翻新时间:2023-08-04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中。
2、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学习文章细致的写景方法及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情况
1、学生汇报有关“雪”的故诗句。
2、教师投影小结,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句当堂背诵。
二、导入新课
1、导入语:
雪是春雨的亲姐妹,是春天派出的使节,它把生命溶进了土地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儿,它引发了无数文人的遐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雪》,品味鲁迅笔下的雪的韵味。
2、作者简介:
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完成有关填空。
3、鲁迅作品:
⑴ 提问:
列举出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⑵ 导出《雪》:
介绍《雪》的文体;及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4、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速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要求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标注自然段落序号,思考: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
2、文中有一词暗示了作者认为两地的雪景是不同的,请找出来。
四、粗读──听课文录音,初步了解两地的雪的不同特点
1、播放录音,对学生提两点要求:
⑴ 将难度、难写的字圈好,注音。
⑵ 划出能体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特点的词句。
2、出示幻灯片,展示要注意的生字词。
3、学生汇报各自划出能体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特点的词句。
4、教师提问:
这些词句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结构作用?
(是各片段的中心句或总起句)
五、品读──进一步体会两地的雪的特点,学习文章细致的写景方法
品图1~5 ,析第1段:
1、出示幻灯片图1~图5,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2、提问:白茫茫的雪野上偶尔露出些含苞待放的花色,还看到点点草色,这不仅让我们从寒冬中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隐藏在白雪下的勃勃生机,你能从文中找到原文,表示类似的意思吗?
(明确:“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以上这些描写都写出了江南的雪景的什么特点?
4、全班诵读第一段,边读边再一次品位江南滋润美艳的雪景。
品图6 ,析第2段:
1、出示幻灯片图6,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2、学生读第二段,想一想作者在这里写出了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品图7,析第3段:
1、出示幻灯片图7,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2、这一段写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江南的雪的特点是──滋润美艳、明艳有趣、不能持久。
品图8~图9,析4~6段:
1、出示幻灯片图8,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2、提问:概括朔方的雪的特点。
3、品图9,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4、提问:概括朔方的雪的特点。
5、教师小结朔方的雪景特点。
六、研读──比较南北雪的不同特点,学习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1、作者写两地的雪景角度相同吗?
(提示:写景由动、静态的描写,可以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展开描写)
明确:前者是从色彩、静态的角度描写突出他的美艳、温润;后者是无色的、动态的描写突出他的孤寂、昂扬。
2、这种写法称为?
(对比)
3、教师小结:
作者描写南方的雪着重写了他的色彩丰富,写出他的美艳、温润;更突出朔方的雪的单调的颜色,衬托出后者的孤寂感,对朔方的雪的动态描写突出他的昂扬。这就是对比的作用。
七、拓展延伸
1、堂练:
仿照“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我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 ”描写广州春雨景色。
提示:
⑴ 抓住春雨景色的一个特点。(细、多、轻、迷蒙、多彩等)
⑵ 列举能表现这种特点的景物若干(木棉花、杜鹃花、紫荆花、榕树、草、行人、伞等),注意代表性,注意景物的排列顺序,出示相应的图片 。
⑶ 展开充分的想象。
2、抽取2篇当堂简评。
3、出示范文《春》节选。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结合《雪》的写作背景,分析鲁迅对两地的雪的态度和倾向。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在雪地中玩过的游戏,也可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洗衣服
- 中秋灯会
-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回家以后
- 问候生病的同学
- 有趣的课间活动
- 大象乐园
- 舅母的女儿
- 春天来了
-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 小熊卖西瓜
- 美丽的小溪边
- 采蘑菇
- 乐乐和老鼠
- 无题
- 读《苹果落地》有感
- 东西部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与西部制度的创新
- 我国民事诉讼上诉审制度之检讨与重构(1)论文
- 论不真正连带债务.(1)论文
- 文化多元音乐与感知结构的完形合一
- 试论唐代佛教寺院壁画的历史分期
- 中国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开端与挫败
- 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
- 从音乐立场看「敬拜赞美」
- 试论图书馆信息传播中的知识产权(1)论文
-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 论未成年人受侵害的过失相抵(1)论文
-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 私法惩罚论-以侵权法的惩罚与遏制功能为中心(1)论文
- 作为社会论坛的戏剧
- 中国能否提高选举民主化程度?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13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
- 《爷爷和小树》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爷爷和小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7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3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爷爷和小树》教学建议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6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案例及评析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6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5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