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中教育>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练习:经典美文阅读理解

语文教学练习:经典美文阅读理解

上传者:行舟人
|
上传时间:2016-11-28
|
次下载

语文教学练习:经典美文阅读理解

高二语文经典美文早自习阅读材料与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沈从文的妩媚

卞毓方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苍崖翠壁,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长亭外,老林边,欢啭迎迓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若干年前,我在三湘四水滞留过九载,其间,也曾两次云游湘西,记忆中,绝对没有他的存在。他是水面滉漾的波纹,早已随一阵风黯然消逝;他是岩隙离披的兰芷,早已被荒烟蔓草遮掩。那年月,山林镇日沉默,阳光长作散淡,潭水枯寂淒迷;没有一帆风,因牵挂而怅惘,没有一蓑雨,因追念而泄密。

而今,千涧万溪都在踊跃汇注沱江;而今,大路小路都在争先投奔凤凰。站在沱江镇也就是凤凰县城的古城墙上闲眺,你会惊讶,泼街的游人,都是映着拂睫的翠色而来,然后又笼着两袖盈盈的清风而去。感受他们(其实也包括你自己)朝圣般的净化,饶你是当代的石崇、王恺、沈万山,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嫉妒,嫉妒他那支纤细的笔管究竟流泻出多少沁沁的芗泽,并由此激发感慨;与桃花源秦人洞后那似是而非的人造景点相比,这儿是真正的“别有洞天”。

不在乎生前曾拥有什么样的高堂华星,只要这曲巷仍有他的一所旧居就行;不在乎一生动用过多少文房四宝,只要这红尘仍有他的文字飘香就行。沈从文自个儿说过:“‘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在乎生活上的得失,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好眼力,也是好定力。难怪,当我在从文旧居仔细端详他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相片,发现,镜框里的他一律在冲着你微笑,而且是他生平最为欣赏、最为自负的那种“妩媚的微笑”;不管换成哪一种角度看,他的微笑始终妩媚着你。

在旧居小卖部买了一册沈先生的文集。随便翻开,目光落在了一句成语“大器晚成”上。——究竟是书上写的有,还是我的错觉?——说他为大器,嗯,肯定没错。说晚成,就颇费思量。从文其实是早熟的,中年未尽就已把十辈子的书都写完。从文当然又算得是晚成的,崛起在他被同代人无情抛弃之后,被竞争者彻底遗忘之后。冷落并不可怕,时髦更不足喜,沙有漏毁了时间未废,抽刀断水水自长流。早在一九三四年一月,从文年甫而立、乳虎初啸之际,他就在返乡途中,写给新婚爱妻张兆和的信中断言:“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公平自在山川日月。一九八八年,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记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碑的阳面,刻的是他的剖白: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碑的阴面,刻的是他一位至亲的敬诔: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1).理解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第一段中“你便仿佛一头闯进沈从文的领地”,“沈从文的领地”指____________;②第六段“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倦游归来”指____________。

(2)沈从文是否属于“大器晚成”?作者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3)这篇文章用沈从文墓碑的碑文结尾,作用是:

1)阳面的剖白____________

2)阴面的敬诔____________

3)整个碑文____________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二段“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意思为人们从不知道沈从文,后来,他突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第二段“他是水面滉漾的波纹,早已随一阵风黯然消逝;他是岩隙离披的兰芷,早已被荒烟蔓草遮掩”,这里采用比喻的写法,表现了沈从文有一段时间远离现实生活。

C.第三段“而今,千涧万溪都在踊跃汇注沱江;而今,大路小路都在争先投奔凤凰”,这里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们因敬仰沈从文的人品与文品,纷纷到他的故乡旅游。

D.第三段用桃花源秦人洞后的人造景点,衬托出诞生并滋养了伟大作家沈从文的凤凰县风景更美。明赞凤凰县的风景,实际上是在颂扬沈从文。

E.本文语言典雅,句式整散结合,音节和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的孤独

  苏

中国历史在每一个世纪之交,总会产生一批伟人及思想家,他们生命中注定毕生要扮演一种反省人生、洞悉时代、启蒙大众的思想先驱者的角色,这也许是伟人的时代性。同时,这批思想者往往多以群体面目出现,各自代表着各种源流、主义、思潮,彼此针锋相对,遥相呼应,群雄争霸,这可以说是伟人的群体性。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思想者并不能在他们所生长的时代实现他们的理想与信仰,其思想体系无法得到大众的价值认同,他们的人生里程无法完成自我的整合,他们既是伟大的,又是孤独的,这就是伟人的悲剧性。

伟大的思想家总是悲剧性的。他们的思想由于超越于时代,因而是伟大的;但他们对时代、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体察之深刻,是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和认同的,更无法与之共鸣,因而他们的孤独又总是难免的。这种孤独是一种思想者独有的内在孤独,是一种伟大而深刻的孤独。历史赋予思想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在孜孜探索理想实现之道的同时,默默品味着那份难言而痛苦的孤独。孔子,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王国维……思想家的这种悲剧永远是在延续着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便又产生了这样一个思想家群体,严复、章太炎、梁启超、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梁漱溟、冯友兰……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实验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新儒家、科学主义……把偌大的中国鼓噪得沸沸热热,俨然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重现。任何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学者似乎都无法忘情中国近代史上这段特殊而有意义的时期。

我们很“荣幸”地与这批思想家群体共度中国历史上这个特殊的20世纪,然而也许是因为20世纪距我们太近了(也太不平静了),无法正视一代巨人的思想光辉。并不夸张地讲,我们从未真正客观、全面而深刻地估量过这代思想大师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对中国历史全方位的影响。其实,对于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层体验,对于中国传统诸方面的认识,对于中国现实的敏锐分析,对于中国未来命运之把握与预想,我们要远远逊于前人。文明传统的堕落、现代人性的扭曲加之各种非自然因素的干扰,使得我们后人对于20世纪初的这批伟大思想家的认识、研究和理解是如此肤浅、单薄、偏颇和自以为是,可实际上,我们究竟能了解他们多少?!先人有知,定会在痛心之余,责骂我们“不孝”。

作为民族主义代表的鲁迅,与严复、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孙中山等先驱不尽相同的是,鲁迅毕生把改造国民性、重建民族魂的历史使命感贯彻始终。他的全部作品蕴含的伟大精神与他的整个人格使之个人凸现出巨大的魅力。钱理群在编著《新论语——鲁迅语萃》时,首次将鲁迅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来看待。钱先生认为,鲁迅不仅是一位关心中国人的现实生存,尤其注重思考人类与个体生存困境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巨大批判力量的否定型思想家。在编序中,钱先生将其工作总结为将鲁迅思想命题中的普遍内容与形式从具体的历史纠葛中“剥离”出来,并期待这种“剥离”工作有助于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新的兴趣、新的方式去重读鲁迅原著,去重新发现过去多少被我们忽视了的鲁迅思想中的普遍的超越的意义”。

胡适是一个学者,但正如他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领袖一样,面对多灾多难的中国,终不能忘情于政治。但他的实验主义的改革中国模式使他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思想上分途。

瞿秋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很难想像他在有限的三十五个春秋中留下了百万字的著述,涉及语言文学、教育、哲学、文化、政治思想。他的政治色彩掩盖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的光辉。一位毕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海外学者曾对笔者谈道,大陆对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人思想的研究似乎还仅限于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未能真正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认识这些思想者、中共早期高级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等角色兼而有之的人物的思想的价值、意义和地位。

严复的晚年是相当孤独和凄惨的,在落寞寡欢中走完人生之路,一个率先号召学习西方思想的大师,在经过人生的彻悟和对西方文明的体验之后,竟又成为传统思想的坚定维护者,诞生他的摇篮最后竟成了埋葬他的墓地。如何理解严氏思想背后的深层内涵呢?一代启蒙大师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悬念。

在中国现代思想中,蔡元培的名字永远是与北大宽容、民主、自由的传统联系在一起的。蔡氏本人既热爱和宣扬新文化,也珍视传统文化;既坚定地为新文化辩护,又毫不排挤传统文化。在新旧文明“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模式盛行一时的中国思想界,蔡氏采取“兼容并蓄”的精神和态度。然而,“兼容并蓄”的思想内涵又该怎样理解呢?从蔡先生本身的思想体系演变过程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氛围来看,兼容并蓄实则源于中庸之道,实则为和为上之法则。在激进与传统保守两派对立、强烈冲突的五四时期,蔡先生的“兼容并蓄”不失为一种高明(实也无奈)的“调和”手段,尤其是能将各派人物融聚北大,基本保住了一处中国思想文化的圣地与殿堂。仅此一点,蔡先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便功不可没。

读着这些伟大而孤独的灵魂,总感觉自己是在面对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伟人,在品味那伟大、深邃、精切、隽永思想背后的孤独境界;面对此,我们不禁为自己的渺小、苍白而汗颜,我们会时时感受到一种压力和茫然。这是一种思想巨人前的洗礼吧。

(1)文中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各用一句话归纳对鲁迅、胡适、瞿秋白、严复、蔡元培研究中存在的缺憾。

1)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瞿秋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严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蔡元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前面说“绝大多数思想家并不能在他们所生长的时代实现他们的理想与信仰”,与后面说的“伟大的思想家总是悲剧性的”相互矛盾。

B.谈古代伟大思想家,作者只列举了儒家学派的几位大师,这是因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

C.“把偌大的中国鼓噪得沸沸热热”一句带有明显的贬义,用在这里不妥当。

D.“荣幸”一词加上双引号,带有深刻的自嘲自省色彩,即我们有幸和他们同一时代,但我们又未能正确的估量他们,是我们失缺的。

E.从文章结尾看,作者对这些文化巨人们最终能否得到正确估量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4)文章为什么把论述的重点放在近、现代思想家群体上?

3.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山间小路

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盖着野花和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盖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9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尽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争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记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变成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他又怎么会如此肆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以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赫曦台上有个6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醮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轩泉怎么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

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地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头一段写海德堡“哲学家小径”的作用是什么?(写出三点)

(2).对岳麓书院的兴衰,作者是怎样看的?(写出三点)

(3).文章末段写道:“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1)写这一段有什么作用?(2)“最深邃的起点”指的是什么?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构思巧妙,以一条山间小路连接起西方与东方、古代与现代,十分自然。

B.本文写岳麓书院,着重写了朱熹与张栻论辩的事,因为这件事最能体现书院是文明的象征这一点。

C.“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这是作者对书院的批评,意即为了吸引游人,应该附设歌厅茶座。

D.“赫曦台上有个6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醮清水在地面练字”这一情景大有深意,说明中华传统的文明后继有人。

E.百轩泉庭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千年之后仍然冒着泉水,象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充满生机活力。

F.作者介绍刘珙重建书院,还着重介绍了他抵制秦桧追谥其父的事迹,意在突现书院在精神上与当权者始终是对立的。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追逐古典的夕阳

丁帆

当二十世纪即将成为古典时,我们遥望漫漫的二十一世纪现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

我总是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寻觅这古城里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那座斑驳陆离的木结构的茶肆酒楼上,一杯清茶,二人对坐,海阔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你的心头,人与自然都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

这是文人山水画的意境所在吗?不!它常常出现于我刻意追求的生活中,也经常成为我亦真亦幻梦境中的生存方式。这是否是“伪浪漫派”的作风呢?这是否是“文化保守主义”遗老遗少的矫揉造作呢?

我惟有用心灵作答。

全球性的现代文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空,同时,物质文明需要人类以大自然的破坏为牺牲代价,以人的洁净灵魂作祭祀的供品的话,那么,在两种文化的抉择中,我们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

怀旧,作为现代文明的悖反,它往往是以一个贬义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本世纪的一位伟大的乡土小说作家也曾说过“回忆是有毒的”的箴言(不管他是用反讽口吻陈述,还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我仍然以为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回眸的生存观念和方式的追觅,自然是人类抚慰自身心灵的一贴精神良方。

近几年来,我去过苏州的周庄、同里,每每都是被拥塞的人群簇拥鞭策着游走,人们似乎不是来寻找一块寂静的古典文化氛围,而是为“到此一游”而走动着,这与诳上海的城隍庙、南京路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古典的人文景观似乎永远不再,而你想亲近一下大自然,恐怕也会感到失望了。黄山近年来是整洁干净了,很有点一尘不染的清洁味道。然而,过于整洁的黄山到处都露出了它的人工斧凿之痕,昔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一把扫帚、一根铁针扫荡得干干净净。张家界、九寨沟可谓天赐之自然造化,但据撑船的船家告之,那里的人工污染足以使它们在21世纪内消失在中国的版图上!

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负效应,人在物的面前变得畸形猥琐,自然在物质面前也失却了昔日的风采。

所有这些,我们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创作来再造。这“白日梦”是人类的幸还是不幸呢?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喜庆还是悲哀呢?

当我咀嚼昔日文化的神韵时,当我拥抱亲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时,我才能真正体味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应剔除的文化危机。

我居住的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古城里,我十分喜欢沿着那充满着古意沧桑的城墙;我也十二分愉悦地流连于中山植物园,感谢苍天造化,给南京留下了这一片宁静而典雅的自然去处,在人迹罕至群山环抱的苍翠之间,你尽可以在空山鸟语的热带雨林中谛听天籁之音,那几万种植物将你包围在大自然的清新之中,让你切切实实感到远告红尘,渐进自然的妙处。

除此之外,中山陵一代的陵墓文化也让你领略着“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蕴,亦足以勾起你对千古历史的遐想,只要你肯走近它。

现代文明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倾诉孤独,恐怕是当下文明病中最好的疗救的方式,但要找到医治灵魂创痛的医生是很难很难的。

我们只能去寻找能够沟通心灵的挚友。正像尤利西斯小说中那个同在一个城市同住一个房间同睡一张床的夫妻相互都是陌生的一样,朋友也是很难寻觅的,仿佛“他人即地狱”的陷阱无处不在。

然而,我还是要寻觅,找到他以后,我们一起坐在世纪末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下,去品尝这充满着古典人文景观的程蝶,去体味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清新芬芳。

(1)文章第3段提到的“古典的夕阳”一词,在全文有何作用?所指是什么?

(2)在文中,作者描写的自己向往的景观有哪些?

(3)根据文意,写出物质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弊病有哪些?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由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今天的文明,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弊病,但抒写的依恋情怀有点落后于时代。

B.文章对人们游山玩水的心态进行剖析,指出他们游山玩水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寂静的古典文化氛围,只是为了“到此一游”而走动着。

C.南京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那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让作者切切实实地感到了远离红尘、渐进自然的妙处。

D.在文中,作者感叹道:古典的人文景观已经永远不再;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愿望,恐怕也只能是一种“白日梦”;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这些感叹说明了人类素质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提高。

E.文中多处运用疑问句和反问句,以表达作者自己的向往与忧虑,引发读者思考。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话说知音

林 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 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 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的原因加以概括。

(2)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4)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1.29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1.23
四川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8.2.2)
四川公务员申论每周一练答案:繁荣文化市场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言语理解练习题答案01.29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数量关系练习题01.30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1.29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言语理解练习题01.25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言语理解练习题01.29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2.2
四川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及答案194
四川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8.2.5)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资料分析练习题答案01.23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1.30
四川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8.1.29)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2.5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判断推理练习题02.05
四川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8.1.30)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判断推理练习题答案02.05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判断推理练习题答案01.31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资料分析练习题02.01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1.26
四川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8.1.22)
四川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8.1.25)
四川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8.2.1)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2.5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1.25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数量关系练习题答案02.02
四川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1.24
四川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数量关系练习题答案01.24

网友关注视频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3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