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哲学/历史>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_省略__兼论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的异同_李猛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_省略__兼论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的异同_李猛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

  2017年第1期

  (总第239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Arts&SocialSciences)No.12017GeneralSerialNo.239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兼论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的异同

  李猛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福建361005)

  摘要: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近出场路径,是在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生态

  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联姻与融合。马克思和怀特海在自

  然观层面共同强调的过程性思想、主体性维度和正义性旨趣,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不能遮蔽其背后哲学的理论基础。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和怀特海的自然观共同特性的寻求,

  立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差别。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怀特海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17)01-0050-08

  自从克莱蒙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柯布教授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美国学者克莱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顿和海因泽克合著的中译本在人民出版社付

  梓以来,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美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热切关注的学术方向。虽然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开放体系,并不具有高度一致的定义,但基本上都遵循了柯布所确立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纲领,即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联姻。这种联姻,无论最终是带有马

  [1]还是带有怀特海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对两大理论的相互克思主义色彩的怀特海主义,

  借鉴与有效融合的结果。怀特海与马克思在自然观方面所主张或暗含的过程性思想、主体性维度和正义性旨趣,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之过程性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尤其是新力学革命为人类征服自然打下了基础,但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和资源耗竭,哲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曾被热情赞扬的“新科学”及以此为基础的机械世界

  并开始怀念前机械世界的环境价值。机械论的自然观把自然看作由被动质料构成的,看作死观,

  所以这种哲学观就微妙地认可了对自然及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怀特海和马克思自然观中的,

  的过程性思想,有助于环境伦理学者建构一个由相互关系网络组成的有机世界。这就解释了在人类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时,怀特海思想中的有机自然观为什么能够首先得到复兴,马克思的生态学[2]

  收稿日期:2016-08-20

  “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与中国话语权提升研究”(16BKS093);福建省教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克莱顿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福建生态文明建设”(JAS160021)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李猛,男,山东新泰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哲学博士。

  50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

  第1期李猛: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近几十年新的理论增长点。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继承和吸收了怀特海和马

  因而从本质上就是生态的。克思自然理论的生态维度,

  怀特海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在出场路径和理论逻辑方面迥然不同,但二者都批判了西

  主张以过程的观点看世界。一方面,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反对近代唯物主义声方传统的实体本体论,

  称的物质实体和唯心主义坚持的精神实体,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或实际存在相互关联而形

  实在即过程。怀特海在形而上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过程本体论。另一方面,如果说怀成的,

  特海是用思辨形而上学的方法对旧哲学发起了批判,并用强调过程的机体实在论取代以往各种类型实体本体论,那么马克思则从根本上变革了这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强调实践基础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过程性。马克思不再像以往哲学家那样,从实体本体论层面抽象地谈论物质或者精神,他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及其背后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突出了唯物辩证法的过程性,并因此确认实践才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真正出

  《正义、发点。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哈维(DavidHarvey)在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中,也着重强

  调了怀特海过程哲学和有机论思想与马克思辩证法的亲缘关系,并借此构造出社会生活各环节内化于过程之中的社会分析框架。

  首先,怀特海对笛卡尔、洛克和休谟等近代哲学家塑造的实体本体论哲学以及对近代机械论的

  [3]批判和改造,构成了其形而上学体系发展的主要土壤。在怀特海看来,以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的

  “科学唯物论”把物质世界划归为物质粒子、空间的点尘和时间的刹那三个部分,处于特定空时上的物质粒子孤立存在,于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物质宇宙只能是孤立的、静态的和死寂的,物质实体

  [4]则只能进行盲目的机械运动。怀特海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现代物理学的物质理论为出发点驳

  怀特海使用了“现实存在(actualentity)”这个术语,来指代不同斥了近代机械唯物论。具体来看,

  哲学家所确认的世界本原即世界上究竟什么是真正现实的东西,也就是世界借以构成的终极的现

  怀特海的现实存在不是近代实体本体论哲学中的物,而是那些点滴的经验,它实事物。准确地说,

  们充满生机、转瞬即逝,错综复杂又相互独立,是构成终极实在之过程中的微观单位。为了使机

  ,体概念更具时间感,说明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历程”怀特海创造性地使用“现实发生(actualocca-

  sion)”来说明现实存在的这一过程,以便更加强调事件发生的空-时特性,如能量子的实现就是一种现实发生。

  因此,怀特海认为,整个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瞬间或轨迹,是由各种事件、关系构成的有机系统。而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过程,是有机体内部各

  “红色是否是真的”“绿叶是否存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持续创造。因此,诸如这样的问题是没

  。“现实存有意义的,因为红色只是现实化过程的因素,知觉者和被直觉物必须共存于相同的时段

  [6]”在如何生成,构成了现实存在之为何物。另外,过去的事态绝不缺乏对当前和将来的影响,这就

  是说如果放在更广泛的前后联系中,现实事物的实在连续体,就是生产过程中一种未完成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与怀特海过程自然观的一个重要区别:前者将世界看成一部精密[7][5]

  各部件之间相互外在;而怀特海过程思想认为,存在本质上是一切生成的可能态,而如钟表的机器,

  :“一个现实存在存在于其他现实存在之中。……有机哲学的且这些存在之间是内在相互关联的

  ‘存在于其他存在之中’”因而,这个概念。这种现实存在是宇宙中一个任务主要就是致力于弄清

  特殊的合生,这个世界中的每一部分对构成有机整体都是必要的。总之,怀特海过程哲学展现出的过程性、整体论图景,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基础。另外,从价值论角度看,由

  [9]“机体论的出发点是事物处在互相关联的共域中的体现过程”,因此,于怀特海对有机马克思主

  义者和过程思想家而言,价值只能被定义为合作和共同体,而非竞争和个体。

  其次,马克思突破传统实体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研究进路,转向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分

  51[10][8]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析。因此不是所谓物质这个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构成了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施密特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发点。正如在

  “人变革自然的实践中”,界面,在深入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将人与自然作为实践的辩证“要素”着重强调过程性和历史性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之意识形态迷雾的重要意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曾在中,阐明了自然与历史的过程思

  [11]恩格斯将一切科学认识和人类历史看作运动变化的过程,并想。通过高扬黑格尔哲学辩证法,

  进一步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根基,认为“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是同当时的自然科

  [12]。学状况以及与此想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但在马克思看来,

  “不允许把事物形而上学地僵死地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一样,正像辩证法的思维过程反过来,也不

  允许把事物完全消溶到使它受中介的社会过程这要素中去,因为这意味着仅把前提倒过来,同样是

  。相反,形而上学的谬误”马克思自然观的过程性是要阐明关于在每时每刻形态中的物的存在之

  直接性和中介性的辩证法。在早期的哲学著作中,马克思据此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

  在后期的经济学著作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商品、价值、资本等核心概念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总体运行机制的辩证运动分析,得出“社会存在本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揭示,上体现为一种关系”彰显出了商品形式中物

  化的历史关系和社会关系。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等人把资本仅仅看作“物”的思想,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关系,一种价值生成和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交替地表现为货币、商品等形式。由此出发,马克思得以最终寻找到资本主义生成过程中隐藏着的剩余价

  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时,马克思更是批判了过往经济学值。而在论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分配、

  家将后三者与生产静态并列的肤浅认识,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

  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本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节,

  [14]。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收借鉴了怀特海和马克思的过程思想,赋予了相互关联的事件及与这些事件有关的所有存在物以内在价值,指出过程性作为事物本质的确证。通过借鉴怀特海过程

  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确信关系和过程对于科学和人类经验的重要性,并从哲学上批判了非此即思想,

  彼的二分法,为有机马克思主义融合不同发展模式做了合法性论证。而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性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确证了自然问题的社会根源,即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强调怀特海和马克思自然思想的过程性维度的有机马克思

  :“所有生物的存在及其自身身份认同都与其他生物紧密相连而不主义,在自然观上必然是生态的

  是无关……也就是说,所有现实存在从本质上来看是完全生态的,人类本身也是生态的,是共同体

  [15]”中人,而不是孤岛中人。他者的存在不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标,真正的价值就存在于“每一个

  事件、存在于每一个有机的联系中,而不是在于它们的用途或者它们在自由市场上能换来多少钱等[13]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一个整体性框架内论述了存在物的价值,从而合理地扩展了这些外在因素”

  价值范畴,将相互关联的一切物体都纳入到广义的价值范畴之中,张扬了生态文明理念。[16]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之主体性维度

  怀特海和马克思自然观的过程思想展现了一幅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观,赋予每一个现实存在相对于全部现实存在的存在价值,为打破近代机械自然观并声称自然价值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怀特海和马克思自然观通过各自不同的主体性原理,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批判和替代52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

  第1期李猛: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主体”了近代哲学家鼓吹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为构建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增添了维度。

  “主体”首先,怀特海重新界定概念,并改变了传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过往哲

  学家的主体性原理,无论是实体本体论层面还是认识论层面,通常都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主动性和能

  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外在世界的优先性。这种主体性哲学主张人以自己的方式动性,

  认识和规定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自然来实现自身的目的。怀特海批判了这种主体性原理的

  (1)承认‘实体-属性’概念,认为它表达了终极的本体论原理。(2)承认亚里士多三个基本前提:“

  [17]”德的第一实体定义,认为它永远是主词,而绝不是谓词。(3)假定经验主体就是第一实体。而

  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发明新的主体性原理,来应对主体和实体关系问题。怀特海坚持认为,一个现实

  。整个存在受制于其他现实存在的方式,就是被作为主体的该现实存在享有的现实世界所“经验”

  宇宙是由分析各种主体的经验时所揭示的那些要素构成的,过程就是经验的生成。从这个意义上

  [18]说,有机哲学完全接受现代哲学对主体性的偏爱。在这个意义上,有机哲学也认同休谟的本体论

  [19]“凡是不能在主体经验中发现的要素,。学说,即哲学体系都不承认”

  怀特海自然观的主体性原理鲜明地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定义之中。怀特海在剑桥大学的科学哲

  《自然的概念》学讲稿,后来被汇总成了一书。怀特海在著作的开头部分,便给出了“自然”的概念:

  “自然是我们通过感官在感知中所观察的东西。在这种感觉—知觉(sense-perception)中,我们意识到某种非思想的并对思想来说是自我包含(Self-contained)的东西。这种对思想而言的自我包含的特性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这意味着,自然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间的相互关系

  [20]‘它们是被想到的’”不需要这一事实的表达。怀特海对自然概念的这个界定没有简单地将主体

  性排除在外,但这里的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有意识的人,而是一切现实存在,可以是动物、植物,也

  云彩,即主体不再是可以脱离客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现实发生过程中跟客可以是海水、

  体发生着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更进一步,从机体结构和活动机制看,怀特海认为,机体从产生于其中的宇宙中占有各种要素据为己有并作为自身存在的基础。有机哲学把这种将具体要素据为己有的每一过程叫作摄入(prehension)。摄入过程涉及感受的“主体”、、被感受到的“原初材料”根据否定性摄入而进行的

  [21]“排除”、“客体性材料”“主体性形式”被感受到的以及即主体如何感受客体性材料。从这一结构

  价值概念的生成得益于机体的主体性,主体有自己的目标、方式以及自己的价值标准,决可以看出,

  定了它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有自己的选择性。当然,怀特海认为用“超体(superject)”可

  “主体”能比更合适,因为怀特海哲学一直致力于反对笛卡尔以来对主客二分,并将主客这一哲学

  [22]用语视为现代哲学应当清算和摆脱的亚里士多德幽灵。后来,怀特海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从机

  体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来论述宇宙的和谐,指出要维系群体延续,就需要一种平衡状态的掠夺;要改

  [23]变环境,就需要社会化、集体式的合作。这种以环境、社会为中介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就避免了

  简单的唯我论乃至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为生态文明提供了一种哲学逻辑和原则指导。

  “人化自然”其次,马克思使用的表述,强调了其自然观的主体维度和实践特征。马克思与怀

  对近代主体性哲学十分不满,他早就意识到了近代主体性哲学在认识论上的困境,以及特海一样,

  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弊病。但与怀特海用纯粹形而上

  马克思从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哲学批判走向了现实剖析。具体学的方法解决形而上学困境不同,

  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自然观中作为主体的人,不再是近代主体哲学中的抽象主体,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从事目的性活动的具体主体。而马克思自然观中的自然,也不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自然。二者的关系构成了自然以人为中介与人以自然为中介的统一。

  。“自在自然”马克思明确区分了自然的两种规定性是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或迄今未受人

  类影响的自然界,黑格尔把它说成是一种盲目的无概念性的东西。马克思对这种发生学意义上、进

  53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抽象的产物”化论意义上的自然并无太多兴趣,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加以拒绝。马克思批评费尔巴

  指出费尔巴哈没有把自然“当作感性哈不能历史地考察那个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过的自然图景,

  [24],“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而

  不是费尔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界,

  。相反,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则是

  指在社会历史中现实存在并且作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象的那部分自然。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先在基础,又是工业和实验的产物,在实践过程中被改造并打上了人类主体的印记。因此,马克思将人化自然的形成和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把工业称作人的本质力量打开了的书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界,马克思在中,首先承认了自然对人的首要意义就它自身

  [26]”但又着重强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对人的价值就

  ,“因为只有在社会中,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之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

  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

  [27]”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马克思确认,只有在废除了私有财产制度的条件下,人的需要的满足

  才构成人的本质力量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补充。马克思把自然纳入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中去考察,辩证地看待了自然的客体形式和人的主体本质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和深层联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后来,在中,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

  “人”对主体性哲学中的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对自然与历史关系的重新阐述。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与

  自然的关系虽是一个在哲学史上产生了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神秘莫测的崇高功业”

  “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的问题,但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

  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

  [28]。那么上述问题也就自行消失了”马克思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提升出理解和解决人的发展一样,

  与自然关系的锁钥,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放置于他对劳动过程和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分析过程之中,将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放置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改造之中。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深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找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对抗关系的根源。也是在这部

  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设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著作中,

  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

  [29]”力量来统治自己。

  总之,怀特海与马克思自然理论对主体性维度的强调,使得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首先有别于巴里(JohnBarry)所划分的深生态学与浅生态学所持有的自然观念。深陷于其中的理论家,无论是主张深生态学观点还是主张浅生态学观点,都只是囿于对非人自然的价值评价,从而掩盖了二

  [30]分法背后更为复杂的图像。更进一步说,正如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这种分类方法更多用于形而上

  学思考方式中,而没有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具有主体性特征的社会历史因素对建构自然概

  有机性维度,更借鉴了念的影响。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批判吸收了怀特海自然观的主体性、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突出了自然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具体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尤其重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批判,认为这种批判构成了对怀特海过程思想的有益补充。在克莱顿看来,完全有证据表明,马克思曾认真地把人与自然关系放在人化自然的思考视阈下,并将之作为其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马克思发现了人与自然异化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更深刻的资本主义根源。正是对马克思批判思想的汲取,使得有机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对财富无限增殖和经济无极限增长神话的建构和追求,以及把生态系统甚至整个星球还原和转化54[25]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

  第1期李猛: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为商品的方式,导致了全球自然资源的巨大损耗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总之,资本主义对GDP持续增长的要求和自由市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风险的短视性评估,彰显了资本主义与环境破坏之间根本的、不可调和的联系。这也决定了有机马克思主义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必然铺就在对社

  单独宣扬建立一个物种间平等的生态社会会正义的寻求和对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选择上。否则,

  而没有提供使之实现的规范性社会机制,就注定只是乌托邦。[31]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正义性旨趣的现实化场域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了生态灾难发生的资本主义根源,在哲学上主张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机械主义思维方式,而代之以有机思维;在政治伦理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自由、民主人权和平等,而代之以追求共同福祉为目标的社会。此外,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怀特海有机体思想和马克思共同体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共同体正义的现实化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彰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显出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性。

  “部分”“要素”首先,过程哲学视阈下或的价值产生于机体系统之中。在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

  阈中,一个和谐美好宇宙的前提是经验事态中若干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整体与部分的相互适应,是各个部分与某种最终目的的彼此一致。因此,只有保证每个部分都能在背景的统一性中全面均衡实现自身合理目的,实现个体的持久和谐,有机体才能正常运转。在这个意义上,适应性和谐等伦

  [32]理性价值,就内涵于怀特海的过程本体论。怀特海将宇宙抽象为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两个部分,

  并精心构造着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怀特海似乎并不需要一座桥,而是更为直接,认为事实与价值是同一的,价值论就内在于本体论和认识论,或者说作为怀特海本体的机

  就是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单位。因此,生态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作为认识或活动的个体主体体概念,

  与外在客体自然的关系,而是有机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复杂联系。

  “个体”其次,马克思也将的自我实现置于作为这种个体联合的“共同体”之中,并以这种模式

  “正义社会”构建起他对的未来构想。对马克思来说,自我实现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白过程,不是个

  而是一个从一开始就与他人需要相联系的过程。个体的真实需要本来就产生于共人的主观任意,

  同体之中,并且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所有个体必须依靠他人的产品。通过彼此自我实现,个体相互完成着对方的目标,即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以实践活动为中介,确证着他人和在他人中确证

  《德意志意识形态》着自己。在中,马克思的个体首先是以自主活动为其现实基础、存在方式和本

  质规定的,即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愿活动,并且能够自由地支配所需要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而这种条件的条件则是共同体这个机制。而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体的一种自由联合,并致力于保

  [33]障一切个体的自由发展,在这里消除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对立,二者获得了有机统一。

  在怀特海对整体与部分关系和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柯布和克莱顿发现

  而正是这种不可能性导致了人与自然和谐关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自由和社会正义的不可能性,

  系的不可能。达利(HermanDaly)和柯布指出斯密经济学以之为前提的抽象经济人观点从根本上

  [34]社会不应是这些原子式个体的简单集合,而应该是有机共同体中自由的个人。总是个人主义的,

  之,主体性哲学及其所导致的经济人假设、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和人类平等主义假象等散发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气息的观点,无论曾经有过多少成就,对今天来说已不再足够。具体到生态问题上,那些企图超越或者忽视阶级差别的生态学家们,或许没有发现生态问题上的不平等性。虽然全球性生态问题对每个人都有潜在危险,但对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者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程度的紧迫性。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特别强调社会正义在解决环境问题时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讨论了

  55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共同体在生态正义理念现实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由此克莱顿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四个核心原则:为了共同福祉、有机的生态思维、关注阶级不平等及长远的整体视野。每一个原则都从正义的维度进一步补充着有机的生态观。克莱顿明

  追求正义可能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所有要求变革的方面中光芒最为闪亮的。因为即使在确表示,

  生态方面,马克思也早就敏锐地认识到并尖锐批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背后所隐藏的人与

  正义等政治制度和社会人之间的不平等和非正义关系。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更深刻地表达了民主、

  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这决定了有机马克思主义者不会像某些生态学家那样只是呼吁自然的内在价值,而是从更深层次即从现实的生活本身,从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整体考虑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一点直接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生态问题的方

  ——“穷人将为全球气候遭到破坏付出最式。克莱顿明确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领域的宣言—

  [36],为严重的代价”充分体现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正义理念及其现实化的深刻关注。

  ,指导原则上,有机马克思主义既然主张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共同福祉”那么要实现这一目

  标,就必须在共同体场域下思考生态正义的真正实现,因为“在共同体中,个体的认同感和对现状的反思精神得到培育、生长和发展。共同体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家庭、学校、单位、体育社团、村庄、城市、省和国家。每一特殊层面的共同体的性质也是不同的。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它们却都具有有机共同体的共同原则。这一运动的目标就是使欣欣向荣的有机共同体的积极因素与马克思主义

  [37]。者一直强调的共同福祉紧密地结合起来”但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体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

  义社会的共同体构想含义有所不同,达利和柯布等人的共同体更加关照地方性文化和特定民族的多样性特征,是对当下正义秩序的规范性重构,而不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当然,这样定义的共同体存在一个程度的问题,即存在共同体与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问题,也存在一个更根本的共同体本身的界限以及大小共同体的有效链接的问题。因此以共同体为

  它要面对形式多样的不公正。为了应对这个基础的生态正义的真正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

  “共同体组成的共同体”难题,有机马克思主义采用了柯布和达利所提出的思想。在这个万物相互

  ,“当他或她向一个特定的家庭共同体负责时,联系的共同体组成的共同体中每一个世界公民也都

  [38]”会对共同体的其他人负责。有机马克思主义尤为关注在面对世界这个大共同体时生态正义理

  认为国家利益不应是各国政府决策的唯一参考指标,国家之间的竞争要首先考虑念的现实化途径,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力,尽可能地消除生态帝国主义的影响。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问题已经不是孤立的,而是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打破少数人占有世界绝大部分财富的不公正格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与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当下不合理的政治经济旧秩序不同,柯布和克莱顿等后现代建构主义者只是乐观地寄希望于寻求社会的改革良方,以规划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蓝图,即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正的、超越了现代性缺陷的以共同体为单位的有机社会。[35]

  四、结语

  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强调文化嵌入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在此前提下借助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重新理解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尝试将带有现代

  “工业马克思主义”,性、工业化特点的推进到今天“后现代”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有机马克

  思主义核心论域的生态文明理论,批判吸收了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的过程性、主体性和正义性等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但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尝试融合怀特海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时,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之56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

  第1期李猛: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处。在构建生态文明道路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难题。如克莱顿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将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武断认定为已过时的科学发展规律简单看作某种形式经济决定论的看法,

  观和自然观为基础的看法,不加批判地认为马克思接受了已被历史证明有缺陷的欧洲现代主义假

  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恰恰是在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克服和扬弃的基础上设的看法,

  产生的,而对欧洲现代性的批判也同样渗透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批判当中。

  注释:

  [1]:《何为有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杨志华

  [2]:《自然之死》,1999年,卡洛琳麦茜特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13-114页。

  [3][5][6][8][17][18][19][21]:《过程与实在》,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23、214、64、203、214、214、281-282页。第167、

  [4]:《怀特海自然哲学》,2012年,俞懿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71-274页。

  [7][32]:《怀特海》,115-125页。菲利普罗斯李超杰译,北京:中华书局,第82-84、

  [9][22]:《科学与近代世界》,1959年,145页。阿尔弗雷德怀特海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46、

  [10][15][16][31][35][36][37][38]:《有机马克思主义》,菲利普克莱顿等孟献丽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年,176、216、193、141、216-217、259-260、149页。第180、

  [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012年,2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22-223、

  [13]:《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88年,阿尔弗雷德施密特欧力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6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0-41页。

  [20]:《自然的概念》,2011年,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张桂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第2页。

  [23]:《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1988年,陈奎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72页。

  [24][25][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012年,157、1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3、

  [26][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2年,3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2、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页。

  [30]:《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2010年,乔纳森休斯张晓琼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2页

  [33]:《马克思的“个体”“共同体”》,《哲学研究》2012年第1期。侯才和概念

  [34]:《21世纪生态经济学》,赫尔曼达利,小约翰柯布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64-165页。

  [责任编辑:蔡永明]

  TheTheoreticalFoundationofOrganicMarxistEcologicalViewofNature:

  Onthe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betweenMarx'sandWhitehead'sViewofNature

  LIMeng

  (SchoolofMarxism,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Fujian)

  Abstract:OrganicMarxism,asanewapproachofstudiesinMarxismabroad,triestocombineMarxismwithWhitehead'sprocessphilosophytoaddressmodernityproblems,especiallyecologicalcrises.Regardingtheviewofnature,bothMarxandWhiteheademphasizeprocessthought,presenceofsubjectivity,andpursuitofsocialjustice.Theirsimilari-tiesontheviewofnaturelaythetheoreticalfoundationfortheecologicalviewofnatureofOrganicMarxism.However,itshouldbenotedthattherearedifferencesinphilosophyandvaluesbetweenMarxandWhitehead.

  Keywords:OrganicMarxism,ecologicalviewofnature,Marx,Whitehead

  57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江苏省2015中考英语语法专题练习(七) 动词和动词短语带答案
2012年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及答案
成都市近五年中考数学A卷真题归类演练
教师备课:中考物理计算题专题、电学专题复习(含答案)
江苏省2015中考英语语法专题练习(四) 冠词带答案
江苏省2015中考英语语法专题练习(三) 数词带答案
2015年邯郸市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5年重庆市中考思想品德考点完全解读
2014年168中招生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
物理试题
2015年上海中考英语首字母系列3
2013年北京市中考物理一模试题汇编(多选)
功和功率计算题分类复习2
2015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金属和金属材料(解析版)
2015中考政治模拟试题
2015年邯郸市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历史试题
2015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试题精选
滨州市2015年4月中考政治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5陕西省中考化学综合训练5
云南省昭通市2012年中考物理试题
2015年邯郸市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试卷
《消除烦恼 悦纳自己》教学设计
2014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5年邯郸市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5届山东省滕州市级索中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地理试题
沈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3(含答案)
2015年初中化学毕业升学模拟试卷
2010年襄樊中考文科综合历史
2015年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答案

网友关注视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