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哲学/历史> _三国演义_的三重悲剧构成

_三国演义_的三重悲剧构成

上传者:谭璐
|
上传时间:2017-06-04
|
次下载

_三国演义_的三重悲剧构成

  鲁行经院学报二★★三年第一期文化广角

  也是表意成分。也就是说,汉字既可以以其字音来译写外来词之音,又可以因声循义,因声谐义,显示出该字的汉语意义,满足人们“望文生义”的语言心理。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形成,异域文化间的不断碰撞,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各类外语词,尤其是英语词语正以空前的规模涌入汉语系统。面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人对汉语发展的前景产生了忧虑,他们把大量的新生外来词看作是洪水猛兽,大呼小叫“狼来了!”在他们看来,这种现象是文化侵略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会使我们民族的共同语失去其自身的纯洁性和独立性。尤其是大量英文字母词的出现,甚至会使汉字从此走上由象形文字向字母文字的过渡的道路。但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杞人忧天式的忧虑,它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缺乏信心的表现,是对语言发展历程缺乏认识的结果。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新生外来词,如何看待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前汉语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如何面对新生外来词

  谈到对待大量涌入的新生外来词的态度问题,笔者想引用本文题所提到的那句广告词:“天生我型who怕who”。

  所谓“天生我型”,指的是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发展,是汉语为了适应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交际职能服务,所进行的自然选择的产物。可以说,它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赋予汉语系统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外语词的借用已经成为汉语词汇系统构造新词的一种基本手段。而这种基本手段的形成方式则是“天生我型”是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全体使用者共同约定俗成的。

  哲学上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生存在真空当中,它必然同其他语言相联系,在联系中求生存,求发展。从古至今,汉民族的共同语就始终同其它各民族的语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外来词则是两种语言间交流和影响的纽带和结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文化交流的方式所决定,各种语言对汉语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如,在西汉和唐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兴起,与西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量的西

  域语言中的词语进入中原,如“骆驼”、“苜蓿”、“琵琶”等。唐代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大量佛教中梵语词被引入汉语,如“魔”、“和尚”、“罗汉”等。在近代,由于日本对中国进行的殖民侵略,中日文化也发生了剧烈碰撞,这也就为大量的日语词进入汉语创造了条件,如“教员”、“共和”、“料理”等等。在现代社会里,由于欧美经济全球霸主地位的先后确立,以及英语在世界上作为国际语的特殊地位,使得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正以前所未有的趋势涌入汉语。“蒙太奇”、“比基尼”、“克隆”、“英特网”……,正潮水般地涌入我们的耳趴,这可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一个最好例证。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当然,如此大量的外语词在短时期内的疯狂涌入,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现代汉语一方面以这种方式努力地适应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交际的需要,另一方面大量外语词的借用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引进的仓促,没有经过汉语系统彻底、完善的改造,使得一些新生外来词成为半成品。有的外来词在引入后,甚至只是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某一阶层的人士中流通,无法为全民所接受,从而演变成为新一代的洋泾浜,如一些网络词语,商业品牌和高科技用语等。在汉语外来词中,许多原来是音译词,后来都改成了意译词,为人们所广泛地接受。由此看来,当前大量的新生外来词也应经过这样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我们要看到现代汉语的强大生命力,和它自身所具有的调节能力,坚信这些不规范的现象将会得到汉语系统的彻底改造,因此,对其应是“恐惧之心不可有,规范之心不可无”,还是那句话:“天生我型who怕who”。参考资料:

  ①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②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商务印书出版馆2000年1月第一版。

  ③姜恩庆《现代汉语新外来词研究》《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19卷,第4期

  ④李树新《因声循义———汉译外来词的文化倾向》《汉字文化》1998年第4期。

   ︽三国演义︾的

  三重悲剧构成

  刘召明

  ︵山东财政学院?济南250014︶

  摘 要:《三国演义》的悲剧构成表现为三个有机联系的层面,即命运悲剧、时代悲剧和道德悲剧。其中命运悲剧是最基本的方面,它直接促成了时代的和道德的悲剧。这三重悲剧构织了作品中浓重而惨烈的悲剧氛围,给人以悲怆沉仄、抑郁苍凉的心理感受。

  关键词:《三国演义》;命运悲剧;时代悲剧;道德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03)01-0110-2.3

  《三国演义》是何种性质的悲剧?它是如何生成的?学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1.《演义》描写了美德的代表蜀汉集团被恶德的代表曹魏集团战胜的“道德悲剧”,其根源是“腐朽吃人的封建社会制度。”①2.与上一观点相类,认为《演义》所描写的不仅是蜀汉集团的悲剧,而且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剧。刘备、诸葛亮等人乃是民族雄伟的历史典型,他们“更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性格”,而他们的毁灭则意味着民族的悲剧命运。②3.探讨作品中具体人物形

  ③

  象的悲剧。4.从主题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三国演义》反映了天命观的主

  ④题。上述种种观点各有一定道理,但是或欠全面,或欠深入。具体地说,这些探讨没能对作品作立体观照,烛幽抉隐,把握作品深处复杂的悲剧构成。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表现不是片片断断、枝枝节节的东西,而是一个浑然的

  鲁行经院学报二★★三年第一期文化广角

  体系。其丰富和复杂几无可名状,其多维与深刻若可拭可触。其构成则在三个有机联系的层面,即命运悲剧、时代悲剧和道德悲剧。在这三重悲剧的架构中,命运悲剧是最基本的方面,它直接促成了时代悲剧和道德悲剧。这三重悲剧构织了作品浓重而惨烈的悲剧氛围,给人以悲怆沉仄、抑郁苍凉的心理感受。

  一、命运悲剧:“天数茫茫不可逃”作为命运悲剧,《三国演义》总体上笼罩并在各个局部浸透着一种神秘无情的命运感。在这部映象如大江东去的历史小说名著中,数百个人物的生命过程,无数大小事件的生成和完结,各个军事集团、割剧势力的旋起旋灭,总括即由汉入晋百年历史的演进,都无所不在地深蕴着令人敬畏和忧惧的天命观念。《三国演义》很少直接正面地写到鬼神,但是在作品中作为神秘、抽象、既属封建迷信又有哲学意味的天、天理、天数等出现竟高达一百三十多次;作为天之意志表现的灾异谴告、祥瑞、星象等也屡屡出现于作品中;谶言、卜筮、妖法等亦不少见;许多自然现象如梦、风、童谣也被赋予了神秘的意义。所有这些在作品中弥漫交织,使《演义》笼罩了一层迷离淌恍、荒诞怪异的神秘色彩。很明显,这些描写意在表明:决定事件发展、人物命运、历史走向的,不是现实的情势,不是众庶,不是英雄,甚至不是皇帝,而是天,是宿命,是人所无可奈何的神秘上苍力量。作品的这种天命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天道好还———“治极生乱,乱极生治”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三国时代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及这个变革时代中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覆灭、三国形成至消亡的原因,总结了封建王朝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无论作者或读者看来,都应当是多方面的;但作者之意,从汉末到晋初的百年,不过是由治入乱又由乱入治的一个历史的循环。造就这一循环,使历史在原地打转的不是社会现实的因素,不是各阶级力量的对抗,而是冥冥之中的天理、天数。这集中体现在刘备一顾茅庐时崔州平的一段话:“自古以来,治极生乱,乱极生治,如阴阳消长之道,寒暑往来之理。治不可无乱,乱极而入于治也。如寒尽则暖,暖尽则寒,四时之相传

  也。———秦、汉不足而化为黄巾,黄巾不足而化为曹操、孙权与刘将军等辈,互相侵夺,杀害群生,此天理也。往是今非,昔非今是,何日而已?此常理也。”这段话由清人毛宗岗概括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置于卷首,又略变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置于卷未。这样首尾绾合,《演义》的内容便被置于天命循环的历史观念之中了。

  《三国演义》不仅在整体构思上,而且在其内容各不同层面的把握上,也贯彻了历史循环的宿命观念。如书中写东汉的衰落至于灭亡,乃是“汉室倾危天数终”、“汉朝天数当桓灵”。而曹氏集团的兴起,在作者看来也是天意的作用,所谓“大汉气数终矣”,“天命有去就———承汉天下者必魏也,能安天下者必曹姓也。”于是后来果有天命的显示,“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瑞草,甘露下降。”这些固然都是胡说八道和借天命以行其志,然而作者是认真的。作者把这些出自《后汉书》、《三国志》的内容化入小说,表明了笃信天命、以天命觇人事的用心。在作者看来,不惟魏代汉是天意,晋代魏也是天意。

  (二)天命难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国演义》讲天命,但它更多地写人,而且一部大书,尽其可能地写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这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极致不得超出天命的范围,此即书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不成后长叹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质如毛宗岗评曰:“天之未可强也。”这在小说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中表现得很充分。如马腾定计在点军时杀操,不料机谋泄漏,为操所擒,马腾死前大骂:“两番欲杀国贼,不幸泄漏,此苍天欲兴奸贼而灭炎汉也!”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于天命的向背,表达了对于天命的不满和无奈。蜀汉灭亡后,姜维假降钟会,以图复兴汉室。不料谋事不密,终不见成功,姜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其他如铁笼山司马昭祈天得甘泉,吉平行计不成以为“天数”之故,诸葛亮禳星不成等等,都宣扬了人事不敌天命的消极观念。

  (三)天罚无道———“天理昭然施报应”在《三国演义》中,除了直接代表天

  这些怪异事物带有浓厚的超自然的神秘色彩,预示吉区祸福,垂示天意定数,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天命思想。首先是灾异谴告。在中国古代社会,灾异谴告往往被认为是天的意志表现,警戒失道的君主或国家,反映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迷信思想。董仲舒在《举贤良策一》中说:“国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在《演义》中,除了写到的几次自然灾害外,作者着墨更多的是怪异、伤败。如汉灵帝时天降灾异,蛇蟠龙椅,雌鸡化雄,黑气入殿,虹现玉堂,预示汉朝失道,国势衰颓。曹魏将亡之时,“天降一人,身长三丈余,脚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苍髯,着黄单衣,裹黄巾,拄藜头杖,自称曰:“吾乃民王也。今来报汝;天下换主,立见太平。”蜀吴国势衰亡之时,也有种种灾异垂示天意。在作者看来,这些灾异谴告是天意的表现,是某一朝代早已注定的命运所致。此外,灾异谴告作为天人感应的一种模式,还常常昭示个人的凶祸。除了这些近乎怪异的灾变事物的描写之外,许多本属自然现象的东西也被赋予了宣示天意的功能。这些描写在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了人物与情节的结局。如作品中的梦境描写有二十几处,预兆之梦就有十几处。崔毅梦两红日坠于庄后,果有少帝与陈留王逃奔于此;董卓夜梦一龙罩身,果应汉帝治其罪;曹操梦三马同槽,后有司马氏篡权,等等。这些梦已脱离自然状态,具有了非常意义。书中出现的童谣也是代天宣命,如董卓死前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庞统死前东南早有童谣暗示等等。这些童谣的运用使人物的命运蒙上了浓厚的宿命色彩,加重了人物不能自主其命运的悲剧氛围。风在作品中也被赋予了超自然的预兆功能,兹不一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天的意志不止惩恶,而用扬善。但在全书中除刘备跃马檀溪外,天佑善人的情况很少。较多的倒是恶人侥幸,善人遭殃,这尤其使人对上天恐惧。《演义》中的这些超自然事物的描写互相交织,彼此附会,有机地穿插于人物和事件之中,对于古代读者来说已以成为不可或缺的构成,客观上透

  之意志的天数、天运、天理之外,还有许发出扑朔迷离、幽玄叵测的超自然的神多怪异事物作为天之代言者充斥其中。秘气氛。

  鲁行经院学报二★★三年第一期文化广角

  二、时代悲剧:“今古茫茫叹《黍离》”作为时代的悲剧,《三国演义》写了汉朝如红日西沉、暮色苍茫中众生的苦难。上至帝子王孙,下至布衣平民,无不挣扎在战祸、灾害、疫疠风行的动荡时局中。汉朝曾经有过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岁月和伟大成就,然而降及汉未,时移世变,岁月沧桑,大汉帝国的辉煌成为过去,代之以民生维艰、军阀混战。《演义》充分表现了这一末世的悲惨景象。具体描写恰是从皇帝开始。如写少帝被废时作者的怜悯叹惋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后来曹丕篡位,献帝受逼,作者又连用七个“哭”字,并写道:“台下军民、夷狄、大小人等见之,伤感不已。”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到汉朝未路时的心情是沉重的。这其中有封建忠君意识,但是他所写的人物乃是一个时代某一政权的代表,并且他们被赶下台的命运意味着更大的社会危机的到来,所以其对皇帝末路的悲悯也是对乱世的伤悼。若联系元代民族压迫,中原“人心思汉”,渴求恢复汉官威仪的历史情况,更容易体察作者的一番苦心。宋元二代,中原板荡,汉民族政权衰微以至中绝,处于民族压迫下的中原人民不能不向往古代汉朝全盛的景象,从而对汉朝的灭亡产生极大的愤慨。“人心思汉”既是思汉王朝,更是思汉民族昔日的荣耀,其局限性中有历史发展的合理因素。

  《演义》对乱世民生的苦难表现出更多更深切的关注,读来令人心悸神痛,忧伤满怀。历史上汉末三国的战乱是中国人民遭受的空前劫难,那时的情景诚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演义》从“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写起,对军阀混战带来的死亡枕藉、白骨如山的惨象颇多涉笔。如董卓围杀百姓,焚烧其头,其残忍令人发指;曹操兴兵报父仇时,发掘坟墓,惨绝人寰;渭桥之战,“舟中之指可掬”。即使仁君贤相也只是驱百姓于死地,如虢亭之战,蜀兵“死尸重叠,塞江而下”;盘蛇谷三万藤甲兵遇火丧命,等等。张尚德在《三国志通欲演义引》中写道:“欲知三国苍生苦,请听通欲演义篇。”《演义》正是“三国苍生苦”的悲剧性画卷。

  在《三国演义》的作者看来,社会的动荡、民生的苦难是注定的,是“治久”的

  必然结果。是天命注定了一个时代的悲剧,造就了一个悲剧时代。一度恢弘强大的两汉文明被战争、灾荒和废墟取代,曾经强悍无比的帝国一统为军阀割据混乱所撕毁。历史就这样无情地翻过了两汉的一页。两汉文明的足音已经远去,历史所创就的辉煌荡然无存,世事人生变幻所引起的今昔盛衰之感,不仅仅是罗贯中个人对历史的凭吊,也包含了古代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乃至全人类对过去所创造的价值与文明的深痛怀念。

  三、道德悲剧:“苍天有意绝炎刘”作为道德悲剧,《三国演义》是一曲“仁政”的挽歌,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苦苦追求和向往的“仁政”思想的幻灭。在这里,仁君不胜奸雄,权诈欺骗了正义,以封建道德为核心的“仁政”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彻底粉碎了。而作者又把这一悲剧结局诉诸天命,似乎告诉读者:“仁政”理想的毁灭不是奸诈邪恶造成的,而是天意、天数,“苍天有意绝炎刘”。这表明了作者对蜀汉结局的困惑、迷茫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以《演义》所写,蜀败魏胜是人类历史的演进中的一个悖谬结局,它所带来的心灵痛楚和情感重负使人产生深沉的道德失落、乃至幻灭,由此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政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强烈悲剧性心理体验。如果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欲天下人共哭一“情”字,罗贯中则欲中国人同哭一“仁”字。

  《三国演义》写了中国人世代苦苦追求的“仁政”之梦。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仁政”的仁君典型,在他身上体现了古代君主的理想人格。这集中体现在他说过的一段话:“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

  冲突的是曹操。他的行为滑向了道德的

  反面。《演义》中曹操是最有作为的人,以封建道德衡量,他甚至还做过一点好事。但以“仁君”的尺度相较,则奸诈、阴险、残暴,无一是处。他曾误杀和故杀吕伯奢一家,冤死王后,借刀杀祢衡,逼死

  _三国演义_的三重悲剧构成1

  荀与,杖杀崔琰,嫉杀杨修,枉杀华佗,以及多次逼宫杀后,残杀百官,屠戮民众,真是罪恶滔天。把刘备和曹操相比,刘备正如“仁政”天堂的天使,曹操恰是阎浮地狱的恶魔,美丑高下泾渭分明。从道德理想看,无疑应是刘胜曹败了,然而并不如此。赤壁大战前,刘备屡败于曹操,曾匹马奔冀州,败走荆州,败走江陵、夏口,最终虽建成基业,然而偏居一隅。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终未灭曹魏,反而为其所灭。刘备集团的最终毁灭给人以巨大的心灵苦痛和深沉的悲剧况味。何以如此?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占主导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乃至民族文化心理、国民性格。传统的伦理道德信念在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并形成很强的道德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偏重道德层面,并坚信邪不压正、善必胜恶。表现在文艺创作中,不但作品中包含有明确的道德目的,而且结局多是善良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作者遵照了客观上蜀败魏胜的结局,却渲染、强化了刘备为核心的道德优势,使刘备集团更加符合了人们的道德理想和要求,从而使刘备集团屡败于曹、最终毁灭的结局给人更大、更深沉无尽的悲哀,在使人对传统的道德价值取向产生动摇怀疑的同时,对自身的理想、信念、追求有

  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历史的失落感。《演义》在道德方面的悲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剧性正在于此。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为此不参考文献:忍也。”《演义》中刘备的为人处世正是如①齐裕琨、陈惠琴《〈三国演义〉的道此。如他不留徐庶以绝其母,不以陶谦困危而领徐州,不以吕布势败来投而杀之,不以百姓苦随而弃之,处刘表荆州不忍夺之,等等,处处以仁义为本,时时恭己待人。“三顾茅庐”见其诚,一见子龙而不舍,亲登黄权、刘巴之门不以为耻,哭刘表誓救荆襄之民———。在一般读者看来,其人其德,足为“仁君”。这与奉行“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的董卓和“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截然相反。在《演义》中,一直与刘备对立、

  德悲剧》,《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巴蜀书社1991年9月第1版。

  ②黄钧《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从魏蜀矛盾看〈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③郑春元《一曲济世贤才的悲歌》,《锦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④潘承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三国演义〉主题再探》,《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小学英语单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