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历史学>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上传者:梁德磊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2007年第1期总125期史学史研究JOURNALOFHISTORIOGRAPHYNo.1,2007SerialNo.125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尤学工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大时代”,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则是这个“大时代”的产物。它是一部总结和阐发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育动向的专门著作。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历史教育由“考古”向“考今”的转向,也顺应了抗战的时代要求。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主要包括首次明确地从理论上将历史教育区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不同领域、历史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先等六个方面。而它的时代价值,则体现在推动了文化抗战工作,促进了历史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抗战时期 徐文珊 《历史教育论》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07)01-0058-08

时代发展需要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推动时代发展。这个道理,总是不断地被中国历史所证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更为突出的体现。在那个被称为“大时代”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被视

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国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掀起了一个历史教育的高潮。徐文

珊的《历史教育论》就是这个“大时代”的产物。作为一部总结和阐发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育动向的专门著作,它不但反映了抗战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程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前关于中国历史教育的研究中对徐文珊及其《历史教育论》关注不多,本文拟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与评析,以增进人们的了解。①

一、抗战时期历史教育的转向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文化教育事业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张荫麟为我们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文献的沦陷,发掘地址的沦陷,重建的研究设备的简陋,和生活的动荡,使得新的史学研究工作在战时不得不暂告停滞。如其不致停顿,`风雨如[收稿日期] 2006-04-20

①徐文珊:《历史教育论》,重庆史学书局1945年版,第126页。

②初拓:《历史教育的改进问题》,《历史教育》1937年第1期。

③仅“七七事变”后一年之中,我国108所大学就有91所遭到破坏,其中全部被毁者14所,被迫迁于后方者37所,一半以上的教职工和学生因战事而受影响。在我国3184所中学中,陷于沦陷区及战区者达1926所,占总数的40%以上,其中1 3的教职员和一半以上的学生陷于困境。在294000所初等教育机构中,因战事而中断正常教育工作的达到129700所。据不完全统计,仅1937-1943年我国教育事业的经济损失:专科以上89所院校合计损失7475万元,中等学校损失1.5亿元,初等学校损失2亿元,社会教育机关损失1.1亿元,合计5.3475亿元(参见史革新等《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旧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页)。以上所计,还只是部分可以明确统计的有形损失,无形的文化损失和破坏就不是数字所能估量的了。

④张荫麟:《中国史纲·自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③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史学史研究            2007年第1期晦,鸡鸣不已'的英贤,固尚有之;然而他们生产的效率和发表的机会不得不大受限制了。”这种悲惨的境况,就是当时中国的一个时代缩影。

面对民族危机和严峻形势,“这现象究竟何自而来,何向而去?在这混乱的激流中又当如何应付?如何控制?将来的方向又当如何寻找?如何拟定?这都是在动荡时期急待解决的问题。”①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时代赋予历史教育的庄严使命。为承担起这个庄严使命,史学和历史教育开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转向。这个转向,用朱谦之的话说,就是由“考古”向“考今”的转变,即由“纯粹考古考证的史风”转变为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经世致用的史风,让人们理解目前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大转变及其趋势已成为“现代史学的第一职务”②。

对于这一使命和转向,中国史家是有共识的。他们无论身属何家何派,也不顾学术和政治上的分歧,都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个时代责任。

作为学术界的领袖之一,胡适虽然在抗日策略上有不同看法,但仍暂时放下了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原则,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直接服务于中国抗战事业。他的得意弟子傅斯年,之前一直高唱“史学即是史料学”,孜孜于提高中国史学的科学素质,这时也一改历史教育是“不生利的事物”的论调,开始撰写《东北史纲》,“但求尽其所能”,大行其“书生报国”之道了。他发出的“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和“中华不是个可以灭亡的民族”③的呼声,振聋发聩,唤起了国人团结抗战的民族精神。至于古史辨派的主将顾颉刚,干脆组织起通俗读物编刊社,以对民众进行历史教育、爱国教育为主要目的,前后编辑出版了数百种历史通俗读物,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更能说明这一史学界新动向的,是以考据见长的史家的转变。陈垣在1943年11月24日致方豪信中说:“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他身处沦陷区,除了在现实中领导辅仁大学师生与日寇抗争、保持民族气节外,“所有《辑覆》、《佛考》、《诤记》、《道考》、《表微》等,皆此时作品,以为报国之道止此矣。所著已刊者数十万言,言道、言史、言考据,皆托词,其实斥汉奸、斥日寇、责当政耳。”④这说明,即便是昔日埋头于考古考证的史家,这时也不能不为时代所动,自觉承担起历史教育的责任。

一贯以关注现实、把史学作为斗争武器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历史教育的转向有着高度的自觉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早在1929年,郭沫若就针对“风雨如晦”的局势,作了“鸡鸣不已”的表态⑤。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但被他本人在抗战时期延续下来,而且也为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家所接受。翦伯赞说:“我深切地希望我们新兴的历史家,大家用集体的力量,承继着我们先驱者努力的成果,依据正确的方法论,依据中国历史资料的总和,来完成中国史的建设,并从而以正确的历史原理,来指导这一伟大的民族解放的历史斗争,争取这一伟大的历史斗争的胜利。”⑥以正确的历史原理指导斗争,振奋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历史教育之时代任务的认识。在这个认识基础上,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邓初民、胡绳等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为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于其他流派的史家,也都力图把自己的研究与文化抗战工作结合起来。比如雷海宗对中国①

⑥④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1页。《考今》,《朱谦之文集》第2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158页。这个转向,王晴佳称之为由“科学史学”向“民族史学”的转变(参见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9页)。傅斯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日寇与热河平津》,转引自李泉《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244页。陈智超:《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2、216页。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兵、家族、元首、文化等问题的研究,都寓有深意。尤其是他提出中国文化发展的两周说,认为其他文化都只有第一周,一衰而不能复振,只有中国文化前后有过两周,这是值得中国人大大自豪的。而且,中国文化前途光明,已经开始进入“在望的第三周”,而抗战又是其中的关键,“成败利钝,长久未来的远大前途,都系于此次大战的结果。第二周文化已是人类史上空前的奇迹;但愿前方后方各忠职责,打破自己的非常纪录,使第三周文化的伟业得以实现”①。这种对中国文化和抗战前途的乐观估计,在当时无疑很能鼓舞民心士气,无形中也对日人鼓吹的侵略史观进行了有力驳斥。

同样的转变也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教学当中。“恢宏民族意识”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旨趣,而以整个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大民族主义”代替以汉族为中心的“小民族主义”,“养成全国人民大一统的观感,造就非常之人才”,体现了历史教学改造的基本趋向②。学校教育虽受到日寇严重破坏,但教育界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上展开了与日寇针锋相对的斗争,适应了战时需要,也为战后重建培养了大批人才,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

以上事实说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转向已是大势所趋、史界共识。这时,有人及时地对这一转向作了总结与阐发。这就是徐文珊③和他的《历史教育论》。像同时代的其他史家一样,徐文珊也经历了由“拘拘自限”于古史考订向“以现实为归趋”的历史教育的转变。他希望通过历史教育“因已然之势,应目前之需,启未来之运”,并借此为国家和民族“效其沧粟之诚”④。《历史教育论》就是他的一个代表作。这部著作的出现,说明当时史学界已经对史学和历史教育的方向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并自觉承担起了解答时代中心议题的使命。它同时也说明,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史学和历史教育。

二、《历史教育论》的基本内容

  《历史教育论》全书十二章,约十万言。各章名目依次如下:历史与民族、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将来、历史与文化演进、历史与文化建设、历史与戏剧、历史与小说及其他艺术、论史观、历史的特性、论大时代、史学风气之改革、历史教育之实施。

第一至第三章,主要论述历史教育对于民族命运、抗战建国、个人价值的影响与意义。他认为,学习历史尤其是本国本民族历史是正确认识抗战以来的“巨变”、“唤起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发挥民族潜力”的“中心”,“为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固然要乞灵于历史,但在平时,也当提倡历史风气,以民族历史作教育的中心。因为它不但富有精神教育的功用,同时也是充实精神生活的绝好食粮”⑤。他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相互发明的,反对脱离现实的“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主张从历史中获取知识和教训,帮助人们认清现实的趋势。“我们放大了眼界,纵览全部中国历史,当可然,目前的大变动,大浑乱,大劫难是必然的果。而这大革命,大抗战,大奋斗,是民族求生存所必采的手段,必经的阶段。如果我们有历史的修养,可以知道革命、抗战建国是`必然'的`势'。我们对此`势'只有因之,利之,努力以促成之,而把未来的历史操纵在手里。”⑥为了抗战建国的胜利,为了①

③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7-178页。郑鹤声:《历史教学旨趣之改造·小引》,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版。徐文珊,河北遵化人,生于清末,曾先后任职于“东北两省,北部各省,沿江各省”,抗战时期到了重庆,“临时扎住根,稳定一段时期”。抗战胜利后,他“回南京,再经南方各省,由广东来到台湾。又扎根,一直扎到现在。”他在台湾担任过中国文化学院三民主义研究所指导教授、东海大学兼任教授、省立台中商业专科学校兼任教授、革命实践研究院第十二期研究员等职,曾师从钱穆学习历史。除了《历史教育论》,他还著有《中国史学概论》(台北维新书局1967年版)、《八十载沧桑》(台北维新书局1976年版)、《中华文化概论》(台北维新书局1982年版)、《中国文化新探》(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4年版)、《〈史记〉评介》(台北维新书局1985年版)、《中国社会新探》(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7年版)等书。

⑥徐文珊:《历史教育论·自序》。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2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19页。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史学史研究            2007年第1期创造“未来的历史”,他强调历史教育应以“大我”(即国家民族之群体)为中心,而以“小我”(即个人)“作全民族生命的一个渡桥”①,认清历史之“势”和因果律,将民族的将来操于己手。他说:“历史造人,人造历史,历史与人生,不可分矣。”②这句话,概括了他对历史教育之价值的深刻认识。

第四、五章进一步将文化归结为国家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而将历史教育作为推动文化演进和文化建设的根本手段。他说:“文化问题是民族复兴、抗战建国的根本大计;研究根本大计要从根本上着眼,从根本上着手,才不致把楼阁建筑在沙滩上或半空中。如果要从根本上着眼着手,那么无疑的,要从历史上下功夫了。”这是因为,“历史就是文化的结晶,它是文化写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所以“要从历史的研究,求文化问题的根本,奠定文化建设的基础”③。就中国历史来观察中国文化的演进,他提出了八条演进的基本原理,即进步、创造、吸收、融化、分泌、变质、畸形发展、顿荡等。这些原理,或在中国文化的演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产生了消极作用,“真要认识中国文化,必须读历史,在历史上寻求它发展的这些理则和现象”④。他分析了自清以来中国文化衰微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指出文化上己不如人的奴隶思想不但造成了“民族自馁心理”,而且对民族“精神上的损失是不可以数计,影响既深且远的”⑤。为改变这种文化奴隶思想和“民族自馁心理”,他提出要建设中国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的特点是:适合全民族之生存;在不丧失民族本位的原则下吸收外民族文化,使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要能够“自存”、“自卫”;新的民族文化本质是和平的,永久的。而要建设这样的“民族文化”,他提出了三个步骤:“第一,先集思广益,由理论之研讨求原则之确立;第二,由中央主持领导,发动全国人力物力,悉力以赴;第三,时间上尽量加速,必在抗战未结束以前积极动员,至少在抗战胜利以前奠下基础,走上轨道。”⑥这些设想,反映了当时急需建设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也阐明了历史教育在文化演进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七章着重于探讨历史教育的途径与方式。他认为,历史是“静的”,它的教育媒介主要是文字,“不亲切,对于读者的刺激力不太大”⑦。而要弥补这个缺陷,就要“利用艺术”,这样才能“使它美化,美化就是增加趣味,有了趣味,才容易动人,才受人欢迎,也才能发挥教育功用”⑧。在他看来,戏剧、小说、诗歌、传记等艺术形式都是推行历史教育的基本方式。这些艺术形式虽然在性质和内容要求上与史学不尽相同,但只要“观点正确,取材得宜,手法灵活”,就可以使观者“在精神上与之相交通,相融化”,从而达到这些艺术形式的“最高效用”。“而历史对现实的效用,到此也发挥到了最高顶点。历史与现实效用发展到顶点,也就是历史教育的最大功用。”⑨当然,他反对以现代意识、现代生活习惯加诸古人,反对任意扭曲或篡改历史事实,认为这样做只会产生“反教育作用”,

01而与历史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他很强调文艺工作者“非有历史修养不可” 。这就是说,只要

站在教育立场,加强历史修养和坚持一定的历史准则,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推行历史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他提出了“历史文艺化、文艺历史化、历史与文艺完全教育化———教育化也

1就是民族化”的口号 。①

01

1 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36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23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39-42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57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65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71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73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83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74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77-78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90页。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

第八、九章提出了历史教育的中心问题,即史观问题。在此之前,中国史学界在史观问题上曾有诸多争论。徐文珊开门见山地提出:“历史演进以何为中心?唯心乎?唯物乎?唯生乎?”这个中心问题“必先解决,俾历史教育早入正轨。”①他既反对唯心史观,认为它纯以人的心理为历史演进的根本原因而无视物质基础是一偏之见;又反对唯物史观,认为它过度强调物质活动而忽视了人的精神活动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也是偏颇不全。从书中内容来看,他对唯物史观的批评更多,更有针对性,似是有意为之。这种批评或许与当时中国史学界激烈的思想斗争有关。他承认物质活动在历史上有重要作用,但不承认它对历史发展具有基础与支配作用,而是将其与精神活动的作用等量齐观,甚至精神活动的作用更为重要。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他提出历史教育应当贯彻“民生史观”②,即以“全民之生”(包括“生殖”与“生命”)为历史认识和历史教育的中心。“我们研究历史,要看在全民族以生活为中心的集体行动、全体意向上。无论互助也罢,互利也罢,竞争也罢,都以全民之生活为动的中心。这才真是历史演进的原理,也才是`民生史观'的真谛。”③他指出,历史的特性是“人文”的、艺术的、教育的,历史教育要在此认识上开展才能卓有成效。

第十、十一章提出了历史教育在“大时代”中的任务与要求。二战包括中国抗战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大时代”,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变”的时代。在中国,“两三千年不曾动摇的东西,整个动摇了,且是连根拔起了”,“其普遍与剧烈,殆难毕述”;在世界,“整个人类文化将自此重新改造;世界秩序亦将重新调整”,“全人类的历史不曾有过这样大规模的战争,这样普遍而深刻的改变。”他认为,“变是进步的原则,小变小进步,大变大进步,不变不进步”,所以“现在时代自己演到大变局,正是使人进步的好机会。”中国人应当“利用这变局使之进步,使我们走向理想的光明幸福大道,不错过机会,不放弃这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国之命运就决定于此抗战的大时代”④。为担负这个历史使命,他提出了史学风气改革的三个原则,即教育化、民族化、全盘化;又提出了改革的四个重点,即历史教育要宣传成功重于成仁、详近略远、由古典研究与发掘到宣传推广、由无机到有机再到超机。对于史书体裁,他也提出了改良意见。

第十二章提出了历史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他注意到了学校历史教育和社会历史教育两个不同的领域,并针对这两个领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建议。

全书从价值、内容、途径、问题、实施等几个方面对历史教育进行了论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远大目标,又有现实关照,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部如此完整、系统的著作,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教育的理论思考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而从全书的主调来看,它思考的是历史教育如何在“大时代”中发展并为时代发展服务这个重大问题。可以说,它本身就是“大时代”的产物。

三、《历史教育论》的思想特色与时代价值

  从思想和方法上说,这部总结性的历史教育著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首次明确地将历史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部分,是历史教育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突破。此前,史家们在讨论和推行历史教育时,往往是将二者混合在一起的,而且以社会历史教育为多。这说明,在历史教育的对象、层次、要求等问题上,当时的史家还没有能够注意到细分的问题,整体的认识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笼统的阶段,还没有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意识地进行区别教育,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个问题关涉到历史教育的具体对象、教育要求与层次、教育方法与①

④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91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109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112页。徐文珊:《历史教育论》,第129-131、135页。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湖北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03.09
湖北公务员申论每周一练:中小学生课外减负
湖北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练习题答案03.16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3.12
湖北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练习题03.08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2.28
湖北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练习题03.13
湖北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练习题03.06
湖北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练习题答案03.14
湖北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答案02.27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3.13
湖北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练习题答案03.08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3.15
湖北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练习题答案03.06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3.6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3.8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3.8
湖北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练习题03.16
湖北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练习题03.02
湖北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练习题答案03.15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3.1
湖北公务员申论每周一练答案:中小学生课外减负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3.16
湖北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练习题03.15
湖北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2.26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答案3.15
湖北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03.07
湖北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答案03.09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3.16
湖北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模拟题3.12

网友关注视频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