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文学研究> 杨国强:历史中的儒学

杨国强:历史中的儒学

上传者:程玉武
|
上传时间:2015-05-07
|
次下载

杨国强:历史中的儒学

杨国强:历史中的儒学

若以儒者之学本是为己之学相对比,显见得都隔了一层而不能由外入里。因此,一百年之后说儒学,其实我们都在门墙之外。正是有了人事和鬼神之间的此升彼降,才可能催生出自觉的人道意识和人文意识,从而才可能有后世儒学节节发煌的精神起点和思想起点。

我们都在门墙之外

自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及盛涨的科学意识笼罩了新知之后,用旧文字记录于古籍之中的儒学连同儒学的历史衍变,便既已日去日远 地退出了学校的授受范围,也日去日远地退出了多数人的阅读范围。此后的一百年里,大部分中国人意中的儒学,已经越来越像是旧家子弟手中的账簿。保留于账簿 之中的山、地、田、屋以及库房、店铺虽皆可历数而枚举之,但就关系而言,则都属前代拥有和曾经拥有。取此以为比方,说的都是曾在两千多年岁月里笼罩了中国 人精神世界的儒学,已在一百来年的历史震荡之后,大半移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外,成了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东西,一种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又离得很远的东 西。而其间仍然留存于文字和观念里的部分,则在势易世迁之中不是对象化(客体化)了,便是片断化了;或者是既对象化了,又碎片化了。若以儒者之学本是为己 之学相对比,显见得都隔了一层而不能由外入里。因此,一百年之后说儒学,其实我们都在门墙之外。

宗法结构重造政治结构

韩愈作《原道》,最先以“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叙述儒学的次第传 承和一路脉延,于是而有所谓道统之说。在此后的一千数百年里,这种道统成了中国人用来串连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西,其本身也因之而获得了一种象征性和神圣 性。所以时至1924年,孙中山犹自居道统以答西人之问,说是“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 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虽说其为学次第是先西学而后中学,但身为重造中国的领袖而又自任中国之“正统”的传人,则不能不算是对中国人以文化 维系历史,从而以文化维系政治的知之甚深而且思之甚深。

韩愈立道统为儒学上溯源头,而后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和孔子皆在前后相接之中。但若以孔子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以及“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公”这一类念兹在兹的心追手摹与其自述“夏礼,吾能言之”和“殷礼,吾能言之”相比照,则“从周”和“在兹”所着眼的,显然尤在于文武周公之礼同“夏礼” 和“殷礼”不一样的地方。然则比之尧、舜、禹、汤的递相传授,孔子意中的儒学之为儒学,其实更多地是以周代的制度和文化为来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于 历史过程之中的儒学源流,一定不会像后起的道统所描画的那样简捷明了。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则三代之间,有“因”

而后有传承,有“损益”而后有变迁。夏代文献不足徵,而 周之不同于殷,其间的“损益”多因宗法而起,因宗法而生。按照王国维的说法,是“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 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殷商六百二十九年,帝位的前后递迁以兄终弟及为常 态,“无弟然后传子”,而“中丁以后九世之乱”也随之而生。周人立子立嫡,正是在殷商制度的旧辙之外另开一局。由此造成的“损益”,则不仅牵动了权力结 构,而且牵动社会组织,牵动人间伦理,从而最终牵动了文化。与殷商文化兄终弟及的不严等序相比,周人以立子立嫡为继统大法,其要义全在于化宗族之中血缘关 系的长幼亲疏为政体之中上下尊卑之严然等序。而后沿用这一套办法“封建子弟”,又更加细密地把大宗、小宗、宗子、别子之间的血缘关系移到了权力与权力之 间,使之在编连中成了被重造的东西。而同时的“同姓不婚之制”,又使“子弟”之外的诸侯与王室由联姻而联结,并因之而在本无血缘关系的地方复制和派生出一 种类同的宗族等序。这个过程丕变殷商,一步一步地使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成为一体重叠的东西。与之相因果的,是殷商和殷商以前“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 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自周人用宗法,则诸侯大半“皆其功臣昆弟甥舅”,不再像旧日那样能够各立山头,“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 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因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宗法造出了一种普天之下的君 臣名分,从而造出了一种真正的大一统。之后,两者都成了儒学的基本观念。

而比两者更富深度地含结于人伦之中,并因之而更富广度地笼罩了每个个体的,则是周人的宗法因“嫡庶”而有“尊尊之统”,同时又藉“祭法”而行 “亲亲之统”。前者昭示的是人各有等;后者昭示的是一脉同源。因此,“尊尊之统”的本旨是在把人分开来“亲亲之统”;

的本旨是在把人合拢来。这种分开来和 合拢来构成了周人的宗法秩序,而其数百年之间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已在浸染不息之中使宗法秩序化为社会伦常。最终是身 在其间,无人能够自外于“尊尊之统”,也无人能够自外于“亲亲之统”。而作为这个过程的反照并与这个过程相对应的,则是数百年浸染之间宗法催化思想和产出 观念,而后是孔子为儒学阐述的“礼”和“仁”都可以在“尊尊之义”和“亲亲之义”里分别找到各自对应的最初源头。

民本:敬天而重人事

周人与殷商一代的人间秩序不同,精神世界也不同。《礼记》曾比较夏、商、周,而以“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为其一代之特征。因此柳 诒徵后来作《中国文化史》,于此一节总括而谓之曰“尚鬼,故信巫”。当日鬼神同义,则“尊神”、“尚鬼”皆言其置人事于鬼神之下。迨周人以小邦克殷,又因 其一战致胜而比对殷与周之间“坠命”和“受命”的始末因果,引为长思久想。并在一路深思中切悟“天命靡常”和“峻命不易”。傅斯年说前者“谓天命不常与一 姓一王也”,后者“言固保天命之难也”。与这种“靡常”和“不易”相对应的,则一面是多见于《尚书》和《诗经》之中的“慎德”、“明德”、“敬德”、“克 俊有德”、“恭俭惟德”以及“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一面是同样多见于《尚书》和《诗经》之中的“惟天惠民”、“天其相民”、“天子作民父母”以及“王 以小民受天永命”。前一面说的是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后一面说的是“日监在兹”,天监即是民监。因此,在殷人事

鬼之后,继之而起的是周人敬天。两者之间的 区别,全在于鬼神是可以托庇的守护者,而天是无亲无私的裁决者。是以这种区别又决定了内含于敬天之中的,始终会是一种深度的紧张和畏惧。周人自述,常谓之 “无逸”、“小心翼翼”、“克自抑畏”和“夙夜罔或不勤”。然则与奉祀鬼神的求而后应相比,由“克俊有德”、“恭俭惟德”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以 及由“天子作民父母”、“抚民以宽”到“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显然都是在用一己之努力尽人事而俟天命。随后是曾经被殷人置于鬼神之下的人事随敬天而起,成 为周人意中战战兢兢而不敢轻忽的东西,以至于周公归政之日,留给成王的规训犹是永念天威,以民为监,毋尤人,毋违命,凡事皆在乎人为。

就比较完整的意义而言,正是有了这种人事和鬼神之间的此升彼降,才可能催生出自觉的人道意识和人文意识,从而才可能有后世儒学节节发煌的精神起 点和思想起点。而周代典诰中言之谆谆的“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以及“王以小民受天永命”一类,其初旨无疑都是在对人君作申诫和劝勉。但数百年前后相继同 时也是数百年传播衍绎,人君在这个过程里化为先王,先王在这个过程里又成为“为民立极”的榜样。之后,本属天子为上应天命而自我力行的“克俊有德”、“恭 俭惟德”,便既随之泛化,也随之升华,一步一步地演变为儒学中同个体相对应的普遍的德性观念、君子人格观念,以及自强不息的进德观念。与之相类似,由于 “惟天惠民”和“天其相民”成为一种通贯于先王和后王之间的信仰,则本在人君俯视之下的一个一个“小民”,又从整体上始终比人君离天更近。对于敬天的天子 来说,无疑是现实世界里散处于脚下的东西,在精神世界里已成了悬在头上的东西。而借助于敬天所形成的这种精神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制束和规范,在数百年之久 的一路漫延之后,最终都结穴于儒学之中,凝化为既深且厚的民本之义。其间的极端和典型,便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这些遥远的历史因果里,周代以严立宗法和敬天俟命把自己同前代区别开来,也以严立宗法和敬天俟命为源头而深度影响了儒学,并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了长久地内在于儒学精神之中的东西。

人伦与人格

由敬天而重人事,因此儒学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但人之为人,则始终都在人伦之中且只能借助于人伦而得以实现。是以两千多年之间,每个个体的中国 人都存在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里,并因之而成为真实的中国人和具体的中国人。在这些被统称为“五伦”的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妇都在 一家之内,从而都在宗法之内。后来孔颖达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诠释《尚书》中的“五常”,正说明儒学列为“人之常行”的东西,其初始和本原 显然都出自于宗法伦理。而后,由父子关系的推衍而立君臣一伦;由兄弟关系的推衍而立朋友一伦。推衍便是派生,因此,孟子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人之大伦,其中的“君臣”置于“父子”之后,“朋友”置于“长幼(兄弟)”之后,排列之次第,正所以见先后之渊源。在他的尺度 里,这种先后之渊源同时又内含着本原和派生之不能一样。是以“父子有亲”而“大孝终身慕父母”,但“君臣有义”之所及,则“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间的相互对待,显然可以随彼此的

态度而变得非常不同。与之相匹配,还有属于个 体的“非其君不事”的选择自由。若以汉代人主称丞相为“君侯”,曹掾奉府主为“君”,以及一郡之守被尊为“本朝”、“郡朝”为实例,以推度孟子所说的“君 臣有义”,则儒学以君臣分上下尊卑,但这种以“义”相维系的上下尊卑,其初旨又并不全在天泽分严。

因此顾炎武说魏晋以前“堂陛之间未甚阔绝,君臣而有朋友之义,后世所不能及矣”。虽然魏晋以前已有君臣纲纪之说,但以顾炎武的读史所得作对照, 显然是从宗法关系里派生出来的君臣一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保留着宗法关系中带来的人情和依连。迨此后三纲之说大张,则君臣一伦中的政治一面遂在节 节高涨里淹掉了曾经为之做过前导的宗法一面。而后的上下隔绝和天泽分严便无法再用孟子的尺度来比量了。这种变化发生在儒学之中,说明了隋唐宋明去古益远, 其世局和文化都与周代非常不一样了。但作为出自源头的东西,这些由周代的社会和文化衍生出来的思想和事实,又一直保留在儒学之中,为后来的两千年提供了一 种比照和范式,于是而有顾炎武读史之际一为发抒的“后世所不能及”的感叹,以及由感叹流露出来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于周代社会和文化的这一类观念 又并不能算作真已消失殆尽了的东西。

与“君臣有义”相比,对于人口中的多数而言,“父子有亲”无疑更切近而且更切己,因此其笼罩人心的程度和范围其实更深更大。孔子说“父子之道, 天性也”,是以“亲生之膝下”。之后,以这种父子之亲为始端,“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沿此一路远引,则由“天性”之亲层层延展 而由此及彼地贯连人际,可以形成他期望中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和“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种延展和贯连的过程,孟子称作是“以其所爱及 其所不爱”。然则儒学奉仁者爱人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义和要义,而其实现和存在却只能是从个人的“天性”中自内向外地推演出来和自近向远地推演出来。由此 所成就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一种至上的境界表达了儒学理想中的“博爱”。但比之西方世界里的博爱以宗教为来路,并因之而以普 遍之爱和没有差别之爱作自我写照,则儒学以自内向外推演出来和自近向远推演出来所证成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显然都是具体的,并因之而是有差别的。

正是这种具体性和差别性,使孟子生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之日,岌岌乎起而力辩“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 兽也”。在当日的诸子里,墨翟独多宗教意识,因此“墨氏兼爱”之所以被比为“无父”,全在于他用“天志”证成的普遍之爱湮没了内与外之间和近与远之间的具 体性和差别性,而后是父子之亲可以与路人之亲相等夷。以儒学所内含的宗法精神相衡量,其爱无等差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不可接受的东西。在这些比较里,两千多年 之前,儒学的“博爱”与墨学的“兼爱”不同;两千多年之后,儒学的博爱与西人的博爱不同,而不同与不同所显示的,则都是以“天性”为源头阐说人类之爱和以 宗教为源头阐说人类之爱的各成一路与两相歧互。但两千年之间,儒学的流布不息和墨学的沉寂无声又说明,就社会、历史和文化所塑定的感受和认知而言,中国人 更容易理解和更能够亲近的还是儒学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显示的,是作为“天性”的“父子之道”在推移之中可以横向地勾连人际。然而“父子之道”成为五伦 之一,其本义和特点更多地又应在于人际之间的纵向延续。是以身在此中,每个个体都一头牵着父祖,一头牵着子孙。这种连接本自血缘,但在儒学的谛义里,则血 缘化作人伦,便已变为生命中的意义、价值和沉重的责任。因此,与前一面相对应的,有孔子所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

行”,以及“修身慎行,恐辱先 也”留给后世的不敢懈怠;与后一面相对应的,有周公儆子的《诫伯禽》,以及由此一脉蜿蜒地产出于两千年之间的家训、家范和教子书。在这种用伦常构筑起来的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贯连里,作为自我的个体便一面要勤谨地承接父祖的精神生命,一面又要使之在子孙的精神生命中不绝地传衍下去。所以曾国藩百战艰难之日作家 书勖勉儿子,犹以“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为期望之所在,他以此为须臾不忘,显露的正是兢兢于承接和传衍之间的言为心声。

这种两千年里熟见的理路和心路非常具体地说明:比之西方人的个体存在以权利和责任皆立足于自我为常态,则中国人的个体存在,显然是除了当下,还 有过去和将来;除了自我,还有祖宗和子孙。由此形成的三重存在便既成为中国人生命意义之所在,也成为中国人生命责任之所在。因此,读翁同龢日记,多见的是 “先祖”、“先祖母”、“先公”、“先母”以及三兄、五兄的生辰“奠”、忌日“奠”,并常见其因之“悲涕摧剥,不知所为”。祭奠之外,同时还有中元、冬 至、除夕之日的“祀先”,而于“仰瞻遗像”之际又每多“感怀时事,悲从中来”的一派苍茫和“俯念微生,其贻羞陨越者大矣”的深自刻责。由此翻出来的层层心 潮,其寄托所归则全在于“吾子孙之贤者尚无忘根本追远哉”。在这种三重存在里,每个个体虽然都立身于当下,并因之而各在此时此地之中,但由伦常贯连前后, 则过去和将来都会直接地制约和限定当下。清人汪辉祖作《双节堂庸训》,言之谆谆的便是人生斯世,既要惕慄于以一己之行事致“上累父祖”而辱及先人;又要惕 慄于以一己之行事致“不能守成善后”而遗羞子孙。而后是久在两种惕慄之间的人遂不能不成为个体意志和个体自由都非常有限的人。由此所导致的当然是一种自我 意识的不能充足。然而儒学尚克己,则伦常之催生惕慄,正是伦常成为感召而唤出人心中的敬畏。这个过程将抑折的自我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自我约束,减少了两千多 年里的许多恣肆和放纵,并造就了一代一代为祖宗立门楣而勉力做个好人的人和为子孙留心田而勉力做个好人的人。

宗法:在深处维系了中国历史的东西

自秦汉废封建设郡县之后,周代以家为国而严立宗法的种种制度便已圮塌,本属一体的家国因之分为两截。而后是沉结于儒学之中的宗法精神在此后两千 多年中因其维系人心而能笼罩人心,为这个过程里绵延不绝的宗族和家族提供了一种赖以支撑的规范。《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礼记》说“尊祖故敬 宗,敬宗故收族”。前者说的是共奉同一个祖宗的血缘之亲在精神上的互相关怀,后者说的是共奉同一个祖宗的血缘之亲在生存中的彼此联结。秦代和汉初的社会迁 易与世路动荡,曾使这种关怀和联结变得非常低落。之后宗族的由散而聚和一路衍蔓,以及汉代的宗族不同于唐代的宗族,唐代的宗族不同于宋代的宗族,都与儒学 的消长流布内相因依而外相盘连。

由于封建既废,则君权与齐民相对待,其相互之间便不能不是钱穆所说的以“一王孤立于上”与“众民散处于下”相对待。在一种以个体小农为主体的农 耕经济里,“散处”的本来状态等类于散落与离析,而以“慎终追远”和“敬宗收族”串联宗族与家族虽然着眼的是血缘,但这种由血缘关系所生成的聚合却使“散 处”的众民得以脱出离析,并以其自相抟结而“吉相庆,凶相吊,患难相恤,出入相及”为两千年中国社会构成了广袤而且恒久的底层组织和基本单位。有此构筑, 而后始有一朝一朝的经济过程、政治过程和文化过程。就这个意义而言,汉代之后的中国历史已与宗族和家族剥离不开。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2011吉林省考《申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四十七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九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四十三期)
2011吉林省考《行测》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二期)
2009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乙级》真题参考答案
2009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及解析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一期)
2009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甲级》真题参考答案
2011年吉林省考(甲级)考试《申论》解读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三十九期)
2011年吉林省考(乙级)考试《申论》解读
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甲级》真题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五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二十期)
2011年吉林省考(乙级)考试申论真题解读
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甲级》真题参考答案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期)
2011年吉林省考(甲级)考试申论真题解读
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乙级》真题参考答案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三十一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三十四期)
2009吉林公务员考试部分真题解析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四期)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四十六期)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四十四期)
2009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乙级》真题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三十五期)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五十期)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