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设计/艺术> 地域文化对榆林环境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榆林环境设计的影响

上传者:范祥德
|
上传时间:2016-08-10
|
次下载

地域文化对榆林环境设计的影响

摘要  与紧密相连,它是展现建筑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表达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设计思想与意识形态。本文探讨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以及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和影响。

 

关键词:地域.地域文化.环境设计

 

目录

 

第一章 概述地域文化和环境设计

 

1.1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2地域文化的概念

 

1.3环境设计的概念

 

第二章 榆林地域文化

 

2.1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2.2榆林地域文化的特点

 

第三章 榆林地域文化对榆林环境设计的影响

 

3.1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3.2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3.3榆林地域文化对榆林居住环境设计的影响

 

第四章 榆林环境设计的发展

 

4.1榆林环境设计的前景

 

4.2榆林环境设计的趋势

 

 

 

第一章 概述地域文化和环境设计

 

1.1地域文化的形成个发展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在自然中寻讨生计得以生存,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适合长远居住的环境。不同的地理条件所产生的风俗也必然不同。长久的发展,会形成独特的生活文化饮食作业的习惯。特定区域的人群将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地理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环境的差异性,使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生产方向也将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

 

1.2地域文化的概念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的推进,近年来国内的地域文化研究出现了新的热潮。在相关研究中,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有新的进展,如注意到“地域”概念相对于单纯地理概念“区域”的复杂性;认识到“地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关注其结构和历史特征;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有新的拓展,如借用文化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来把握地域文化等。一作为地域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地域文化”可简单界定为“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但是,这样的概念界定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明,不足以揭示“地域文化”的复杂内涵,也不足以对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属性有所说明。要准确清晰地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需要对“地域”、“文化”及其关系做出理论思考,以寻求一种关于“地域文化”的既具有包容性又清楚厘清各种基本要素的理论说明。“地域”作为一个概念,首先是指由某种自然地理环境所构成的空间。不过,自然地理环境自身无法构成“地域”。也就是说,“地域”概念包含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地理学涵义,但单纯的地理学意义无法指称“地域”这一概念。这是因为,“地域”除了指明某种自然地理环境之外,更主要地是指“自然的人化”对自然地理空间加以塑造的结果,也即“地域”意指一种“人化”的地理空间。实际的情况是,人们在使用“地域”这一概念时,除了具有某种自然地理区域的理解之外,更主要的是意指某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概述地域文化】

 

第二章 榆林地域文化

 

2.1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域文化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使全球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措施,还包含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营造观念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地域特征,使地域文化的差别千差万别。【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设计的差异性】

 

2.2榆林地域文化的特点

 

陕北的地域文化是陕西文化一个重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陕北文化的特点,是在陕北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诸因素下形成的。榆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在周秦汉唐等朝代,陕北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就是在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也是军事要冲、边防重地。历代王朝为了经略陕北这块土地,曾付出了很多代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陕北的开发并不算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统治者只顾在这块土地上征伐讨略,致使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其结果导致这块土地生产力滞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迟缓;连年的战争,也使陕北由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富,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变成了如今的光山秃岭、沟壑纵横,风沙干旱的情景。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又使陕北成为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这种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对陕北传统文化的形成给予深刻的影响。陕北既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争夺的“前沿阵地”,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基于以上因素,形成了陕北文化的以下特点:

 

一:陕北文化是古老的文化

 

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每一个层面都保留着纯净的原始文化基质,传统的原始的淳风在这里长久地存留。同时又由于它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外界较少接触,所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迟钝的文化圈。秦皇汉武在此开直道、修长城北御匈奴,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其形成历史上的文化封闭和交通封闭。因而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能得以在民间保存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著名美术家靳之林先生在陕北考察多年,他以民间剪纸抓髻娃娃、出土文物和古史传统三者印证,破译出了二十多个出土文物的原始文化符号。安塞民间剪纸家高如兰所剪《抓髻娃娃》,她把女孩头上的两个抓髻剪成两个鸡,用鸡的欢跃、飞腾来表示少女的成熟。少女一手举鸟(阳),一手举兔(阴),阴阳结合便产生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遗存。它反映了男婚女嫁、企盼子孙繁衍,是一种万世不变的吉祥物。这幅剪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女佩完全一样,专家考证这是别处早已失传了的商代民俗文化。

 

陕北秧歌,古称阳歌,它起源于巫仪,隐含着远古“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陕北方言中保留的古词语和宋元方言,如后生(青年人,后辈)、先后(妯娌)、夜来(昨天)、外后儿(后天)等等,都说明陕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二: 陕北文化是多元的文化

 

陕北曾是各民族相互征战的战场,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广泛交融,互相影响,产生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的过程。

 

陕北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类型的文化整合的结果。在陕北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都为民族的交往、杂居提供了条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这种文化整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文化整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足以说明,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汉族的文化之中,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鲜卑人、匈奴人的文化,五代至宋融合了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文化,陕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也较大。陕北对犬的禁忌中,蕴涵着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整合与冲突的因子。陕北风俗中,民间历来不吃狗肉;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吃摊黄,摊黄鏊转送过程中,必须用笼布把摊黄鏊包严实,千万不能让狗看见,若是让狗看见,摊黄就会变白口唇(黄边较厚实的部分不再能摊成焦黄、好吃好看的颜色)等等禁忌。据研究,这是殷周以来一直活跃在陕北大地上的、信奉狗图腾的赤狄、白狄、犬戎等民族的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冲突与整合的结果。汉民族虽不认可狗为祖先,但也承认戎狄等民族对狗的崇拜,天长日久,“狗肉不上抬秤”就变成陕北民间一项普遍遵守的习俗。摊黄鏊不可让狗看见,就是两种文化融合中一种潜在的冲突和对抗成份,包含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汉民族对于戎狄民族排斥的一面,又有承认其所信图腾具有巫术和魔力的一面。

 

陕北方言词汇明显地留下异族接触的痕迹,分音词的出现和大量异族地名的存在,都与陕北历史上的民族大交替、大动乱有关。例如:延长县可也村,来源于稽胡族,“稽胡呼堡为‘可野’”(《太平寰宇记》);陕北话称父亲为“达”、“老子”,其称呼源于羌人。《广韵》:“爹,陡邪切,羌人呼父也。”据反切原理,“陡邪”得音“达”。陆游《老学奄笔记》载:“西垂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乃悟西人所谓大范老子、小范老子,盖尊之以为父也。”另有“蛮婆”、“蛮汉”两词也是从四川松潘和青海东南部北迁而来的羌族的遗物。

 

还有陕北北部靠近蒙古族的地区,在饮食习惯上吃炒米、用酥油、饮奶茶,在地名命名中受蒙语的影响;在整个陕北中,对羊肉的喜好、揪面片等饮食习俗;跳火堆燎百病、对神树的崇拜等习俗都有游牧民族文化的遗存。

 

 

 

三:陕北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人口流动迁徙和屯垦是形成陕北文化兼收并蓄特点的重要原因。

 

 

 

陕北的战争从周王朝建立后就开始,据史书记载,周王朝建立后,康王姬钊曾两次命管理少数民族的死司戎盂率军征伐鬼方。周唐王两次伐鬼方,共俘斩鬼方人民近2万人。这或许是在陕北大地上进行的最早的战争。但陕北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开发要从秦汉开始。

 

秦时,蒙恬北逐匈奴,在匈奴退出去的地方设置九原郡,有44个县城,同时将内地人口迁徙到河套九原郡屯垦。西汉时,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曾多次“募民迁徙塞下,屯田筑城”这便是自秦朝后的又一次大移民。汉武帝一面出兵打击匈奴,一面徙民实边,巩固边防。公元前120年,关东大水,汉王朝命令迁徙关东贫民70余万口充实陇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此后,汉王朝还命令在“上郡、朔方、西河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食货志》)。汉还曾经七次向西北边郡移民实边。大量的移民和戍卒,在荒凉的原野上开辟耕地,种植谷物。同时亭燧等防御设施也得到加强,邮亭驿署相望于道。移民实边的结果,使陕北、宁夏和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农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以致使这里被称为“新秦中”,也就是说这里的富庶程度不亚于关中平原。这种有计划的移民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

 

 

 

征战往往迫使一些人迁移。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战争,除了交战者进行的往复运动旬,经常随之出现百姓的大迁徙。这种迁徙和方式除屯垦外,还有被俘和逃亡等。因征战而造成的这种迁移,在陕北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

 

 

 

陕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自己开放的特性。大量的移民带来异地各具特色的文化,陕北人对异地文化所采取的态度则是“来者不拒,为我所用”,使陕北文化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又显得丰富多彩。

 

 

 

陕北民歌正是广泛汲取了相邻地域民歌的特点,汲取了其它民间文学形式的养料,从而使陕北民歌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如陕北民歌在遣词用语受山西民歌“山曲”、宁夏,陇东等地的“花儿”、内蒙古南部的“爬山调”等民歌的影响较大。如今流传的一些民歌就是异地民歌的“陕北化”。像如,陕北民歌中的“采茶歌”的流传,可能是通过江南移民带入后辗转传播而予以普及的。南方土生土长的“采茶歌”一经传入陕北,又被陕北地方特色所同化,沾染上了浓郁的陕北色彩。陕北民歌中的“榆林小曲”就是明末清初从江南传入榆林的。

 

陕北民居、民俗也体现了陕北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如榆林民居建筑中“四合院”结构;黄龙民谣中唱到的二月二的礼仪风俗:“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二月二,敲门垴,大的领着小的跑。”象这样的风俗很难说出是南方还是北方风俗。  陕北文化的这种特性也注入了陕北人的行为性格之中。陕北人豪爽仗义,扶危济困,热情开朗,轻利重义等等,正是长期漂泊流徙的结果。

 

 

 

四:陕北文化是进取的文化

 

 

 

陕北文化尽管在某些历史阶段发展迟缓但不迟钝,有时相对封闭但不僵固,在陕北文化长河的底层蕴积着进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因素。

 

 

 

陕北有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说陕北多出美人和英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婵就出生在米脂。即使现在陕北小伙的英俊刚毅、陕北的姑娘的俊美多情也是闻名于世的。陕北历史上更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这与多民族的互相融合不无关系。

 

 

 

民族互相交融对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有益处的。这种益处表现在各种信息观念的扬弃、吸收,血缘关系优化组合,锤炼了人的精神意志。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正在成为种族的“色拉盘”。因为在今天,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已经不是白人。在2.65亿美国公民中,有3000万黑人,2000万拉美后裔,650万亚洲人,250万阿拉伯人以及170万印第安人。这6000万男女改变了美国的面貌。因为每个民族在要求美国属性的同时,也要求坚持自己的特点,诸如语言、饮食、音乐、传统。就象在一盘色拉当中,每种配料都保持其个性、味道和实力一样。有一位美籍华人这样说:“美国是个由不同民族、血统、文化和宗教、价值观念的各种人组成的联合体,我们喜欢把它说成是‘熔炉’。这熔炉可以分成两部分:欧洲人和少数民族。因为美国是个大熔炉,所以自然形成一种成见比较少,善于吸收他国文化的优点。美国人既有英国人的坚韧,又有德国人的顽强;既有法国人的浪漫,又有以色列人的精明;既有意大利人的热情,又有荷兰人的勤劳。美国人喜欢自己动手搞任何各种各样的事情,喜欢新经历,少因循守旧,有一种紧迫的时间观念。”(袁道新《我在美国:甜酸苦辣》)这些话用来形容陕北文化和陕北人也恰到好处。

 

 

 

民族融合使人类血缘优化。近亲繁殖是人类进步的大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婚,血缘关系越来越近,遗传疾病随之越来越严重,以致使整个民族经济和文化落后,人种素质降低,民族发展难以为继。

 

当今的文化现象也足以证明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优异的特质。当人们听厌了软绵绵的港台流行歌曲后,从“黄土风”中体味到顽强豪放与生命的热力;从浸润了陕北文化的甘露而走上文坛的史铁生、高建群、路遥等人的小说、梅绍静等的诗歌创作中,人们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安塞腰鼓那剽悍粗犷、潇洒豪迈的午姿,昂扬激越、蓬勃向上的风貌中,受到鼓午,感到振奋,激励起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热情。总之,陕北文化一旦被人们认识,就能从其中汲取到丰富的养料。

 

第三章  榆林地域文化对榆林环境设计的影响

 

3.1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李军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在当前全球化大潮冲击下,西方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形成巨大冲击。面对充斥着平庸、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的现代城市,人们渐渐意识到建筑与城市的本土特色缺失以及地区风格雷同等问题,及其造成的地方文化的衰落与历史文脉的断裂。面对种种问题,在今天中国的快速发展建设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形式多样的优秀乡土建筑,挖掘本土建筑文化传统,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弘扬地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与建筑。【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待改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研究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是我们创作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的重要途径。要探讨地域文化的作用,就 离不开对地域文化功能的研究,因为功能和作用形影相随,功能的发挥也就是作用的产生,不论是政作用还是反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功能和作用又有一定的区别。功能指的是能做什么,作用是功能的发挥。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而功能就无所谓积极和消极。具体来说,地域文化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 约束功能。区域内人们的行为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如传统、习惯、

 

习俗以及价值观等,为人们提供辨别是非的标准,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类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发展。

 

二、 凝聚功能。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对民

 

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感,以及人们共同的心理素质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价值认同感是地域文化的最本质的一个表现,是凝聚人们的精神纽带。

 

三、 导向功能。以地域文化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为依据,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分析及其发展方式。

 

四、 教育功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地域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知识性于思想性于一身,无论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素材,还是作为地区内所有人得到文化熏陶的文化资源,地域文化都无疑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五、 传播功能。因人与文化发生联系不受外部条件制约,文化可以同过其不同的存在形式讲思想、观念、意识、以及一些心理体验向自身外部传播,产生强烈的扩散作用。

 

六、 经济功能。当地域文化融入本地,特色经济就此产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成为发展经济的强劲动力;同时,区域文化也影响这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另外,地域文化自身也是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资源,起床早的经济价值也不容小嘘。

 

3.2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讲地域文化作为环境设计的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中,绝对不是形式上的模仿、抄袭或者是复古而是要求设计师找准合适的结合点。从地域文化中寻找设计元素不是单纯的从建筑形态或者装饰纹样出发、要多从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非物质方面考虑;或者把这些元素选取相关的几种合理的结合,综合运用,使地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中运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3.3榆林地域文化对榆林居住环境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属于精神领域,其实本土文化,也是无形的,但实际上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它是抽象的。因此,为了让人们尽量去欣赏它,了解它在居住环境设计上更应该全面运用。把“文化”从环境带到人们理解的范畴,从而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人们的活动。

 

从每个区域的美学以及文化的差异,人们对所处地区的建筑理解会有所不同。所以这就会出现为什么在某些地区有些建筑是人们所喜好的,这不仅单是建造者的功劳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喜好最终还依赖于人,特别是那些每天都和这些建筑达交道的人们的观点,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决定的。

 

地区文化在本质上包含着地方主义,因为地方主义的建立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如: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民族风俗等等,因此地区文化决定着设计的美学和设计的文化。

 

但实际上尊重当地文化的同时地方主义和设计的结合是需要设计者来考虑的。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设计者不要偏激的认为地方主义就是把当地传统建筑,古董,旧的东西进行恢复。设计者应该把地区主义和现代建筑功能来进行组合,从而完成设计。如果只是在吸收了一点传统形式,简单的,肤浅的制造一个所谓的“区域文化建筑”,是不对的。所以在建筑环境设计部分无论是在结构上和装饰上需要遵循现代的标准从而更好的组成一个完整环境环境氛围。

 

如果只是表面的复古会给人一种十分虚假的感觉。并不能在全球范围要成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效应。所以无论是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设计手法都不要有极端的做法。一方面满足人们的文化审美期待,另一方面使环境设计找到以地区文化为中心的设计美学和设计文化。

 

例如:(举例说明榆林的地域文化对榆林环境设计的影响)

 

第四章  榆林环境设计的发展

 

4.1榆林环境设计的前景

 

4.2榆林环境设计的趋势

 

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在,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被忠实,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区域的特点也被运用到了环境设计中。差异即个性美,有差异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界定空间不同,区域理念和行为形象不同,审美角度和标准个也不相同,所以区域特征也不同。

 

将地域文化应用到环境设计中去,要研究深层的文化特点沿其”意”,传其“神”,提炼出的与文化的精髓通过创作和挖掘讲地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环境设计中去,病使它在环境设计中得到更新和发展。从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就要深入研究该区域的历史、人们生活习惯、特殊的习俗、方言、地名、建筑特征、自然特征、饮食特征等等,把这些物化的形态特征打散、解构,从中抽取某些部分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到环境设计中去。从现代的角度我认识传统,再通过新技术,心材料和心设备等,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地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中展现全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结语:我们对于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使我们必然要去对区域文化的概念进行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了解当地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文化的表现形式。从区域人们生活环境的的特征,以及区域文化的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看到建筑环境设计的希望。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眉州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1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面试真题(7月2日)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泸州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2009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凉山州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甘孜州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遂宁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1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成都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阿坝州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08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攀枝花市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11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面试真题(7月4日)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德阳市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广安市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遂宁市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2011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质检系统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阿坝州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质监系统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资阳市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面试真题(12月24日)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达州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面试真题(7月8日)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广元市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面试真题(12月25日)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面试真题(7月7日)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工商系统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成都市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2012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广元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1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泸州市公务员面试真题(附答案)

网友关注视频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