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教学研究> 教学案例/设计> 语文课外拓展:漫谈诗歌的欣赏

语文课外拓展:漫谈诗歌的欣赏

上传者:行舟人
|
上传时间:2016-11-21
|
次下载

语文课外拓展:漫谈诗歌的欣赏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文学的经典、诗美的宝库,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阅读与欣赏古典诗词,不仅是一种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提升当代人人文涵养与精神品位的重要途径。

高山流水觅知音——创作与欣赏互为对象

创作与欣赏,是一对互为对象的美学范畴,它包括了传达者的审美——美感信息的可传达性——接受者的欣赏力——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这样一种四重组合关系。因此,有如挑战者必须要有挑战的实力,从读者反应美学”(或称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包括诗歌在内的任何文学作品,要为读者(或称欣赏者)所欣赏或鉴赏,它就必须具有可欣赏性或可鉴赏性。作品对于生活与作家自己是一种表现,对于读者则是一种美感经验的艺术传达,这样,可欣赏性或可鉴赏性,也可称为可传达性。因此,就怎样欣赏诗歌而言,这个命题有两个关系项,一是作品,一是作为欣赏者的读者,它必须首先具备作品是可以被欣赏的这一先决条件,同时当然也必须具备读者是有能力欣赏的这一条件。作品传达的范围大小不一,传达的程度深浅不同,传达的时代先后有异,但同为可传达的这种性能则一。如果作品缺乏可欣赏性或可传达性,像某些诗作,如同一眼见底的平沙浅水,好像一塌糊涂的混浊泥塘,那就自然不在我们所说的欣赏之列了。

作品具有可欣赏性这一前提既已确立,随之而来的就是欣赏者的应战,否则诗人就会发出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的长叹。作为欣赏者,必须具备审美欣赏的能力。例如伯牙鼓琴,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琴曲是颇具可传达性的,但是,钟子期如果没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也就不可能知音善赏。诗歌,是文学之母,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欣赏诗歌,一般而言,需要有比欣赏戏剧、小说、散文更高层次的审美水平。提高对古今中外的诗歌佳作的欣赏能力,培养欣赏好诗的慧眼灵心,是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高到但丁的水平"——必要的知识准备

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欣赏者具有必要的知识准备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曹子建有云:盖有南威之容,乃可论其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议其断割。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也说: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高到但丁的水平。一个吹的是东方的洞箫,一个拉的是西方的提琴,乐器虽然不同,但乐理一致。对诗歌的审美欣赏,需要欣赏者有较高层次的、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包括对诗歌本身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规律的了解。

欣赏古典诗歌,由于时代的不同、生活的变异,古典诗人又特别讲究承传和用典,因此就更加需要欣赏者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这是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开篇,清代研究李贺的专家王琦却批评说:然以古之帝王而渺称之为刘郎,又日秋风客,亦是长吉欠理处。”“茂陵,系汉武帝的陵墓,即使雄才大略如汉武帝,也是秋风中的过客,李贺的思想相当符合自然辩证法,也颇为解放,为王琦所不及,至于王琦批评他称汉武帝为刘郎而不免失敬,这固然是王琦的正统观念作怪,也是由于知识上的欠缺所造成的失误,因为唐代人称父为,称皇帝亦可为,李隆基排行第三,故称三郎。《唐诗纪事》引郑蜗《津阳门诗》:三郎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羁雌。郑蜗自注云:内中皆以上为三郎。博学如王琦,尚且不免出错,知识贫乏的读者,恐怕就只能徘徊在诗的门墙之外,更谈不上登堂入室窥其堂奥的欣赏了。

除了一般的社会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之外,欣赏者还必须具备诗学本身的知识。怀乡念远,是当代台湾诗坛的习见主题,如亚微的牵也牵不住的小雨丝丝哪/总在我心深处/挑着/刺绣着/缠绵的乡愁”(《故乡的雨》),彭邦桢而后又手捧一把雪像是手捧故乡”(《悲雪》),蓉子/谁说秋天月圆/佳节中尽是残缺/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晚秋的乡愁》),余光中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繁声竞奏,读者可在横向诗艺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同时,也不妨作纵向透视。

洛夫是出生于湖南衡阳的台湾著名诗人,两岸尚未开放时,19793月洛夫应邀访港,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诗人余光中驾车,陪他参观深圳河对岸落马洲之边界,返乡情怯,他归而作《边界望乡》一诗。下面是这一名作的第二段: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李白和白居易先后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夕高楼月,万里故乡心之句,王安石和辛弃疾也分别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题湖阴先生壁》)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警言,欣赏《边界望乡》,通古今之邮,读者自可获得深层的美感,如果再参照如下篇章和断句,欣赏的境界当可层楼更上:

宿鸟归飞尽,浮云薄暮开。

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

——()杨奂《题江州庾楼》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陈恭笋《岁暮登黄鹤楼》

从淮山之不肯渡江和汉阳山色之渡江,可以从诗学上加深对洛夫一座远山迎面飞来……”这灵思妙想的领悟,你甚至会承认出色的新诗并不会让古典诗歌专美于前。是的,读者是有层次的,欣赏也是有层次的,不必对所有的欣赏者提出一律的期望,但诗歌欣赏的美学胜境,却有待高明的读者的积极参与和不断追求。

回答缪斯的挑战——丰富的生活阅历

诗歌欣赏能力的提高,与欣赏者生活阅历的丰富分不开,欣赏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欣赏指向的正确,也有助于欣赏内涵的丰富和欣赏力的深化。

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中有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欧阳修批评它理有不通,因为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见《六一诗话》)。且不说夜半钟声鸣响传扬在许多唐人的诗句里,并不是张继的一家独奏,直到宋代叶梦得和陈岩肖还分别证明:欧阳文忠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石林诗话》)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庚溪诗话》),可见,有实地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诗境的鉴赏。而即使是对同一作品的欣赏,也常常会因为欣赏者阅历的加深而得到新的领会,获得深化的美感体验。宋代诗人黄山谷中年时曾为陶渊明诗卷作跋,他说年轻时读陶诗如嚼枯木,待至年岁已长,历练加深,才解得陶诗的其中味。异代异国而同调的是,老托尔斯泰说他少年时读司汤达的作品不甚了了,四十年后重温,才明白作者的匠心,才有了清楚的理解。这种欣赏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少年时诵读和有了一定人生经历之后再去讽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与李白的《静夜思》,那美感体验的内容不是有深浅广狭之别吗?

读一首好诗,就是回答一次缪斯的挑战。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读者不但不能博取胜券,而且只能高举白旗,或是落得全军败北。

与作品的感应和交流——感性的投入,直觉的印象

正如同一个缺乏音乐的耳朵的人,无法欣赏伯牙的琴音与贝多芬的交响曲一样,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就无法欣赏一首好诗。但是,假如具备了欣赏作品的主观条件,那么,要怎样才能领略到一篇佳作的妙境呢?法国小说家法朗士有一句名言,我至少读过两种译文,一是文艺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一是一切真正的批评家都只是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探幽访胜的经过。两种译文,各尽其妙,都形象地说明了欣赏或批评文学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欣赏与批评是两个内涵不同而又部分重合的范畴。批评的字源出于希腊文,意思就是辨别、审判。文学批评实际上是人类对文学的一种道德的美学的评价,一种高层次的心智活动与思维探讨,真正的批评家必然是作品的高明的欣赏者,而欣赏呢?欣赏虽说偏于个人的主观审美判断,但高层次的文学欣赏,实际上也是一种批评活动,对一首好诗的欣赏,是欣赏者的灵魂在作品中冒险探幽访胜的过程,我且对这一过程的路标,作一个大致的描绘。

诗是美文学,诗的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一首诗作,包括语言和表现艺术两个偏于外在的层面,也包括人生经验和思想感悟两个偏于内在的层面。欣赏者欣赏一首诗,当然包括对外缘与内涵的整体感受和综合探讨,这种感受和探讨的历程,基本上是由感性的投入”(印象)——“理性的参与”(分析)——“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与升华”(创造)这三个路标所指明的。

诗的本质在于抒情,或者说,诗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欣赏一首诗,起点就是初发的印象、直觉的感受、超乎意识与理性分析的感情活动,并不首先就是冷冰冰的数学论证或医生手术刀般的无情解剖,因为那是一种非感受、非审美的态度。年轻的自居易去求见长安名士顾况,顾况在读到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前,先是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读后又改口说居易何难,大加赞赏。韩愈送客归来极为困倦,少年李贺持诗请见,韩愈一读他的《雁门太守行》就惊叹不止,却援带,命邀之而待若上宾。这都说明优秀作品一读之下就能给人以强烈的美的刺激,同时也证明了对欣赏者所应强调的,首先应是感情投入。是的,诗的欣赏也是一种艺术,首先是感受的艺术。是把握感情内容的艺术,是对审美对象感情的体验和领悟。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三袁之一(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徐文长是稍长于袁宏道的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多才多艺的人物,袁宏道对初读徐文长作品时的美感心态,在《徐文长传》序中有一段传神的描述: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日: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

欣赏者作为审美主体,要能与作品这一审美客体发生感应和交流,自己也要具备美的灵心和慧眼,对好作品能作出迅速强烈的感情反应,并进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袁宏道读徐文长作品的态度启示我们:欣赏者对于好诗应该有一种直接感知的领悟力,如果作品是出色的,而欣赏者缺乏应有的强烈美感激动,那只能得出欣赏者缺乏足够的美的素养之结论。袁宏道曾经说,徐文长胸中有一股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所以他的诗作语幽愤微。袁宏道当时读的是徐文长的什么大作,我们已无法请他再加说明了,但战罢亲看海日唏,大酋流血湿龙衣。军中杀气横千丈,并作秋风一道归”(《凯歌二首赠参将戚公》)‘‘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王元章倒枝梅画》),一首赠抗倭名将戚继光,写同仇敌忾的爱国豪情,一首题元末大画家王冕梅枝倒垂画,抒怀才不遇的满腔幽愤,确实都是可令人咏之、歌之甚至手舞足蹈之作。

在作品中寻幽访胜——理性的参与,知觉的分析

继感情的投入与直觉的印象之后,更高层次的欣赏活动就是理性的参与和知觉的分析了,这种依据知识、经验、见解与领悟力所做的分析推理的理性把握,是对诗作进行深入欣赏的必要层面。中国古典的主要以诗话词话形式表现的诗歌评论,强调艺术感受和行文的文采,片言抉要,直探诗心,不乏精辟之见,而且可读性高;但这种作为我国诗歌传统鉴赏主流的印象式批评,和西方体大虑周、分析细密的诗歌批评比较起来,知性与系统性则均感不足。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曾经认为艺术的美有两类,一类是艰难的美,一类是容易的美。诗之美大约也有如斯两类吧?如李白的《静夜思》和普希金的《致凯恩》就属于前者,而李商隐的《锦瑟》和艾略特的《荒原》就属于后者。领略容易的美尚且需要理性的支持,阐释艰难的美就更需要借助于理性的逻辑分析了。如《诗经》中的《秦风·蒹葭》和《陈风·月出》一样,是中国诗史上最早地表现朦胧美的作品,惟其朦胧,所以具有诗的多义性而解说纷纭,下面是其中的一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香港文学评论家璧华认为:永远不断地追寻,这就是生活的真谛。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个诗意的生活真谛的作品,不独外国有,中国也不少……诗中的伊人并不是仅指心上人,而是象征着想象中的美的事物……这是《诗经》中最具现代情调的诗作之一,诗里的象征性形象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见《幻美的追寻》一书,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璧华的意见,就是他对这首诗的深层次的发现,专家之论固然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欣赏,但对一般读者的欣赏不是更具启示意义吗?

今天的读者欣赏古典诗歌,需要从感性到知性,如果不仅有一般历史文化的知识,而且对于当代新的批评方法有所了解,懂得一些诸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现象学、主题学、符号学、新批评、接受美学、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等原理,就能够在欣赏中通古今之邮,赋古典以新貌,汇通中外,即民族而见世界。如杜甫的《客至》与《登高》,这是两首写作时间不同而情调迥异的作品,历来论者多矣,但香港学者黄维梁却根据佛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予以对比分析,撰有题为《春的悦豫和秋的阴沉——试用佛莱基型论观点析杜甫的(客至><登高>(见黄维梁著《中国文学纵横论》,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的文章,融古入今,从季候中见永恒,一新读者耳目。古典诗歌如此,欣赏新诗佳作同样需要相当的美学素养与思辨力,以对作品做理性的疏解与分析,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名作《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香港学者黄维梁曾撰有《郑愁予的<错误)》一文予以赏析(见黄维梁著《怎样读新诗》,香港学津书店1982年版),他从多角度探讨此诗的内蕴与诗艺。例如他说诗中写怨情,其得力处在最后两行,特别在美丽的错误数字。美丽的错误是所谓矛盾语:错误而谓之美丽,就常理而言,是矛盾的,自布禄克司标举以矛盾语论诗后,谈艺之士,皆能对诗中此类字句,侃侃析论。不学如我,尽管可以补充说明何其芳早期诗作《花环》的结句是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天亡,郑愁予也许在《花环》前焚过一瓣心香,但是,当代诗学中的矛盾语一词,我却是在黄文中第一次接触到。由此可见,如果欣赏者具备相当的艺术感受力和分辨力,又能兼有中国传统批评和西方现代批评的长处,当更能在佳作中寻幽访胜。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

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于欣赏者将感性与知性结合起来,让自己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契合,对诗的境界作艺术的再创造。鉴赏想象力,是审美感受的心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欣赏有时也是艺术创造的同义语,所以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批评家以艺术作品为起点,从事新的创造。是的,诗的创作离不开诗人的联想和想象,诗的欣赏,也离不开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高明的欣赏绝不只是作品内涵的再现和复制,而是作品的扩展与升华。欣赏者在获得审美初感之后,静观默察的审美理智使他展开视通万里的空间联想和思接干载的时间联想,对诗的意境进行审美再创造,得到属于自己的更多的审美发现与喜悦。巴尔扎克在《幻灭》中借人物之口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看来,这位法兰西社会生活的书记官,倒很懂得诗的欣赏的妙谛。

秋日黄昏,山中落日,这是我们许多人都曾经见过甚至习焉不察的景色了,但余光中却将自然景观化为艺术作品,将生活化而为诗,那就是他抒写这一题材的《山中传奇》:

落日说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

那一截断霞是他的签名

从焰红到烬紫

有效期间是黄昏

几只归鸟

追过去探个究竟

却陷在暮色,不,夜色里

一只,也不见回来

——这故事

山中的秋日最流行

聪慧的读者,这一首诗宛如中国古典诗歌中写景的绝句,以少胜多,以短胜长。它能唤醒你的生活经验,唤起你的审美愉悦而参加作品的再创造吗?每读此诗,我总是忆起我人生经历中许许多多难忘的山中黄昏,秋日登高的湘西白马山的黄昏,乍见而惊艳的张家界的黄昏,年轻时和恋人坐爱枫林而流连忘返的岳麓山的黄昏……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愿天下有更多的好诗;“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也愿好诗在天下有更多的知音!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2010湖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二)
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2009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参考答案
2000年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析(六)
200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参考答案
2010年7月23日湖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含解析
2008年湖南常德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
2006年湖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含答案
2000年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析(五)
2000年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析(四)
200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2008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含解析
2010湖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一)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析1
2000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析
2009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参考答案
2010年7月24日湖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含解析
200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
2009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10年7月28日湖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含解析
2005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含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7年湖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答案
2000年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析(二)
2008年湖南湘西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
2006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含解析
2005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含答案
2010年湖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07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析2
200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参考答案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