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教育学> 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

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

上传者:程岐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

第一编 语文教育发展论

导言 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答:首先是认识价值;其次是借鉴价值;再次是发展价值

第一章 古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1、言文教育:“言”就是言语,即说话,“文”就是文字,即记录言语的符号。

2、古文教育: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亦即“文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专指识字、写字的教育。

4、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1、语文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教化”为根本目的

2、语文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

3、语文教育方法:以记诵为基本的学习途径

第二节 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1、古代语文教育读本的类别和编写特点(B)答:蒙学读本、经学读本、文选读本(《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

第三节 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出现最早,内容又最为完备的教学论著作。

1、 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法与教法(A)

答: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习方法:1、记诵和积累;2、多闻和阙疑;3、熟读与精思

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法:1、导和喻;2、序和贯;3、适与问

第四节 对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研究与认识

1、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弊端所作的概括和总结(A)

答: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语文教学体系。

三大“问题”:语文教育的性质目的——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语文教育内容——识字加读古文、作古文;语文教育手段——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2、概述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B)

(1)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是重道的。

(2) 在“应用”与“应试”的关系上,是重“应试”的

(3) 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是重“文“轻”语“的

(4)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

2、 研究和认识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应采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A)

答:(1)、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古代语文教育

(2)不应以现代标准去评价历史

(3)把现状研究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4)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促进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章 现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1、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时间及其标志:1903年,以语文独立设科为标志。

2、《奏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识记):这是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因1903年是癸卯年,这一学制称为“癸卯学制”。

3、自分科教学以后,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识记):1903年——中国文字(初小)、中国文学(高小、中学);1907年——国文;1920年——国语;1929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1948年——语文

4、语文学科名称由“国语”、“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其内涵和性质发生的变化。(B)

5、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进程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C)

答:第一阶段 初始阶段(1903年——1912年)第二阶段 起步阶段(1912——1923年)第三阶段 建设与探究阶段(1923——1929年)制定第一部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标准”;第四阶段 深入发展阶段(1929——1937);第五阶段 艰难前进阶段(1937——1949)

6、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时间及其特点与意义。(B)

答:1923年实行新学制,制定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标志语文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语课程标准纲要》,这套“课程纲要”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其体例也为其后的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1、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谓“自动主义”,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相对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变课堂教学的“无序”为“有序”,使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追求的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动学习”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序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2、“因文而异”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分类和所采取教学方法以及启示意义(B)

答:语文教员陈启天提出“因文而异”的教学主张,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他把国文教材分为“模范文”、“问题文”、“自修文”。“模范文”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上应当“特别留心考究形式,贵熟、贵精不贵多”,采用“自学辅导法”。“问题文”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文章。采用“共同研究法”。“自修文”是学生课外自修的教材。采用“个别指导法”。

3、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学程序及特点(B)

1

答:第一段 理解:预习(一步)整理(二步)第二段 练习:比较(三步)应用(四步)创作(五步)活用(六步)。这一教学程序以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已自动精神为出发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和提炼;简化了步骤,增强了可操作性;既层次分明,又有较为严谨的逻辑联系;纠正了此前某些“程序”生硬模仿或过于繁琐等偏向。尤其是发展阶段的“活用”,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着眼于终身受用,这种语文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教育家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代表着语文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4、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按照克伯屈的主张,就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题,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太因活动需要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

5、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基本模式(B)

答:(1)儿童中心主义,教学活动以儿童为本位;(2)兴趣主义,学习过程中应不断提起儿童的兴趣;(3)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在做中学”。教学模式由五步构成:(1)提出活动课题;(2)确定活动目的;(3)制定活动计划;(4)实行活动历程;(5)评判活动成果。

6、对设计教学法的评价(A)

答:设计教学法优点:(1)教学贴近儿童生活,学用结合;(2)学生能在兴趣支配下充分活动;(3)有利于训练知行合一的态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4)在活动中能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精神;(5)活动步骤符合人们的认识历程。

缺点:(1)因一味地顺应实际境况,迎合儿童兴趣,所教所学都逃不出环境的事物和眼前的目的,所以,有永久价值而无直接需要的教材,就要摒弃;(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材的使用又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免主次不分、轻重失衡;(3)学生分工作业,获得的经验不完整,教师又难以照顾周全,无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4)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缺少这些设备和条件的学校,试行就受到限制。

7、道尔顿制教学实验: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因为创试工作是在美国的道尔顿中学进行,故名道尔顿制。

第三章 当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当代语文教育概述

1、当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起落及其原因(C):1978年——1982年是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改革探索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

2、对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认识(A)

答:第一,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新中国的建立和旧中国的终结,决定了当代语文教育的新民主之一和社会主义性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教育,它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目的的教育。这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

第二节 新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改革

1、建国初期推行凯洛夫教学“五环节”的利弊(B)

答: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五环节”的推广,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教学过程遵循一般认知规律。但是,由于行政的方式强行推广,也造成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的程序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红领巾教学法

3、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语言和文学因素;重视从课文本身的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起因和目的(C)

5、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成绩和问题(B)

答:成绩:(1)结束了两科混教要求不明、缺乏系统的状态,初步创建了比较完善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2)依据这两个体系进行教学,目的任务比较明确,教学内容系统性、序列性比较清晰,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3)有利于纠正“重道轻文”偏向,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文学教育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推广。(4)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问题:(1)文学教材分量过重;(2)太偏重文学的要求,对字、词、句徐年的要求注重不够。外国文学作品偏多,实用文较少。(3)无论是韩玉科,还是文学课,与写作练习如何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4)由于教材分量重,时间紧,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导致“赶进度”、“满堂灌”现象。(5)汉语课本内容缺少重点,叙述比较呆板,练习缺少多样化,还不能很好的指导语言实践。

6、6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纠偏求实

7、60年代初期的教学改革与试验

答:1、加强“双基”与“精讲多练”2、集中识字教学实验3、“十六字诀”: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

第三节 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更新发展

1、语文教育性质观、主体观、方法观的更新(A)

答:语文教育性质观:确认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语文学习主体观: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学能力。语文教学方法观:语文教学改革往往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

2、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C) 答;语文教学科学化首先从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开始。

3、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B)

答:①从单项改革发展到整体改革,从单一研究到系统研究;②从以“双基”为主发展到知识、能力、智力并重,在推进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③以研究“教法”为主发展到对“教法”、“学法”的综合研究;④有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到包括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在内的“大语文教育”研究;⑤教学模式、教学流派出现多样化格局。

第四节 当代语文教育的三次大讨论

1、第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焦点和影响(A)

2

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讨论(文道之争),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范围最广、历时最长的一场社会性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产生的成果和影响:一是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以来语文教育领域“左”的错误,改变了“突出政治”、“重道轻文”等偏向,是语文教育回归健康发展的道路;二是在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规律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不仅澄清了一些片面、模糊的认识,而且把人们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这次大讨论所形成的基本认识为1963年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制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四是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地导向和推动作用。

2、第二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主题及其产生的效应(A)

答:70年代末期,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讨论。第一,它唤起了人们改革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第二,它引起了人们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视。第三,它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正本清源,端正了思想认识。第四,他直接引起了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行动。

3、第三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焦点、实质和影响(A)

答:第三次语文教育大讨论始于1997年,这场大讨论几乎涉及语文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重要问题,批判的锋芒指向语文教育中的种种“时弊”和“积弊”,讨论的焦点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问题。包括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语文教材的问题、教学方法问题、考试评价制度问题。

第五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程

1、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全球化趋势、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答;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当代世界各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答: 1)教学观念: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

2)培养方向: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蓄

3)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

4)训练体系: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

5)阅读教学: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

6)写作教学: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

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创新,一个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个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四章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性质

一、课程在我国始见于唐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二、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潜性课程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教育课程的两大内容,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因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表现在价值观上。其次体现在文化观上。再次体现在生命意识上。

4、(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作为工具性课程,要绕开语言反映的人文性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这可能造成学生有知识、无文化,懂科学、无思想。但工具性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人文性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追求唯一正确性,但不是以强权的方式迫使学生对一种结果的绝对盲从,更不能培养学生对“权威”结论的顶礼膜拜的奴性;追求共性只应该体现在对人类语言共同规则的遵守上,涉及人的情感、精神、信仰、美感等人文领域则绝不能追求“唯一正确性”和“共同标准性”,否则会箝制人的思想,贻害无穷。真正地、理性地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一方面是在掌握这个工具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这些精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另一方面,汉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符号系统,语言知识的传授必定离不开语言所生成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要对语言进行正确的解读,光靠“语、修、逻、文”是不行的。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如有人说的那样撇开语言的规则,一味地完全脱离理性思考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正确地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只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了,学生学到的语文才是全面的、丰富的,而不是偏颇的、呆板的;才是灵活的、动态的,而不是强制的、机械的;才是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二不是被动的、应试的。

第五章语文课程目标

一、教育目的:目的概念的内涵具有更强的终极性、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及更远大的理念性,而目标概念的内涵则具有更强的阶段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及更远大的理念性。

课程目标:

二、语文课程目标拟订的基本来源

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总目标

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3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培植热爱祖国与言文字的基本精神,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4)、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P92

课程目标特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层次性

阶段目标

1、识字写字目标的主要特点:

(1)、识写分开。(2)重视“主动”识字、“独立”识字。(3)、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

(4)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阅读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所以,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一条是“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加强积累,首先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其次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

2、 写作目标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主要特点:

1、 乐于探究2、勤于动手

第四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P98)

一、 必修课程的目标

(一)、阅读与鉴赏

1、 阅读与写作的根本目的是“立人”

2、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 关于个性化阅读

4、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首先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其次注重感受体验,再次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

裁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 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奠基

(二)表达与交流

1、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的精神。”

二、选修课程的目标

(一)、文学修养方面的修养(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三)文化修养方面的目标

第六章 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议建议。

2、课程标准的功能: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

3、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识记)

二、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2、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改变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5、构建新型的评价系统

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实行选课和学分制,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2、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1)、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2)、注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3)、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

1、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课程资源分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

2、正确把握课程资源的涵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4)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二、课程文本资源——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1)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2)、特指概念。很据语文教 4

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3)专指概念。

2、语文教材作用: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熏陶、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养形成的典型范本。

3、语文教材编写原则:(1)鲜明的时代性;(2)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民族精神。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3)符合学生发展规律。(4)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4、“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1)“两大系统“。这套教材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型学习两大系统构成,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融合,构成阅读系统;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并融合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课内外实践活动等,构成综合性学习系统。

(2)“三大板块”。融合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方面。

(3)“专题组元”。

(4)开放弹性的设计思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5、“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一是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素养的综合培养;二是突出过程与方法,比如阅读鉴赏,就分为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组织单元;三是体现开放弹性的设计理念,打破过去只在语文课堂上、只通过语文课本学语文的思维定势,力求沟通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6、“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实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7、“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1)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2)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3)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4)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8、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课内与课外结合,2、校内与校外结合,3、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4、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第八章 语文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识记)

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评价”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它的实施一般是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的进行的。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注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

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平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踏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胡评价范围体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语文的优秀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素养”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2)理解和运用阻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4)较强的语文能力。(5)良好的语感。(6)较高的思维水平。(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

2、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指标体系

三个唯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B)

(一)积累与运用得评价

(1)、字词积累的评价

(2)、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的评价

(3)优秀诗文积累的评价

(4)语言实际运用得评价

(二)阅读的评价(三)写作的评价(四)口语交际的评价(五)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七、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B)

(一)必修课程的评价

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二)选修课程的评价

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应用5、文化论著研读

5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习题(一)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模拟试卷三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一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一【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经典题目解析-世界人文地理
教资小学科目二之备考冲刺20题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拟试卷三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拟试卷三【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模拟试卷五【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一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模拟试卷四
文化素养练习题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一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
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卷【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

网友关注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河南省名校课堂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课(2020年2月10日)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