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哲学> 灾害学原理与减灾 (Young Wish) (2)

灾害学原理与减灾 (Young Wish) (2)

上传者:万子芬
|
上传时间:2015-04-21
|
次下载

灾害学原理与减灾 (Young Wish) (2)

卢振恒人为,灾害定义应该揭示灾源、灾力、灾场、灾象、灾度等及它们之间的内部规律性。

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则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灾害现象和被害的关系式:L=f(D,E,A,B); L---被害量,D---灾害现象量,E---当地的自然环A---当地的人工环境,B---事先的防备及灾害时的行动反应等。

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灾害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灾害地理:是一门灾害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即以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灾害。

地理灾害:没有明确的含义建议不使用。

区域灾害:多种灾害的地区性组合特点,说明了灾害的地区性和特殊性。是灾害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灾害区域:指某种灾害的分布地区,是灾害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灾害的分类:1.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成灾。2.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3.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主次):原生灾害----是主发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次生灾害----是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从属灾害,这种灾害只要提前预防就可以避免。4.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

自然灾害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规律:外在特征:1、突发性与永久性2、频繁性与不确定性3、周期性与不重复性4、广泛性与区域性

自然灾害形成的内在规律:

1、灾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为成因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后使另一种灾害不再发生的现象。灾链是复合灾害的形式。有以下五种灾链:(1)因果链(2)同源链(3)互斥链(4)偶排链(5)交叉链。

2、边际效应规律:均匀介质中突变现象是少见的,大多数突变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位置上。

3、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1)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2)各种周期。天体对地球有不同的影响,天体的运行周期也决定着灾害的发生周期。(3)时效性。地震的时效烈度就是一种时效性。(4)持续后延性。一方面,有些灾害形成后并不只产生一次性的后果而是持续的产生破坏;另一方面,某一灾害发生后,形成潜在灾害。(5)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4、陆地灾害分布规律:(1)空间等间距规律:李永善---“破裂网络理论”;破裂的等间距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2)强度分布规律

灾因

灾害的形成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具体表现为:1、能量的积累和释放。2、协调破坏。3、分布不均。4、沿面运动。5、通道引诱。6、外因触发。7、多因强化。8、空间集中。

人类与灾害的关系:

对立关系:1、成灾客体在增多2、人为破坏作用在增加3、灾害类型在增加4、周期在缩5、分布范围在扩大

统一关系:1、没有人就没有灾害 (人类是成灾的客体;有些灾害与人类的活动有关系。) 2、灾害还可以带来某些好处3、化灾为利4、大的灾害可以促进灾害科研水平的提高。

灾害在根本上还是和人类相对立,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害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各要素及其综合特征在地表呈现的分布现象,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而延伸,而在另一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自然灾害地域分异规律:五个等级:(1)全球地域分异---海陆对比性、热力分带性(2)陆洋地域分异---大陆地域分异、大洋地域分异(3)区域地域分异(4)地方分异(5)局部分异

系统结构理论:各要素灾害的内在功能联系性与灾害治理的系统整体方法。

横向交叉观点:指互不相连的两区域间灾害的相互影响与联系,它是通过水文、大气过程等完成的。

横向交叉的主要运动形式:大气环流(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水体运动、生物移动。

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灾害评价的指标:8个方面:(1)平均灾害伤亡率(2)灾害损失率(3)受灾面积率(4)灾害发生频率(5)单位面积经济毁损率(6)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损坏率(7)单位面积个人财产毁损率(8)综合受灾程度

2、人类生存环境危险的评价方法

(1)这是一种以被评价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的环境之对比为基础,采用打分的方法,指定自变量为分数,最后根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

(2)影响环境危险的三个主要因素: I.发生灾害(危险)的可能性L;II.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E; III.灾害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C

(3)环境危险程度分级:环境危险程度=L.E.C(4)自然灾害的灾度

灾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第一表现为人员的死亡数量,第二表现为社会经济损失的折算金额。建议分为巨、大、中、小、微五个灾度。其中把死亡人员达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的划分为巨灾,以下每降低一个量级降小一个灾度。

灾害预报的四要素:时间、地点、强度、影响

几种灾害预报的方法:重演假定、类比假定、相关性、变化趋势延伸假定、 突变预报

控灾:把灾害消灭在爆发之前,或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控灾方法主要类型:1.釜底抽薪法:把将来可能形成灾害的因素事先排除掉。2.对抗法:灾害能量有多大就用多大的能量去控制它。3.诱导法:利用自然界酿灾系统的不稳定成分,稍加能量使其朝着控灾的方向发展来达到控灾的目的。4.缓释法:要使自然界成灾的破坏力不在短时间集中释放而让其缓慢释放达到控灾的目的。

防灾方式:1、预报性防灾2、条件性防灾3、特征性防灾4、平衡破坏性防灾

区域灾害地理学1.定义: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方法,研究世界不同等级区域自然灾害的结构的学科,是灾害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任务:研究区域内自然灾害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探讨人为对策。3.分类:世界灾害地理学、中国灾害地理学、城市灾害地理学等等。

全球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根据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大小,可以归纳为:1、大陆比海洋多灾害2、北半球比南半球多灾害3、温带多灾害4、环太平洋带、欧亚带(大陆边缘)多灾害5、岛屿多灾害6、富饶地区及城市多灾害7、生态环境脆弱带多灾害

中国灾害的基本特点:1、类型多样2、损失巨大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灾害分布广泛5、区域差异明显:包括要素灾害和综合灾害的区域性两个方面。

形成中国灾害基本特征的原因:

1、地理位置:经纬度跨度大;海陆位置;地理面积

2、地质地貌因素:大陆块破碎,板块挤压明显,构造运动强烈,为形成板块内和边缘地震提供了条件。山地高原面积广,多山地灾害。地表组成物质类型多样,沙漠、黄土、石灰岩等,形成相应的灾害。

3、气候因素:季风气候突出、干旱区域面积广大、气候的大陆性强烈。各气象要素变化极端,容易导致灾害的发生。

4、森林覆盖率小

5、人为因素:人口压力大、环境保护措施欠缺、生产布局的不合理、人口素质还需要提高。

6、经济性质: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特征是靠天吃饭,它决定了我国经济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干扰,灾害对经济的平衡和稳定性挑战巨大。

地质灾害:由地球内营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变形、位移以及地表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固体活动灾害----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等;液体活动灾害----火山喷发等;气体活动灾害----即地气灾害。超自然力灾害:降解办法是经常保持室内的通风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1,危害最大,人员伤亡最多2 ,分布广泛而有规律,多数呈点状线状分布3,具有突发性,人类最难预防,研究早、投资多、见效甚微。

地震: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现象,地面突然自动摇晃,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平静下来的现象。若震动得厉害,会造成房屋的倒塌、山崩地裂、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这就是地震灾害。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地震是从震源处释放出来的部分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产生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所谓弹性波即岩石受到震动,其中各个质点产生规则的震动,然后回到原来静止的位置。

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可以在三维空间向任何空间传播,这种波叫做体波;但地球是有边界的,在边界附近,体波延伸出另一种沿着地面传播的波,叫做面波。其中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

地震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 ,由地震仪记录到的各地地震的震幅,经过计算后得到。1935年,里克特(美)-----里氏震级

中国把地震分为9个级别: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和巨大地震(≥8级)。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构)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是由人为制定的,并非是仪器测定。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四大类: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以及人工诱发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是地球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地震类型。

根据地震的震源深度,还可以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地震灾害的表现形式 :地震发生时对地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严重损害,是一种灾害现象。这些破坏的表现形式总结起来包括了---1.地面破坏 2.振动破坏 3.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1、死亡人数多且危害大 2、时空分布的广泛性和带状规律3、爆发时间短且有周期性4、最难预报。

5、地震有利于形成矿藏,如石英、黄金。

地震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I.地球内力因素 II.自然外力的诱发 III.人为诱发因素

全球大地震主要沿全球板块边界集中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4、东非裂谷地震带等大陆内部一些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

种主要临震观测预报方法:(1) 次声波观测(2)地电脉冲观测(3)虎皮鹦鹉异常行为观测(4)地应力观测(5)大地微动观测

地震的预防:(1)主要在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选址问题;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结构的牢固程度和地基的稳固性。 (2)个人如何避震和自救互救

中国的地震构造特征:中国板内地震类型多、分布广,中国地震构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板缘型、板内断裂型、板内地堑-裂谷型。这个划分既反映了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也揭示了板内断块自身的特点。

分布带:海底地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分别相当于洋壳的俯冲破坏与扩张新生地带。两带的地震活动性质截然不同。

海啸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坚硬的岩石,这种岩石象木板一样分成十几块,叫做板块。陆地板块不断受到试图挤进来的海洋板块的挤压,当达到一定限度时,陆地板块就会反弹回去,便形成了板缘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海水被从海底掀到海面上,然后象将石头投入池塘形成的波纹一样向四周荡开。这就是海啸。

地震区划:对研究区未来可能遭受的地震影响按照强弱程度进行分区并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映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一性,为抗震决策和防灾、救灾打基础。

根据《中国地震区划图》将全国划分为10个地震区、23个亚区、30个地震带。

火山: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

火山活动:是大家熟悉的地质现象,现代火山喷发,一方面可造福于人类,为人类提供沃土、空气、矿产、建材、能源和其他资源;另一方面,又常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

火山的构造:含火山通道、火山锥和火山口。

火山喷出地表前的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岩浆形成与初始上升阶段、岩浆囊阶段和离开岩浆囊到地表阶段。

岩浆的产生必须有两个过程:部分熔融和熔融体与母岩分离 。

火山的喷发类型:裂隙式——通过地壳裂缝溢出或漫流出来的熔岩的形成形式。多为基性熔岩,形成岩被,少见固体喷发物。中心式——岩浆沿管形通道喷出地表的表现形式。

静式(夏威夷型)——以基性熔性(玄武岩)喷发为主,熔岩温度较高、气体较少、不爆炸。 暴烈式(培雷型)——以中酸性熔岩喷发为主,气体较多,爆炸力强,可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特别是火山灰。 中间型——属于宁静式与暴烈式之间的一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斯特龙博利、武尔卡型、维苏威型。

火山喷发方式的决定因素:1、岩浆的成分、挥发分含量、温度和粘度

2、地下岩浆上升通道的特点 :若岩浆房中的岩浆沿较长的断裂线涌出地表,即形成裂隙式喷发;若沿两组断裂交叉而成的筒状通道上涌,在岩浆内压力作用下,便可产生猛烈的中心式喷发。

3、岩浆喷出的构造环境 :看其是在陆地,还是水下;是在洋脊还是在板内;是在岛弧还是在碰撞带等等。火山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不同,火山喷发类型的特点也大不相同。

喷发柱的形成 :气体爆炸之后,气体以极大的喷射力将通道内的岩屑和深部岩浆喷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喷发柱。

喷发柱又可分为三个区:(1)气冲区(2)对流区(3)扩散区

火山爆发指数: 火山喷发中危险性最大的是爆炸式喷发,其中最大的灾害是喷发柱,因而习惯于用喷发物总质量与喷发柱高度来衡量,通常称之为火山爆发指数。

火山的其他分类方法:1、根据火山的活动情况---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根据形状:A.盾状火山 B. 火山渣锥 C、复合型火山(层状火山)

液体喷出物 :熔岩流、熔岩被和熔岩锥。

火山活动灾害:

1.直接灾害。直接灾害包括降落(火山灰、火山弹)引起的灾害、流动(熔岩流、碎屑流、原生火山泥流)引起的灾害,以及射汽爆炸、火山气体和酸雨等引起的灾害。

2.间接灾害。间接灾害包括火山喷发后引起的饥荒与疾病,海啸、次生火山泥流、火山滑坡等。

火山喷发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产生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除了火山喷发可以带来巨大损失外,活动火山在休眠期的次生灾害也是对人类巨大的威胁。

火山碎屑流 :描述由爆炸式火山活动形成的热气体和未分选的岩浆和岩石碎片组成的混合流。是一种夹杂着岩石碎屑的、高密度的、高温的、高速的气流。

次生灾害:火山喷发后引起的饥荒与疾病,海啸、次生火山泥流、火山滑坡、地震、火灾、洪水等。

火山泥流:指的是在火山斜坡上生成的泥流和岩石碎块流。火山泥流是一种水、粘土、砂和岩石碎块的混合物,它的密度大、粘度高,沿山谷下冲时具有很高的能量和搬运能力。火山泥流发生的条件有两点:碎屑和水。

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带来环境污染、影响气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

高温岩浆:次生火灾。

火山资源:肥沃的土壤;巨大的地热能;多彩的矿产;美丽的风景。

世界火山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全球异常区分布特点:全球类似于百慕大这样的异常区共有12个,南北半球各5个,南北极地各1个。

北半球:百慕大、日本本州南部、夏威夷至美国之间的一片海区、地中海西部、阿富汗山区

南半球:非洲东南部海区、澳大利亚西部海区、新西兰北部海区、南美洲东部、东南太平洋中部海区

广义地貌灾害----由外营力作用导致的地表固体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

狭义地貌灾害----山地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过程和现象。

地貌灾害地理学: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方法研究地貌灾害的学科。与地质灾害地理学类似,着重探讨成灾的综合因素与综合治理措施;研究地貌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与规律。

地貌灾害的主要类型:根据运动物质的形态分为:1.块体运动灾害:滑坡、崩塌、雪崩、陷落等。2.颗粒运动灾害:沙漠运移扩大、尘暴等。3.液固混合运动灾害:水土流失、泥石流等。

地貌灾害的基本特点:(1)渐变性(2)广泛性(3)季节性(4)损失大(5)可以化灾为利

影响地貌灾害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起伏;气候条件;生物因素。(2)人为因素人口因素;耕作因素;人为工程因素(3)自然诱发因素----地震、火山、洪水等经常是诱发地貌灾害的直接原因。

滑坡发生的前兆(异常现象):在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泉水突然干枯;有土体出现上隆现象,是滑坡体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非常敏感;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和纵向放射状裂缝,反映出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经进入临滑状态;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大,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滑坡的类型:根据物质组成----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粘土滑坡、岩层滑坡

滑坡的预报---时间、速度、危害范围

滑坡的防治---增大抗滑力与抗剪强度、减小下滑力、挡住下滑体,具体措施:排,排除地表水和疏干地下水,增加抗滑力;挡,修建挡工墙等建筑物,挡住下滑体;在下滑体外缘抛石块或沙袋临时压重固脚;减,在斜坡上方刷方减重,减小下滑力;固,在滑坡体内打抗滑桩或采取措施使滑动面土体胶结,加大抗剪强度。

崩塌: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常常突然发生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碎屑堆。称为~。

崩塌发生的因素:

地貌条件---坡度。由松散碎屑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其休止角就可发生崩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坡地,坡度要在50-60度以上才可发生崩塌。

地质条件---岩性结构和构造。同一类岩石,由于岩性结构和构造不同,其休止角不同。岩层的构造(包括断层面、节理面、层面、片理面等)及其组合方式是发生崩塌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气候条件---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以致产生崩塌。

[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以及人工开挖坡角等等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的主要分布区:1.西南地区2、西北黄土高原地区。3、东南、中南等省山地和丘陵地区。4、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分布着与冻融有关、规模较小的冻融堆积层滑坡、崩塌。5、秦岭---大别山地区

泥石流: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组成,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能量和破坏性的一种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 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结构和流态特点分为:稀性泥石流: 粘性泥石流: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泥石流灾害的特点:(1)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2)规模大、灾情重(3)数量多、分布广,具有群发性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活动过程中的特有现象: (1)泥石流爆发之初出现短暂的断流现象与巨大的轰鸣声。所以,出现断流、响声等现象时,已经预告了泥石流的发生。(2)强劲的冲刷、刨刮和侧蚀。(3)弯道超高和遇障爬高。泥石流的直进性很强,在受阻时,泥石流体被迫上抛,甚至龙头可越过障碍物,爬背越岸摧毁各种目标。(4)严重的淤埋和堵塞现象。(5)阵流现象。主要发生在粘性泥石流中,其特征是自泥石流开始到结束,沿途出现多次泥石流洪峰,各次出现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

泥石流防治对策:1.定点监测与预报,建立自动化泥石流观测研究站。2.建立山地灾害综合防治系统。3.把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中。4.在泥石流沟等运动区,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

土壤流失:也称为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土体在外力(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作用下发生冲刷、剥蚀和吹蚀的现象,通常分为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三种类型,土壤流失主要是水蚀。即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水土流失的原因:

(1)地质地貌条件: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

(2)气候条件: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

(3)人为因素:过度开垦; 大量开垦陡坡;滥砍滥伐;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下降(2)淤积水库,阻塞江河,使通航能力下降,洪水等自然灾害加剧 (3)常引发泥石流灾害,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4)生态严重恶化,加剧区域贫困

水土流失的防治: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治理原则: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沟坡兼治,上下游兼治。措施: A.农业技术措施。使用水土保持耕作法,等高耕作,少耕免耕。B.生物措施(林草措施)。要林、灌、草结合。C.工程措施。梯田工程、旱井、截流防冲工程、护岸工程等等。D.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沙漠化: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我国土地沙漠化发生与发展的条件:(1)丰富的沙质土壤和风成沙分布广泛(2)气候条件(干旱、大风);全球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范围和中纬度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在副高内,气流下沉干燥,气层稳定而成为世界上雨量稀少的干旱地区,中纬度大陆内部,因离开海洋远,降水稀少,也成为干旱区。(3)植被稀少(4)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燃料问题紧张、城市用水问题紧张。

沙漠化的防治:

传统方法:工程防沙措施----是利用杂草,树杈,土墙等,在流沙上设风障或覆盖沙面,防止风沙流动。植物固沙措施----是利用植树种草,增加地面覆盖率,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种根本性措施。

新思路: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其次,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将牧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发展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培肥土壤,生产优质原料,大力发展畜牧业,丰富农业结构,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系统。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引导农民致富。

浮尘: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无风或风小时,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或由扬沙或沙尘暴天气过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能见距离小于10km,垂直能见度也很差。

扬沙:是由于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使能见度显著下降,能见距离一般为1-10km。天空混浊,风力较大。在北方春夏,冷空气过镜或空气不稳定时出现。

沙尘暴:成因与扬沙相似,但能见度<1km。风力很大。常伴有强对流或雷雨过境。 浮尘和扬沙的区别在于扬沙是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形成的而浮尘多来源于远方(也可能是扬沙过后沙尘仍漂浮空中形成);更主要的是扬沙时风力较大空气不稳定而浮尘的条件是风小或无风。沙尘暴和扬沙的主要区别在于能见度更低。

气象灾害:狭义-短暂的异常天气现象所引起的灾害现象与过程,即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运动变化引起的灾害,比如暴雨、雹灾、风灾、干旱、台风等等。广义-除上述灾害外,还包括气候变化引起的天气异常所产生灾害现象和过程。

根据大气物理现象,气象灾害划分为:气温异常灾害-寒潮、低温、酷热、霜冻等等。降水异常灾害-干旱、暴雨、雹灾、暴风雪等等。气流运动异常灾害-大风、台风、龙卷风等等。光电异常灾害-雷电灾害等等。

气象灾害的特点:经济损失最大;波及面最广;地带性特点最显著;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趋势趋于严重

我国气象灾害的背景条件:地域广阔,南北纬纬向跨度大;地形复杂,地势高低差别大;海陆分异明显;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严重。

台风:发展到一定强度时候(大于12级)的热带气旋,在西太平洋地区被称为台风;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和澳大利亚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

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台风消亡的条件:主要是高温高湿的空气不能继续供给,低空幅合、高空辐散的流场不能维持、以及风速的垂直切变增大等等。

为什么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生成热带气旋(台风)最多的海区:全球约有30%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而这些热带气旋中约有80%会发展成台风。这是因为西北太平洋有全球最大最广阔的洋面,热带气旋有更长时间可以停留其上发展;同时热带西北太平洋也是全球大洋最暖的地方,有\"暖池\"(Warm pool)之称。夏季强烈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在此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既容易形成热带扰动,也有利高温高湿的水汽从海洋向大气输送,为热带气旋生成提供有利条件

外螺旋云带:由层积云或浓积云组成,以较小的角度旋向台风内部;

内螺旋云带:一般由数条积雨云或浓积云组成的云带直接卷入台风内部;

云墙:是由高耸的积雨云组成的围绕台风中心的同心圆状云带,云顶高度可达12公里以上。好似一堵高耸的云墙;台风眼区:因气流下沉,晴空无云。

侵袭我国的台风路径: 第Ⅰ类为西移路径 ;第Ⅱ类为西北移路径 ;第Ⅲ类为转向路径

台风预警信号分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干旱:长时期的缺雨或雨水不足,从而引发水分严重不平衡,造成缺水、作物枯萎、河流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和土壤水分枯竭。当蒸发和蒸腾(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植物进入大气)长时期超过降水量时,即发生干旱。对于世界上的所有地区而言,干旱都是农业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旱灾:一些地区,由于大气环流发生异常而引发的天气异常,在某一时期出现降水比多年平均值大为偏少而导致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在干旱地区、湿润地区都可以发生。 从天气状况考虑,干旱灾害还包括干热风、高温和热浪等种类,是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的标准:气象上通常将降水量的多少作为干旱的标准。其中,常用的是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表示某地某时段内降水量与常年的偏离程度,并以此衡量干旱是否发生及干旱程度。2、干旱形成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因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人类需水量的增加和用水浪费导致水资源短缺;植被的破坏使植被的蓄水作用丧失,地下水减少。

近年来全球极端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夏季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环流异常是造成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加重了极端高温事件的剧烈程度。

我国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1)干旱类型及其分布:我国干旱类型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其以北以春旱、夏旱为主;其以南以夏旱、秋旱、冬旱为主。

(2)干旱次数和干旱天数的分布:我国存在几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黄淮海干旱区、东北干旱区、长江流域及华南干旱区、西南干旱区。

(3)受旱面积分布:受旱面积分布很不均匀,其中,以黄淮海地区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最大,几乎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西北和华南地区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最小。

干旱对我国的影响:干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对农业生产、水资源、水能源、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都有影响,也带来沙漠化等灾害。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有更直接更严重的影响。

我国对干旱对策:跨流域调水工程;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植被建设;人工增雨;拦截和蓄存雨水雾水;推广耐旱品种和抗旱播种法;重视干旱灾害的预报;城市建设注重科学规划,改善城市小气候。

洪涝的成因: 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灾害的特点: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破坏性和普遍性;可防御性。

洪涝灾害的防治:减小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使已经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我国洪水灾害的特点: ①暴雨集中,强度极大,从而形成江河洪水峰高量大 ②高强度、大面积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和时序规律,夏季集中出现的雨带主要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部。③江河洪水年际变化很大,同时又存在重复性和连续性,一个流域重复出现类似的特大 洪水和连年发生特大洪水的情况屡见不鲜。④沿海风暴潮灾害主要由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引起,其中少数登陆台风深入内地与从西南部产生的气旋性涡旋东移北上,往往在局部地区产生特大暴雨。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自然原因:长江流域广、支流多,流经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最容易产生洪涝灾害;长江洪水有三个主要来源:①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②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③北面的汉江。 社会原因:近些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粮食,人为地围湖造田,使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人们为了赚钱,在长江上中游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使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断加剧。 江洪涝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要避免或减轻长江的洪涝灾害,人们必须努力做到遵循自然规律,人地协调发展,综合治理长江。

雾:相对高的空气湿度下,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几微米到100微米,肉眼可见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悬浮体,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呈现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悬浮在空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大量几微米以下的微粒,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气象因素:1、相对湿度比较大。2、大气处于静稳状态。3、垂直方向逆温。4、有降温条件 雾霾天能见度低都是PM2.5惹的祸吗?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但是在雾霾天,较大直径的雾滴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PM2.5的存在会进一步降低能见度;当湿度低于80%时,能见度降低则主要是由于PM2.5引起的。 雾和霾橙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指什么?

大雾预警: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大雾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警,大雾红色预警信号是最

高级别。霾预警也分为黄色、橙色、 红色三级,分别对应中度霾 重度霾和极重霾,可反映空气污染的不同状况。

只有冬天有霾吗?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可能产生霾。比如春季北方的沙尘暴、夏季的光化学反应、秋季秸秆焚烧等都会引起霾,冬季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更容易形成霾。

PM2.5与人体健康:人体暴露于PM2.5污染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死亡的风险。PM2.5组成复杂,含有程度不同的有毒致病物质。

雾霾的防治:1、绿色出行,减排PM2.5;2、减少人为燃放排放来源:减少烟花爆竹、杜绝露天焚烧 、减少其他人为燃烧源:如集中烧烤业。3、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4、植树种草,有助降低PM2.5

赤潮:近海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积,引起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的成因:成因十分复杂, 至少具备两方面基本条件:1 .有赤潮生物的存在2.有适宜生态环境,包括氮、磷、硅等营养盐,水温、盐度、 微量金属元素以及 维生素类等。还受海况、 潮流和气象条件等因素 的影响。高温多雨季节,赤潮通常容易发生在富营养化、 水体交换 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 3.人为原因 (1)我国农田施用数以亿吨计化肥,约1/2以上属浪费, 随径流进入江、河、湖、海,是海水营养盐骤然上升的主要源头。(2)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大量入海,对海水中磷的过量富集有直接影响。(3)沿海地区过度海水养殖,残饵腐败污染海水。

赤潮的危害:1. 使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2. 对海洋渔业危害巨大 3. 危害人体健康

赤潮的防治:赤潮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很大,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①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禁止含磷洗涤剂等。②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种植芦苇、蒲草等, 吸收氮、磷等成分,制约浮游藻类生长,净化水质。③减缓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多品种混养、轮养和立体养殖,合理开发。④控制外来有毒赤潮生物侵入:控制压舱水排放。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原因:(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强烈(3).濒临广阔的太平洋,深受海洋影响(4).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形复杂(5).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势力的强弱及移动的迟早,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2、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3、成灾人口多、农业受灾严重、灾情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根据各种自然灾害的空间规律,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自然灾害的综合区域的划分。

区划的原则:(1)、灾害链原则(2)、灾害频率与危害程度相结合的原则(3)、经济水平与人为诱发因素相结合的原则(4)、区域完整性原则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三大灾害区:我国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区,在分布上好似一个“H”形态。陕山间黄河与雪峰山连线(东经110°)至沿海为一竖,其中又以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灾害更多;桌子山与乌蒙山连线以西至弱水与横断山脉(东经100°)连线间为一竖;秦巴山地及附近平原低地为一横。其余地方自然灾害相对较少。(1)沿海灾害带(2)沿江灾害带(3)山前灾害带

十个灾害区域:黑吉灾害区、北部沿海严重灾害区、东南沿海严重灾害区、台湾灾害区、黄土高原严重灾害区、长江沿岸严重灾害区、江南丘陵、川滇山地灾害区、蒙新灾害区、青藏灾害区。

对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分析和建议

当前影响我国减灾系统工程能否顺利建立和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是:(1)灾害立法。(2)资金投入。(3)通讯联络。(4)中央管理机构。(5)灾害科学研究。

几点建议:(1)建立我国自己的减灾法规体系,并依法建立防灾减灾组织。(2)加强政府对减灾工作的投入和管理。(3)建立现代化的减灾通讯联络系统。

四川省主要灾害类型:包括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干旱、洪涝等

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1、川西高山峡谷高易发区----广元-雅安-木里一线以西,区内金沙江、雅砻江、鲜水河、大渡河、岷江河谷地段及川藏公路沿线,十分活跃。2、川西南中高山峡谷高易发区-----以凉山、攀枝花地区为主的中高山峡谷地区。断裂发育、人类工程活跃,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谷地段及成昆铁路沿线,十分活跃。3、盆周中低山峡谷高易发区----盆地四周地形切割的中低山峡谷地区,褶皱发育,采矿、修路等建设活动易引发地质灾害。4、盆中低山、丘陵低易发区----盆地中部地区,城镇密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易受到各种工程活动的影响,发育小型滑坡和崩塌。

主要地质灾害的气象诱因分析:1、水源条件分析;2、强降水及持续降水的牵引作用;3、产生滑坡、泥石流的县气象站虽然当日降水量不大,但是邻县会有暴雨;4、由泥石流日前期降水分析看出,泥石流发生与前期降水有关,其中与前三天雨量、前30天雨日及前30天雨量相关性较好,反映了前期持续降水对引发地质灾害的作用。

减轻和防御由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宏观对策:1、加强强降水天气的趋势预测和突发性降水的灾前预警2、建立灾情实时动态监测体系,提高灾害信息的采集和快速处理能力,实行灾害的科学评估和灾害信息的共享机制3、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环节4、建立地质灾害综合管理及决策体系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3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