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社会学> 中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对策研究_马晶钰

中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对策研究_马晶钰

上传者:汤宪飞
|
上传时间:2015-05-08
|
次下载

中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对策研究_马晶钰

中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对策研究

马晶钰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失业问题成了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

国失业的主要成因,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建议对策。

成因;对策【关键词】中国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1)05-0128-03在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由于特有的人口包袱以及改革

前国有企业沉淀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员和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加上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等,一度使得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如何正确理解传统观念和现实的矛盾摆

有必要对我国转型时期的失业问在了我们的面前。有鉴于此,

题做一深入思考。

1.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成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大障碍。完整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是由庇奥尔在1970年提出

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来的。其基本假设为:

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和职业前景较美好;第二劳动力市

在第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和暂时性。

一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往往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在第二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往往是移民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一般而言,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

第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迸入第一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更多地受到制度因素的保护,如工会力量、劳动保护制度、最低工资法等。相反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几乎不受制度因素的保护,更多地遵循市场的竞争法则。因此,假设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在第二劳动力市场就业不成问题,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是不可能直接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的。由此,可以通过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解释一种失业现象:在第一劳动力市场的非自愿失业和在第二劳动力市场的自愿失业。

上述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对分析我国当前城市下岗失业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二元现象越来越明显:第一劳动力市场是针对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其工作条件较好,工作稳定并受到制度因素的保护,如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而第二劳动力市场是针对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的,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的就业岗位也

脏、累的岗位。加之由于我国目是一些工资较低且不稳定的苦、

前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诚信的缺失以及第二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受制度因素的保护,使得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一般不愿意到第二劳动力市场去就业,形成了城镇失业人员在第一劳动力市场的非自愿失业和在第二劳动力市场的自愿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已经成为了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大障碍。

2.劳动力市场失业机制不健全。失业机制是以失业环节为核心形成的影响经济运行的自组织和自调节结构。失业机制是由企业的解聘权力、产业后备军、失业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在业

一、失业现状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失业率高达12.6%,创历史最高

政府把“无失业”作为孜孜以求的就业目标。1957纪录。此后,

年,我国政府宣布消灭了失业。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都没有失业的统计数字。随着社会转型,竞争的引入,我国又开始出现失业现象。第一次失业高峰发生在1979年,当年失业人员达到560多万人,失业率为5.4%。

1989年就业形势又严峻起来。当年需安置的城镇就业人员为1080万人,实际安置率只有30%左右,有78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当年新增劳动力约500万人,实际上有12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登记失业人口为378万人,失业率为2.6%。1989年第二次失业高峰到来,这次失业高峰大致持续了3年,到1991年,城镇失业人口下降为352万人,失业率为2.3%。

1993年,我国第三次失业高峰到来了,失业人数为420.1万人,当年失失业率为2.6%,之后逐年增长,来势汹涌。第三次失业高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职失业比重大幅度提高。1990年在职职工失业人数为70万人,占失业人员比例为18.4%,到1992年变化不大,分别为64万人和17.1%。1993年以后在职失业人数迅速扩大,1995年在职职工失业人数为213万人,占失业人口比重上升为41%,之后逐年保持较高比重,第三次失业高峰是一次真正的失业风波。

据有关部门推测,目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约有3000万隐性失业大军,另外行政机关有400万隐性失业人员,事业单位大约有800万隐性失业人员。如果再加上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则数量将会更为庞大,实际失业率将达到6%以上。

二、失业成因

(一)体制转型对失业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09-28

【作者简介】马晶钰(1978-),女,河南方城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就业问题。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髜髇骳

者和失业者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构成,是调节劳动者分配和再分配,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组织系统。长期以来,传统的劳动用工制度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增长需要型的需求,而是就业需要型的劳动需要,从而形成了庞大的隐蔽失业存量,一旦释放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所有制差别,导致国有企业职工流动的机会成本较大,形成职工不愿离开国有企业的“国企情结”。因而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的劳动力失业机制以及经济体制更深层次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济结构进入一个以第二、三产业为标志的加速扩张阶段。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到1984年达到最高峰,这一年第一产业GDP增长率为13%,而同期第一产业就业增长速度却呈负增长,为-0.91%。这说明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第一产业就业不平衡程度在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巨大发展,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但其吸纳就业的潜力还远远未被发掘出来。缩者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步伐的推进,不同产业部门的真实劳动力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引起产业的升级换代,使得劳动力的部门结构调整的问题凸现出来。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失业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勿庸置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加重了城市已有的失业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平衡,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

因此,在城市创造工作的,而且也符合劳动者个人的理性行为。

机会的速度低于人口流动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城市的高失业率就难以避免。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新旧体制磨擦使得源自于对发财致富的冲动的托达罗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已大量存在并将长期持续,成为今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就业的主要压力。

三、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

目前我国失业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力总量的绝对过剩,即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总量。简单地靠失业救济、开辟人才市场、进行人才培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实打实地创造1亿~2亿甚至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

1.保持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要想创造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来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就必须依赖于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从而带动就业需求这一“派生”需求的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七·五”期间,GDP的就业弹性系数较高,约为0.3~0.4。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就业弹升级,使得就业弹性系数有所降低。

性系数表现出了缓慢的增长趋势,约为0.1~0.2。由于GDP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这两个因素同增加就业岗位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就业弹性系数回落的情况下,适当的高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岗位的增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21世纪初的十

年内,应当将增长率保持在最为可能的7左右。

2.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在积极筹集资金,大力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实施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由政府出资在某些失业问题特别严重的地区实施公共事业,为正在求职的年轻人或失业时间较长的失业人员提供了生活保障,并使之有充分的时间去寻找工作。同时,一些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鼓励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自谋职业,鼓励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多吸纳下岗职工。这样既缓解了失业问题,又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还能派生出新的就业需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

(二)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减少体制型失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进行产伴随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出现一个减员增效、释放企业富余人员的过程。为了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减少体制型失业,我国应该把

非国有企业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需求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的主要增长点,同时劳动时间的灵活安排和劳务输出也是一条增加就业机会的途径。

1.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国有经济。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一般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特点。扶持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小企业创办较容易,增加速度很快,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所需投资额,中小企业要比大型企业少得多。用同样的投资创办中小企业要比创办大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被充分地证实了。

2.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第三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同等投入下能带来更大的就业增长。据有关资料分析,在等量资金投入中,第三产业可以吸纳较多的就业人数,如将100万元投资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分别安置400人、700人和1000人就业。另据国家计委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可安排就业80万人,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可安排就业130万人。可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下岗职工再就业最主要的产业领域。

3.利用成本优势,扩大劳务输出。为了扩大劳务输出,拓宽输出渠道,除了公派外,应积极开展在市场准入方面受到较小限制的民间、个体灵活输出方式。并充分利用我国侨民多、侨乡

多渠多的有利条件,通过商会等民间组织和海外华侨,多层次、

道地输出劳务。在劳务输出结构上,要依据我国劳动力特点,将发展重体力劳务、各类服务性劳务同科技劳务结合起来,确立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开展劳务合作的观念,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搞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劳务输出,如科研设计、情报咨询、医院、银行、房地产等行业,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将有80%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步伐,就将大幅度提高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可以大大缓解城市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阻滞农村劳动力盲目地进入大中城市挤占有限的就业岗位。

骳髇髝

因此,应当尽可能地通过发展小城镇和发挥小企业的作用,通过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村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减缓近期内的城市就业压力。这不失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重新审视城市化道路时的一个现实而可行的选择。

进一步发展市场、完善各种市场机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变为有序。因此,应促进农民地域之间的就业竞争和流动。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提供职业和就业信息,培训就业技能等方式,使落后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直接进入所需城市,健全农村劳动力流动服务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四)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我国目前的失业从类型上划分属于结构型失业,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不符合劳动力需求所要求的质量。主要表现为普通劳动力资源的过剩,而智力人才和技术工人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在理论上符合西方经济学关于治理结构性失业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上解决结构性失

美国有1600万退役军人急业问题也是行之有效的。二战后,

需就业,而美国同时又面临着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经济的大规模产业转型。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政府推出让一部分转业军人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政策。结果证明这一措施既解决了就业压力,又使得受教育和培训后的转业军人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力量,这一教育计划为美国战后经济的起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网络体系。但目

前培训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再加上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对职业技能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进一步完善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支柱,直接有效地为就业和发展经济服务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提高就业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使转岗、转业人员上岗前都能得到训练中心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综合管理,形成覆盖城镇并向农村延伸的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在全国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

面向劳动力市场、直接为就业服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模、

培训基地,在县、乡、镇创办一批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服务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改革学徒培训制度,修订学徒培训法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制度。

【参考文献】

[1]袁志刚.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失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盛仕斌.中国失业的性质与失业治理对策[J].当代经济科学,1998(4).

1995[3]李建德.我国面对的结构性失业及其缓解的对策[J].企业经济,

(3).

[4]周天勇.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J].开放导报,1999(8).

程永宏.解决就业问题需从宏观政策着手[J].经济工作导刊,[5]胡鞍钢,

2003(18).(责任编辑:X校对:Q)

(上接第92页)认为旅游开发受益者与其本身所具备的资源禀

赋直接相关,尤其是非常贫困的农户、文化程度低的农户由于

还有村民顾虑农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户参与旅游经营,竞争力不强,营销手段单一,持续性较差,不仅可能导致恶性竞争,而且一旦有较大经营组织进入就会面临经营失败的风险。84.5%的村民表示旅游开发对锡崖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或有一定作用,仅有3.1%的被调查村民认为旅游开发锡崖沟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村民对锡崖沟开发旅游评价表

得经济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这一点在锡崖沟风

景区已经得到了证实。通过对景区贫困人口感知效应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村民都认为旅游开发对家庭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对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持积极支持态度,但也有村民认为由于大部分贫困人口都是自发地、无组织地参与旅游开发,由于

技术技能、资金和市场进入性的限制,这种自其自身文化水平、

发地、无组织、无引导的参与活动,只能获得少量的短期利益,随着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利益有可能逐渐减少。因此,今后的景区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当注重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和引导、培育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提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能力,使贫困人口真正分享旅游开发的收益,这才是旅游扶贫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

张建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5[2]张伟,(1):90-96.[3]毕燕,张丽萍.桂西北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72-78.[4]毛焱,梁滨.PPT战略:基于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观[J].求索,2009(6):65-67.

[5]王永莉.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4):92-96.[6]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J].旅游学刊,2009(8):71-76.

[7]常慧丽.生态经济脆弱区旅游开发扶贫效应感知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0):126-129.[8]郑明群,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33-37.

不过,具体到旅游开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来看,调查表明,

87.6%的被调查村民认为开发旅游之后,家庭生活水平有很大或一定程度改善。没有人认为开发旅游之后家庭生活水平不如从前,如表2所示。正是如此,村民对旅游开发呈积极支持的态度。

表2

被调查村民对旅游业对家庭生活水平影响评价表(%)

三、结论

旅游扶贫开发为贫困人口提供了较多的收入机会和发展机会,景区贫困人口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开发活动能够获

(责任编辑:X校对:Q)

髒髈骳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2015云南特岗教师招考面试高分技巧:教师课堂互动的四大法宝
2010年成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2015云南特岗教师招考:《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单选题专家预测(七)
2011-2013年自考市场营销学试题及答案
医疗招聘考试:病理学之再生必考考点点拨
2015年昆明市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2015广西政法干警时政热点:5月1日至3日国内外时政热点
2015云南昆明晋宁县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告(6人)
全国2008年4月-2013年7月自考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5年广西政法干警考试每日一练--行测(5.4)
2015年滇池编辑部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2015年维西县教育系统紧缺专业人才公开招聘公告
自考英语二复习精要
2015云南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八
2015云南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九
2015云南特岗教师招考:《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单选题专家预测(二)
2015漳州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结构化面试押题预测十
2015年呈贡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岗位计划表更正公告
2015年云南昆明市中华小学选调工作人员笔试成绩公示
2015云南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七
2007—2012年武汉科技大学专升本市场营销专业招生计划、考试科目、参考教材和录取分数线汇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5云南特岗教师招考:《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单选题专家预测(三)
2015年楚雄牟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公开招聘电视播音主持人公告
电视画面编辑自考教学大纲
2015漳州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结构化面试押题预测八
2015年昆明市五华区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17人)
2015年巴中南江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成绩查询
2015广西政法干警申论作答选材原则详解
2007--2012年武汉工业学院专升本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计划、考试科目、参考教材和录取分数线

网友关注视频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河南省名校课堂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课(2020年2月10日)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