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中国史> 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服饰

上传者:翟轶强
|
上传时间:2015-12-24
|
次下载

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服饰

汉字与中国古代服饰

上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麻:纺麻绩线10,000年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桑:种桑养蚕开启华夏文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古代服饰文化的代表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衣:圣主垂衣人伦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带:束缚与装饰的统一

五花马,千金“裘”——裘:荣华富贵话裘皮

一“蓑(suo)”烟雨任平生——蓑:最早的雨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甲:战士的护身衣

莫问别来多少苦,低头看取白髭“须”——须:阳刚男子话“须眉”

人不寐,将军白“发(fa)”征夫泪——发:丝丝缕缕见真情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文:胸前刻的花纹

“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美:美丽从“头”起始

村寒自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婴:用贝做成的项链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巾:女儿的心事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最尊贵的礼冠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bian)”如星——弁:最古老的朝冠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帽:护顶的衣

赤“市(fu)”在股,邪幅在下——市:原始生殖崇拜的遗制

纤纤静女,“经”之络之——经:“经”正而后纬成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zuo)”嫁衣裳——作:伯余初作衣

八月载绩,载“玄”载黄——玄:上衣如天

帝高阳之苗“裔”兮——裔:飘飞的衣裾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专:最原始的纺织工具

赐汝玄衣“黹(zhi)”纯——黹:赏心悦目话刺绣

下篇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冠:礼之始也

满搦(nuo)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ji)”岁——笄:有女已长成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副:“高贵”的假发

行摇云髻花“钿”节,应似霓裳趁管弦——钿:落英缤纷的古代时尚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栉:发梳绰约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胜:剪彩为饰

遗簪堕“珥”,珠翠纵横——珥:“不欲使人忘听”的耳饰

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块: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

银“钏(chuan)”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钏:爱情信物紧缠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一扇:才子佳人的佩饰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镜:生死不渝照我心

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结:富有东方神韵的饰品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黛:画眉的青色颜料

珥明珰之迢迢,照双“的(di)”以发姿——的:流逝的美丽红点

宝“袜(m6)”菊衣单,蕉花密露寒——袜:mo与wa的区别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霞)帔:古代女子的人生理想

我觏之子,“衮(gun)”衣绣裳——衮:古代天子、王公的礼服(龙袍)

直饶紫“绶(shou)”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绶:权力、身份的象征

谁解曲韵“衷(zhong)”情——衷:诉不尽浪漫情怀

从“祷(ku)”到“裨(kun)”——祷:“裤”的历史

脚著谢公“屐(ji)”,身登青云梯——屐:“足下”情深

赤芾金“舄(xi)”,会同有绎——舄:古时最尊贵的鞋

屦(ju)贱“踊”贵——踊:一种“特殊”的鞋子

不须欧家管城子,镂象雕犀作袍“恰(qia)”——恰:相传为曹操创制的帽子

七月鸣(贝鸟)(ju),八月载“绩”——绩:“成绩”由此来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七天七夜造就的美丽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锦:像金银一样华丽、高贵的织物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绫:“天上取样人间织”的精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最早的植物染料

织成云外雁行斜,“染”作江南春水浅——染:七色由此来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黄:荣耀、至尊的服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从偏见到傲慢

《说文解字》“糸部”丝

表示衣服的一些字

汉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声字,而且和古代的礼制有关。

举例如下:

冠。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头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如:“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杜甫《八哀诗》)

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

弁。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

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史记•绛侯世家》)

帽。据考证,“帽”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曰”和“冒”是帽的古字。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到了唐代,帽子已经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

巾。可以裹头,也可以擦汗。“巾”是象形字。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以后有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

衣。衣服的总称。古人特指上衣。《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可见,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

裳。古人特指下衣。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时说天还没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

襦。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

禅。指单衣,是夏天的衣服。

亵。指贴身穿的上衣。

裘。指皮衣。如:“五花马,千斤裘。”(李白《将近酒》)

袍。指长袄,长至脚背,有里子面子,中间絮丝棉或乱麻。“袍”是形声字,声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褐。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穿。

衰(蓑)。用草编成的雨衣。

襟。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服的前幅。也叫“衽”。

裾。指衣服的下摆。

袖。很长的袖子。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和“广袖”。也叫“袂”。

绅。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古代士大大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所以后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裙。指下衣,也就是“裳”。

裤。古代写作“绔”。只有两个裤筒,两腿分别套入裤腿,没有裆。和现在的裤子不同。

从《说文解字》看上古社会的衣饰文化

衣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的衣、裙、冠、履、饰物之类都是人类在一个时期征服大自然的物质成果,同时,衣饰的创造与演变还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思索,表现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等文化因素,其中积淀着古人的观念意识和文化理念。但是,几千年前的服装已经化为尘埃,它们大部分不会像彩陶那样,可以从土壤的深层或墓葬中重新出现,那么如何来了解上古时期的衣饰呢?

研究上古衣饰的可靠材料有:

1、墓葬中的衣饰实物。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许多精美的衣物,还有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等。由于时间久远,所以这方面的实物较少,同时,陪葬的衣物与现实生活中的衣物有多大区别,还需认真考证。

2、古代壁画、器物画、书籍插图上的人物衣饰。如唐敦煌壁画、明永乐宫壁画、插图本小说等。这些画年代一般较晚,而且多为宗教图画,与现实生活也有差距。

3、古代雕塑、随葬俑人身上的衣饰。这类作品同样有一个与现实生活的差距问题,如秦兵马俑身上的衣服为战袍。

4、古书中对衣饰的描述。如《诗经》的“绿衣黄裳”、《论语》中的“披发左衽”等。

上述几种材料研究的人很多,故本文不再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是:

5、古代象形文字中的衣饰字。

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收录了大量的与衣饰有关的古文字。仅直接与衣物有关的部首就有:衣部、裘部、履部、冃(帽)部、毛部、革部、韦部、糸部、素部、丝部、帛部等,其他部中也有衣饰字。这些字的形体以及许慎对这些字的阐释进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本文以《说文解字》为研究对象,必要时用甲骨文、金文作为佐证。

象形文字中保留了很多古代衣饰的类别和形制,因此,从古文字中分析探究古人的衣饰,是了解衣饰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经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古人衣饰观念的变化,如衣着的功能由基本的御寒、防护、遮羞扩展到求舒适、表身份、明等级等。

一、 缝与纺:从无衣到有衣

人类经过了类人猿——猿人——人三个进化阶段。类人猿肯定没有衣着,猿人与类人猿揖别以后,在风风雨雨中,赤身裸体地进行着捕猎、养殖、采集、种植等生产实践。在北方地区,猿人们为了防御寒冷、护身免伤,便披上了兽皮和树叶。在热带地区,为抵御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蛇啃咬,他们便在身上涂上油脂、绘上花纹或披盖树叶和树皮。《说文·衣部》:“衰,草雨衣。”字后来写成“蓑”,蓑衣的发明应该很早。此外,人们为了获得猎物,往往把自己打扮成猎物的食物形象,如将兽角或兽头绑在头上,或披上某些动物的毛皮,以便靠近引诱狩猎目标,提高狩猎效果,这些都刺激了衣饰的发明。

距今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中尚未发现衣着的痕迹,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的人可能用兽皮、树皮等披裹在身上御寒、防身。距今2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已经有了穿孔的骨制饰物,不仅如此,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这表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现了骨头磨制的针。带孔针的出现,表明人类已学会了缝纫。如果简单地把兽皮、树皮披在身上还不能算衣物的话,那么,经过缝纫的兽皮、树皮,无论多么简陋,都可以算是衣服了。

由于文字产生于石器时代的晚期,所以古文字中反映这一时期衣饰的字还不多,但从《说文解字》所收的一些字中也可发现一些端倪。

关于加工皮革的字如: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革:兽皮治去其毛。

鞹:去毛皮也。

靼:柔革也。

鞣:软也。

革包:柔革工也。

可以看出,不去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还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学会了鞣制皮革,还有了专门的鞣革工人。只有鞣制过的皮革才能加工成衣物。

用皮革制成的与衣服有关的字有:

裘:皮衣也。求:古文省衣。

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皮衣一般不去毛,战士的甲衣用皮,去毛,为的是减轻重量。

鞶:大带也。男子带鞶,妇人带丝。

扣子发明以前,衣带是必备的。男人用皮带,女人用丝带,

革是:革履也。

革奚:革生革是也。

革丁:补履下也。

韦段:履后帖也。

韤:足衣也。——即袜子。

可以看出,去掉毛的革主要用来制鞋。

缝制皮革、树皮、树叶均需要“线”或“绳”,早期的“线”应该是皮条与麻线。“韦”字就皮条义。麻线要经过“纺”或“搓”才能用。“纺”需纺锤,又叫纺砖,吊在麻线下旋转,便可将几根麻纤维纺成结实的麻线(麻绳)。《说文·叀部》对“叀”的解释不正确,“叀”字为“ ”,正是纺砖的形状。麻线不仅可缝衣,粗一点的麻绳用途更多,还可以结绳纪事,本文不论。

养蚕缫丝虽略晚,但从早骨文看,至迟商代已有。《说文·糸部》收字248个,从中可以窥见古人的一些丝织技术。

早期人类从无衣到有衣,是劳动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衣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编与织:从皮草到布帛

皮革宜冬不宜夏,树皮树叶不结实。古人可能从蚕的吐丝结茧和蜘蛛的吐丝织网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编织与纺织。编与织的材料是纺好的线,应该先有麻线、毛线,后有丝线,棉线最晚。

编织应早于纺织,因为纺织需纺机,而编织为手工。《说文·衣部》:

衤區 :编枲衣。一曰头衤區 ,一曰氵欠 裹衣。(枲xi即麻,第三个意义是小儿的围嘴。)

褐:编枲袜,一曰粗衣。

织机起于何时,本文不讨论,《说文·糸部》关于纺织技术的字如:

缫:绎丝也。

绎:抽丝也。

繀:著丝于筟车也。

经:织也。

织:作布帛之总名也。

紝:机缕也。

综:机缕也。

纬:织横线也。

丝绸的分类,如:

縠:细縳也。

缣:并丝缯也。

绨:厚缯也。

练:湅缯也。

紬:大丝缯也。

綮:挃缯也……有齿。

绫: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

丝绸制成的衣服,下文论述。

三、绘染与织绣:从素色到五采

爱美之心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利用矿、植物染料对纺织进行染色。据考古发现,人类染色的历史早于纺织技术的出现。是先有染色技术而后有纺织技术和染布技术的。早在山顶洞人时期便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染色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更加美观。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古人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了五彩缤纷的纺针品。《诗经》中就有“绿衣黄裳”、“青青子衿”、“载玄载黄”等绿、黄、青、朱、玄(黑)、素(白)颜色。从无色到有色是劳动技能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审美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服饰的颜色自阶级社会形成之后便被统治者用来加强统治的地位。所谓“改正朔,易服色”,还用颜色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在上古时期历代王朝都要确定本朝所崇尚的颜色。而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的麻布。颜色同衣着一样成为了特定身份的象征。同样,从古代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纺织业后,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到饲蚕和纺丝,人们的衣服质量日臻完备。纺织也同样被打上了等级森严的制度烙印。帝王、大臣、穿丝绸之类衣服染着代表权威的颜色和花纹。平民百姓只能是穿本色的麻布服装。至于奴隶只有不蔽体的粗麻布衣。武士则是穿着铸有兽纹的青铜胄、铜头盔、皮甲和麻布衣裤。

古人皮衣不去毛,去毛的革主要用来来制鞋和战士的甲衣。甲衣有涂漆的,应该是为了壮军威。《左传·宣公二年》:“从(纵)其有皮,丹漆若何?”说明宋国的军服为红色。

天然丝为白色,织出的布叫“素”,“素”字就有了“天然”、“白色”的意义。人们追求美,于是有了绘饰、染色、织绣图案等工艺。

《说文·糸部》:“绘,会五采绣也。《虞书》曰:‘山龙华虫作绘。’《论语》曰:‘绘事后素。’”可见,素帛上可以彩绘图案。

大部分颜色词均以“糸”为部首,可见丝绸染色技术在造字之前。

绿:帛青黄色。

缥:帛青白色。

糸育:帛青经缥纬。一曰育阳染也。

絑:纯赤色也。

纁:浅紫也。

绌:绛也。

缙:帛赤色。

缇:帛丹黄色。

縓:帛赤黄色。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赤巠 ,三染谓之纁。

染多至三遍,可见染技之高。

紫:帛青赤色。

红:帛赤白色。

總:帛青色。

绀:帛深青扬赤色。

缲:帛如绀色,或曰深缯。

缁:帛黑色。

……

用不同颜色的丝织出图案,是纺织技术的一次飞跃,如:

绮:文缯也。

缛:缯采色也。

锦:襄邑织文。

相对于织锦,绣要容易一些。

四、衣饰文化:从御寒、防护、遮羞到求舒适、表身份、明等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原始社会解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衣服的分类可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三大部分,同时,又因人不同而分为君服、臣服、民服、奴服,儿童服和成人服等。

冠,《说文》:“ 也,所以 发,弁冕之总名也。冠有法制,从寸。”可以看出古人的冠并不是任何人都可戴,是一种贵族所戴的帽子。在古代社会冠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的,是他们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礼记·曲礼上》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是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男子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从此后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封建道德。在《晋语》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出。”冠是贵族的一种常服。古语言“君子死,冠不免。”可见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当冠而不冠是“非礼”的。在古人中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小孩未冠以前则垂发;罪犯被剃去头发而用青布束头;远离中原的异族人则以披发为常;平民则上罩头巾。由此可见古人的这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在头上的体现,即“冠有法制”。

冕,《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古者黄帝初作冕。”延:又写作“綖”,是一块长方形的板。邃的意思是深远,这里指其长形,延覆在头上。旒又写作流,延的前沿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玉。冕开始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

据考证,黄帝时代就已出现了区别贵践的“韨”及标志等级差别的冕冠,冕冠为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重要的礼冠,其项部,有一块长方形冕板,叫“綖”,綖的前沿垂有若干串以彩线穿组的珠五,名叫“冕旒”,冕旒的数量及其质量是区别贵践尊卑的标识;天子在冕板前后各悬挂十二串五旒,每串五旒穿有十二颗五石长为十二寸。而臣职官品第的区别也主要在冠式。

弁,古文像双手捧弁之状。《说文》弁字为冕字的或体。“卞”字篆文写作“弁”,它也是贵族的比较尊贵的头饰,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一般用白鹿皮做成。由几块拼接而成,很像后世的瓜皮帽。胄则是古代武士的战帽又叫兜鍪。叫兜鍪是因为它的形状像鍪,一种炊具,像现代带翻边的锅。辛弃疾词中《南乡子》中讲“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可见古人对于帽子头上所戴的东西是非常的讲究。体现了服饰的不同功用。

君王大臣等贵族头上戴冠,而广大平民则是戴巾,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庶民或卑贱执事者束巾而不戴冠。巾,《说文》:“佩巾也,从冖,象系也。”巾是一个象形字,是佩带在衣服上的丝巾,字的形象也很像佩巾挂在腰间下垂的样子。当然上古是一巾两用的,巾主要是戴在头上束发的,是一种经过制作的,是类似于现代的帽子,它的佩带者是广大平民百姓。在古代是二十岁成人,“士冠,庶人巾。”意思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就算成年人了,要举行加冠的仪式,可是只有士这个阶层的人才能戴上冠,也就是正式的帽子。至于平民百姓,只能戴巾,而不能戴冠,广大百姓在奴隶封建社会中受着统治着的压迫。过着种田而不能饱,织布而不能穿的生活,他们最经常的活动就是在田间劳动,而不能像士人那样出入于社交场合,带着正式的冠很不方便,封建法制制度更不允许他们戴冠,而是戴巾。

冃,《说文》:“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冖,二其饰也。”这是古“冒”(帽)字。“冃”是帽子的象形,是古代小儿所戴的羊角形的帽饰。字形写作“冒”则是春秋时后起的形体,可见儿童同成人的头衣是不同的,儿童二十岁以前垂发,称为髫。《后汉书优湛佳》:“髫发厉志,白首不衰。”“髫发,就是童子垂发也。”古人是不剪发的,小孩的头发长了,就紧靠着发根扎在一起,这叫总发。如果不是把头发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两束,类似于后代的抓髻儿,就叫总角,因为它像兽的两只角。《诗经·氓》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即是总角指年幼之时。

古人的头衣君、臣、民各不相同,儿童与成人也不相同,仅从头衣上便何看出古代社会的伦理法制,皆始于人们的服饰。其特征便是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用这种头衣的不同来标识社会每个人的年龄和社会角色的不同。这种标识的作用发展到后来自然成了识别不同社会地位角色和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可谓是一望头而知其身份。

古人的体衣(指衣与裳、寒衣和胫衣等),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在这里象覆二人之形是许慎的误解,衣是依靠之义,古人依靠衣而御寒。在中国的传统服装中有两种基本的形制,一种是上衣下裳制,这同现代社会衣着差不多,只不过是称法不同。另一种是衣裳连属制,就是把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长衫长袍,古代称之为深衣。今天的连衣裙,长大衣和少数民族同胞穿的长袍,就是古代深衣在今天的延续和发展。

裳,即“常”字,《说文》:“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常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形旁是“巾”,表示意义,说明它是用布料做的一块方巾。上面的尚是声旁。古人把衣裳分开来说,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就是男女都穿的裙子。后来“常”字引申为“经常”字。“裙”,《说文》:“帬,下裳也,从巾君声。”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遮蔽下体,就把树叶或兽皮连缀起来,围在腰上,这便是裳,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块遮羞布的作用。穿在上身的仅是取其依靠之义,人们可以依靠它躲避寒暑。穿在下身的裳,就是障,取其遮挡之义,是用来遮挡下体的。

上身有衣,下身有裳,是中国最早衣裳的基本形式。商周之前的上衣已为交领形制,在整块兽皮中间挖一个洞,前身开口,腰间以皮革或藤条系结,后来逐渐发展为交领、右衽、小袖,衣长在膝盖上下,上窄下宽,领、袖均有不同形状的花纹,腰间系带,贵族男子在腰带之下的正中部有一块下宽上狭的斧形装饰(是后世“蔽膝”的原形)。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着当时最高的服饰样式,其制为长至足部的长袍或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为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至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韨”。冬天则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

表,《说文》:“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说文》:“皮衣也。从衣求声,象形,与衰同意。”裘是皮衣,古代毛皮服装,穿进毛锋朝外,据说这样可以避免淋湿皮革。中国的古代服饰(以中原地区而言)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君臣、官民、男女、主仆,都可以根据服饰辨别得一清二楚。因此,中国的古代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而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皮衣当时是按地位高低和场合不同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裘皮:帝王用狐白裘 裘;诸侯用狐黄裘;大夫用狐青裘,豹皮饰;右侍用虎裘;左侍用狼裘;士用羔裘;庶人衣犬羊之裘;祀天用大裘。古人穿着皮衣,而皮衣的颜色和种类来分等级,可见分法之细,等级森严。

衣服样式部位的分法也很详细。“衯”“裶”,《说文》“长衣貌。”长衣貌即长衣状,帝王所穿的冕服(一种尊贵的礼服,结构复杂,装饰繁多)就是一种很长的服装。“衤鸟”、“襡”、“襦”《说文》:“短衣也。”短上衣叫做襦。襦又有长襦和短襦的区别,在古代僮仆所穿的长襦也就是 (《说文》:“臣使布长襦。”)但是在古代作品里是一般只称襦,不分长短。“衽”、“褛”“ ”,在《说文》里表示衣襟。衣襟是指上衣,袍上前面的部分。衣襟是与衣领相应的,交领的衣襟向右掩(即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用两根捆带相系。在古代衣领与衣襟是同一幅布连裁下来的,衣襟相交,领也就相交。“袪,衣袂也。”;“袂袖也。”;褢袖也。“一曰藏也”。古代的袖子不但长而且大,重臂时手不露出。很多作品中说有袖、振袖、挥袖,拂袖也都是因为袖子长的原因。另外由于袖子的大,所以也有藏物,装书,装钱,装扇子的作用。

除外衣、寒衣外在古代贴身穿的上衣又称为“亵衣”。《汉书 叙传》:“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思有短褐之亵,担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在这里亵即亲身之衣。亵衣也就是中衣,古代写作衷衣。《说文》:“衷,里亵衣。”衷即贴身穿的内衣,亵衣又称为“私”。《说文》:“亵,私服也。”是古人对于所穿内衣的又一叫法。

绔,《说文》“胫衣也。”“襗,绔也。”“褰,绔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绔也就是所谓的套裤。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又称褰、襗。《说文》:“蹇;绔也。”“襗,绔也。”纨绔是有钱人的服装,因为纨是织造很细致的生绢。所来专用以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称为纨绔子弟。

绅,《说文》“绅,大带也。从系,申声。”就是说,绅指丝织品。绅做的腰带有两种用途。主要是系在腰间,起束扎的作用。其次是把大带系在腰上之后,大带多余的部分要垂不来作为装饰。古时候,人们所穿的衣服,不管是长袍还是短褂,都没有纽扣,只是在衣服的衣襟之间用一根一根的小带子系起来,起着现代纽扣的作用。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随向携带的物品就挂在这根腰带上。当然腰带也有贵贱、等级之分。平民百姓的腰带是用熟牛皮制成的,叫“韦带”。后来“布衣韦带”就成了平民的代称。而贵族和官吏的腰带则由纺织品和皮革等制成上面有金银铜等装饰制,用来区分身份的高低。

古代贵族与平民在服装上的最大差别在于上衣的长短宽窄上。平民百姓穿的是窄袖的短衣,达官贵人以及读书人穿的是宽大的深衣长衫。《说文解字·衣部》里解释说:“褒,衣博裾。”裾指上衣的后摆,也指上衣的前襟。可见褒就是指上衣宽大的衣襟或上袍,这是褒字的本义。在古代把赏赐给诸侯及其夫人的礼服称为褒衣。褒衣后来又泛指肥大的长衫。读书人都穿肥大的长衫,束上宽大的腰带。“褒衣博带”成子古代儒生引以为高雅的装束,伴随了封建社会的始终。

人的双脚在行走时会磨破,在寒冷的冬天会被冻伤,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发明了鞋子。最早的鞋类的总名叫屦。那时的屦是一个动词,是行走、踩踏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屦”,“履也,一曰鞮也。”履,《说文》:“屐也。”古代的鞋有屦、 、屐等名称。屦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这种用草、麻、葛等编制的鞋子,一边编又一边砸,制成后既柔软又结实。这种鞋子防滑透气,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穿。屦也可称为鞮,是用皮革制成的。古代的屦分别用草麻皮丝等原料做成。一般的百姓常年所穿的都是草做的鞋。在古时除了草屦(草鞋)之外还有葛屦;是用葛藤加工成功纤维编的鞋,介于草麻之间,比一般的草鞋要高级些。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屦是天暖时所穿的鞋而在冬天结霜的天气还穿着,正是困窭的表现。也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缩影。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徒者数十人皆衣褐,捆(等于说砸,织草鞋的一道工序)屦织席以为食”可见当时织屦贩屦已成为一种职业。当时也有皮靴,富人和贵族多穿皮做的鞋子,并在皮鞋上包绸缎的鞋面,在鞋口沿上丝带,制成极为美观精致的革履。

古代的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叫做“韤”,《说文》:“韤,足衣也。”按照古代礼节,臣见君,需解袜然后登席。做袜的材料很多,富贵人家可穿丝绸袜,布袜和皮袜等。而对于广大劳动的贫苦人来说则根本就没有袜。杜甫《兆征》中“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需,见爷(父亲)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可见当时袜只能是富贵人家达官贵族的必穿物品,劳动人员并没有穿袜的习惯。

衣着的不同成为了区别上下尊卑的重要内容,“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非其人不得其服,否则潜越,大逆不道。”历代统治者所推行的这种等级秩序,也正是为了其能靠等级划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名处其位,扮演各自的社会角色,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显得秩序严整,一片升平景色。衣着被纳入了封建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之中,也正是这种服饰文化秩序井然,等级森严在客观上也整合了人际关系,制定了国家的秩序,稳定了社会关系。

衣服的作用也由最基本的御寒、防护和遮盖的功能,演变为附加功能,成为了身份和分地位的标识。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首先是原始各部落成员之间相同的衣着,以作为这一部落成员的共同标志,这是社会成员群体之间的区别。后来,这种服饰的差异用来标识社会每个人的年龄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最典型的表现是中国古代的冠礼及笄礼上。这一礼仪主要是通过男子头上加冠和女子发式变来标志其成人的。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发展到后来的阶级社会,整个社会财富增加,但占有的多寡不均,贫富分化,既得利益者为了保证自己对财富的长久占有,必须要将自己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衣着上便对色彩、式样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这样衣着自然成为了识别不同社会地位、角色和等级的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后来,随着历代统治者的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这种等级森严的秩序不断被强化,衣着的基本功能,御寒、防护、遮羞的实用功能被,表身份,分地位的附加功能所淹没,审美的功能被伦理功能代替,衣着被纳入了社会伦理的轨道。

总之,从《说文解字》中反映出了古代社会衣着的文化。说文中的文字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证据。汉字的历史古老悠久,发展到今天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如能正确把握其演变,就能发掘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因此正确的使用汉字,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写规范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于首位,足见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在式样、纹色、用料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试图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以致能更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一、引言

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进化的具体表现。对于道德观念、性意识等这些表面看来与衣着毫不相干的人类思想意识,却是造成衣服降生的决定因素。衣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牢牢地捆在了文明与思想的快车上。我们知道,服饰不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研究,我们要研究服饰文化,只能通过一些和服饰有关联的途径去考察。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中的“衣”部来探究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收集的这些字都与服饰有关,而其中有40字是解释衣服的,并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衣”部字与衣服的材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样它的服饰也历史悠久。服饰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服饰的材质就折射了这一点。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其中表示衣服材质的字有8个,

①袍、襺

袍、襺都是御寒之衣。《说文·衣部》:“袍,襺也。从衣包声。” “袍”古代指长袄,有夹层,中装棉絮。“袍”字声旁“包”兼表义,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其实,严格而言,“袍”与“襺”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衣部》:“襺,袍衣也。从衣茧声。以絮曰襺,以缊曰袍。” 絮即新丝绵,缊即旧丝绵,显然襺要比袍要高级些。后来袍又指宽大的单层长衣。在沂南出土的画像石中,就可以见到着袍者的形象。

②裘

“ 裘”,即皮衣。古人穿皮衣有毛的一面朝外,甲骨文“表”字便是毛向外的形象。因为先民在狩猎中发现披着兽皮便于接近和猎捕野兽,便自觉地利用起这个保护色,将兽皮带毛的一面朝外,后来这种遗俗一直相沿下来。“表”、“里”二字正反映了古人穿裘的面貌。《说文·衣部》:“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的本义是衣服的表面。在《说文·衣部》:“里,衣内也,从衣,里声。“里”的本义是衣服的内层。古代在正式场合还要在裘上加一层罩衣,罩衣古称“裼”。郑玄《礼记》注:“裼,表裘也。”即谓裘上又加衣。《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因为裘毛朝外而不加罩衣,古人认为是一种不庄重严肃的表现。

③襌、褋、褧

襌、褋、褧均为单衣。在《说文·衣部》:“襌,衣不重。从衣单声。”《释名·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襌衣也作单衣,是夏天的衣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说文·衣部》:“褋,南楚谓襌衣曰褋,从衣枼声。”《方言》卷四:“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衣褋。”《楚辞》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说文·衣部》:“褧,苘也。《诗》曰:‘衣锦褧衣。’示反古。从衣耿声”。 “褧”,是用麻或轻纱所制单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时穿在锦衣外面,以蔽尘土。《诗经·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褧”所代表的服饰,不仅仅可以用来避尘土,更能衬托出女孩子的妩媚、轻盈。

④褐

《说文·衣部》:“裋,竖使布长襦。从衣豆声。” “褐,编枲袜。一曰粗衣”。 “裋褐”常连用,亦指粗布短布衣。《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槽糠。”褐衣不仅不华丽,而且分量重,不保暖。《孟子·腾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许子衣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把褐衣比作“马衣”,可见褐之粗劣。然而穷苦人有时连褐也穿不上。《诗经·豳风·七月》说农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因为褐是贫苦卑贱者所服,所以古人常以脱去褐衣表示做官,叫做“释褐”。褐还有一种意义是粗麻编织的袜子。

⑤衰

衰是指用草编成的雨衣。在《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卑。从衣,象形。”“衰”字篆文的中间部分像是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有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竹”,写作“蓑”或“簑”。 “蓑”主要是指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衣”部字与衣服的款式

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相关的联系,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在《说文解字》中有关衣服款式的字有15个:

①袛、裯、襡、襦

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在《说文·衣部》:“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裯,衣袂,袛裯。从衣周声。”,“襡,短衣也。从衣蜀声。”,“襦,短衣也。从衣需声。一曰?衣。”。“袛”在《句读》曰:“袛,方言。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自关而东,谓之甲襦。陈魏宋楚之间,谓之襜襦,或之襜襦。”说明了“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法,其实都是指同一种款式的衣服。“袛裯”为双声联绵字,指直襟单短衣。襡、襦在《说文》均曰:“短衣也。”襡为长襦,即连腰衣。襦指短衣,短袄。

襦又有长襦、短襦的区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短襦又叫腰襦。但是在古代作品里一般只称襦,不分长短。例如辛延年《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在诗文中却说“腰襦”。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襦既然本身就有长有短,却又说襦是“短衣”,这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襦是一般人(包括仆役)平时所穿的衣服,深衣则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②衵、亵、衷

衵、亵、衷都是指贴身穿的衣服。在《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私服,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柳宗荣《引经考异》云:“亵谓里衣也,袢谓衣无色也。”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意谓解开上衣,露出贴身的衣服。亵衣又称“衷衣”。在《说文·衣部》:衷,里亵衣。从衣,中声。《春秋传》曰:‘皆衷其衵服。’”据《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孔宁、仪行父等与夏姬私通,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

③袤、襘

袤是指带子,襘是指带子打的结。在《说文·衣部》:“袤,衣带以上。从衣矛声。一曰南北曰袤,东西曰广。” 段玉裁注:“带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带”即上衣和下衣之间的带子。在《说文·衣部》:“襘,带所结也。从衣会声。《春秋传》曰:‘衣有襘’。” “襘”即带子打的结。段玉裁注:“昭十一年《左传》,叔向曰:衣有襘,带有结。视不过结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 意思是说侍奉君主的人须谨守礼仪,不能随便张望看顾,只能看君主衣带与交领之间的区域,这样侍奉的那个下人便只能低着头了,这两个字说明古代君臣之间的尊卑等级是比较严谨的。

④袴、裈

“袴”,即今之裤字,但形制却跟现在的裤子很不一样。《说文》称之为胫衣,《释名》说“两股各跨别也”,这说明古代袴没有前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现在的套裤。纨绔是有钱人所穿(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所以后来专指富贵而不务正业者。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袴”。穷袴的通行名称叫裈犊鼻裈,即后代的短裤、裤衩,以其形似犊鼻而得名。

“裈”,古代称为有档的裤,大约出现在汉代。段玉裁对“裈”注:“今之套裤,古之绔也。今之满档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裈’,自其两襱孔穴言曰‘幒’。”这种裈与现在前后有档的裤子差不多,其声旁从“军”兼有表义功能,“军”有空围之义,而“幒”的声旁也有空围之义,故可互训。古代的“裈”一般为贴身穿着,又称“穷袴”。

⑤複、袷

複、袷都是夹衣。在《说文·衣部》:“複,衣皃。从衣复声。”《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在《说文·衣部》: “袷,衣无絮。从衣合声。”唐·皮日休《夏首病愈因招鲁望》诗:“晓入清和尚袷衣,夏阳初合掩双扉。”就是说因为刚病愈体弱,在初夏的清晨穿袷衣御寒。

⑥裼

裼是指古代衬在裘外面的无袖衣。在《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礼记·玉藻》:“裘之裼也,见美也。”即裼是用来增加裘的美色的。裼不是把裘全部包住,而是单独成衣,就像今天的披风,衣领处系在脖子上加以固定,其余任其披拂飘扬,既显得威武潇洒,又可以衬托裘的美色,不同的裘要配不同的裼衣:狐白裘以锦衣裼之;狐青裘以黑中透红的玄绡衣裼之;羔裘以黑色的帛衣裼之;狐裘以黄衣裼之。

⑦衫

衫是指短袖的单衣。《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未无袖端也”毕沅疏证:“盖短袖无却之衣。”明确的指出“衫”是一种短袖的单衣。

四、“衣”部字与衣服的纹饰

在古代的中国,纹饰是富贵人家所追求的,而且也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他们讲究服饰的图案、制作工艺,常常在衣领、衣襟、衣袖上加些装饰,绣上花纹。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所能穿的一般都是粗麻、乱毛织成的粗布短衣,而且他们的衣服没有什么修饰,甚至是不准有修饰的,所以后来对平民百姓就有了这样的称呼:“布衣”、“白丁”,比如唐代刘禹锡有诗云“往来无白丁”。 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纹饰的字有3个:

①褕

《说文·衣部》:“褕,褕翟。羽饰衣。” 意思是说,褕翟是用山鸡的羽毛装饰的衣服,是周朝时王后的礼服。王后的礼服一共有六种:“袆衣”、“俞狄”、“阙狄”、“鞠衣”、“展衣”、“绿衣”六服。其中“俞”就是“褕”,“俞狄”就是“褕翟”,褕翟和阙狄这两种礼服都是在衣服上刻了羽饰的,褕翟刻了之后又用五彩画,而阙狄刻而不画。褕翟也反映了对鸟图腾的一种崇拜,因此后人称女为“凤”。后来,男女结婚时,在女的衣服上绣有“凤”的图案。

②衮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意思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衮”就是冕服之一,衮冕是一种在下衣上绣上龙纹的衣服,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段注中“衮”字下还有这样几句话:“惟天子衮有升龙也,龙曲体而昂首”,“蟠阿上向”,又有“天子升龙,诸侯降龙”,天子衮衣上绣的是头朝上的升龙,三公诸侯祭祀的衣服上也是可以绣上龙纹的,但他们的龙纹只可以是尾朝上头朝下的降龙。即使是位高权重的诸侯公卿也不可僭越礼仪,更不可逾越尊卑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的尊卑等级之严。

③襐

《说文·衣部》:“襐,饰也。从衣象声。”“襐” 是指绣绘着彩色花纹的衣服。在古时,只有贵族才能穿着绣着彩色花纹的衣服,但对于贫民而言,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五、“衣”部字与衣服的颜色

人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颜色的字有5个:

①襍

在《说文·衣部》:“襍,五彩相合。从衣,集声。”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其实对五色的重视,源于统治者对“天”的崇尚,对宇宙天地的崇尚。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宇宙又可以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属于木、火、水、金、土五德,各具青、赤、黄、白、黑五色。古时的染色工艺虽然比较发达,但礼服的颜色却只能采用这五种正色,是象征着高贵,在那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悉用五彩。

②袗、袨

《说文·衣部》:“袗,玄服。” 袗是指黑色的衣服,也是周时的祭服。《周礼·春宫·司服》中说:“祭群小祀则玄冕。”“玄冕”即黑色衣服,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服,《礼记·王制》中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袨,盛服也。从衣玄声。” 袨是黑色的礼服。在《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高诱注:“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袾

《说文·衣部》:“袾,好佳也。从衣朱声。《诗》曰:‘静女其袾。’” 袾是指朱红的衣服。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可见贵为“公子”者,服色以朱为宜。《礼记》中:“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④袢

《说文·衣部》:“袢,无色也。从衣半声。一曰《诗》曰:‘是绁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朱骏声曰:“袢当为里衣之称。里衣素无色,当暑用絺袢,即绉絺也。”在古时,“袢”是穿在里面的内衣,但白色的内衣没有尊卑之分,是贵族和贫民都可以穿着的。

六、结语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的字,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大体呈现出了汉民族古时服饰的或精细或粗糙的原材料,或长或短的款式,或华美或朴素的装饰,或考究或简单的颜色工艺,或庄重或平凡的功用,并结合中国上下有序,尊卑分明的文化来审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将会是一种崇尚,更是对于我们学习汉民族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小学英语单词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