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表格)
上传者:阮宏一|上传时间:2016-12-23|密次下载
高一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表格)
第一部分:基础问题选编
第二部分:知识要点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⑴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概念 |
广义 |
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
|
狭义 |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
||
动态 |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如艺术表演、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
||
静态 |
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如理论、信仰、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
||
范围 |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
分类 |
从表现形式来看 |
分为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
|
从形态来看 |
分为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外来文化 |
||
从性质来看 |
分为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 |
||
本书中所讲的“文化” |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不同于广义上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上的“文化”,而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
文化与文明
区别: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
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
|
文化 |
文明 |
区别
|
从内容看 |
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 |
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
从时间看 |
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 |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
|
从表现形态看 |
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
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
|
从词性看
|
是中性概念,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 |
是褒义概念,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
|
联系 |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的也就越高。文化进步和文明水平的统一通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来,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具体化 |
⑵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人:人是文化创造者、获得和享用者,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
文化-社会: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对实践产生影响
⒉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有什么特点?)
⑴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⑶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A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的。
⑷文化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
⒈文化有哪些形式?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⑴(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⑵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⒉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社会生活包括哪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P10
⑴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⑵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⒈为什么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⑴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⑵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⑶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⒉为什么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⑴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⑵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文化作为一种事业和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综合国力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⑶从文化与整个国家发展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强力的黏合剂,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⒉面对国际文化竞争,我国应如何应对?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
(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哪两个方面?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P13~14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⑵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⒉文化影响交往方式的因素有哪些?主要通过什么表现出来?P14
⑴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⑵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⒊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因素有哪些?思维方式是怎样形成的?思维方式有何特点?P14
⑴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⑵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⑶思维方式的特点和作用: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
⒈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的影响的特点之一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⑵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⑶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⑴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
⑵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⒊处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处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⑵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 深远持久的影响
⒈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表现: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②从文化习俗的表现看: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③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
表现 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①影响因素:价值观念 风俗习惯 文化程度
②差异:通过语言、实物、行为体现出来
文化影响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①影响因素:文化环境 知识素养 价值观念
②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特点 潜移默化 ①不是有形、强制,在文化氛围活动中
②不是消极被动,可以自觉学习、主动接受
深远持久 ①表现: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②“三观” 有确定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
|
潜移默化 |
深远持久 |
含义 |
文化对人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地接受的。 |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
角度 |
从影响的过程看 |
从影响的效果看 |
实现形式 |
文化氛围;文化活动 |
文化习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要求 |
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二、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塑造人生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 丰富精神世界
⒈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⒉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⒊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⒉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积极的
这种说法不正确。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腐蚀。
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⒉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⒈什么是文化竞争力?什么是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文化战争?P22
⑴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高素质的人才。
⑵①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②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③文化战争是指发达国家向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倾销其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进行文化侵略,使这些国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精神产品的俘虏,丧失本土文化,进而威胁国家安全。
⒉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意义?P23
⑴从物质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从精神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⒊你还能从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中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P23
⑴美国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航天、计算机、生物工程的飞速发展,使其在经济、军事方面的竞争力占据世界领先水平。(2)美国的电影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世界有很强的竞争力。(3)日本教育、科技的发展,使之迅速成为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卡通漫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同行业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4)近年来,我国广告业发展很快,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等等。⑸日本、韩国的电视;(日流、韩流)
⒋今天,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与喝彩?P24
⑴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⑵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⑶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⑷中国文化包含着能够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的因素;⑸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吸引世界各国人民;⑹世界各国的华人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⑺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⑻中国经济高速度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⒌应该怎样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P24
(1)对政府而言:①重视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②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④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对青年学生而言: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立志成才,报效社会。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物主要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⒈民族节日
(1)概念: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⒉文化遗产
①表现:文物、建筑物、遗址 ②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意义: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保护: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历史遗迹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等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起居、实物、手工制品等。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部分: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自然遗产部分:武陵源历史风景名胜区、九寨沟历史风景名胜区、黄龙历史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古琴。X k b 1 . c o m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⒈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⑴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⑵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各国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
⒉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个性和特征。--民族性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世界性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绽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⒈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⒉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 ?
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⒊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
⑴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⑵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⑶意义:①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⑴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⑵ “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⑶“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⑷“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⒈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⒉文化传播的途径
⑴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⑶教育: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⑷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
商业贸易 |
人口迁徙 |
教育 |
地位 |
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
意义 |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
典例 |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徽商、晋商、印度商人、古希腊商人的经商活动等 |
我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三峡移民、民工潮等 |
各种形式的学习、互派留学生、开设孔子学院等
|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文化传播的媒介。
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各有利弊)
⒈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⒉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⒊大众传媒的特点——面向大众、超越时空局限、汇集各地大量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⒋大众传媒的地位——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的特点及优点
口语 |
报纸杂志书籍 |
电视 |
互联网 |
手机短信 |
电子读物 |
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
内容准确,可以 收藏
|
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
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
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
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 |
总之,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局限,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⒈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⑴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⑵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⒉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①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
③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⒈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⒉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哪些?
⑴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⑵传统建筑的继承(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⑶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形式 |
传统习俗 |
传统建筑 |
传统文艺 |
传统思想 |
含义 |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 术 |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 精神的火炬 |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
影响 |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
地位 |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标志 |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 重要的组成部分 |
例子 |
元宵节看花灯、吃汤 圆,端午节吃粽子、 赛龙舟,中秋节赏月 吃月饼等 |
有宫廷、民用、宗教、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菊儿胡同 |
京剧、武术、诗赋、 散文、书法等 |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⒈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⒉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或阻碍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⒈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什么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创造新生活。
⒉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剔除。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呢?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分)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
(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⒈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⑴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
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⑶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⑴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⑵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 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⑶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⑵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 ,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⑶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⒈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⒉文化创新的必要性——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⒊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⑵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⒈创新的意义。
创新, 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⒉文化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⒊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⑵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表现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总之,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⒈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为什么?
主体:人民群众
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原因: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
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⒉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⑵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要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的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努力 之中。
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⒊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否矛盾
不矛盾。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⒉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⑴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⑵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注意: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及其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异域传入的外来文化
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有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也会逐渐变成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消化吸收了的外来文化就变成了传统文化。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原则)
⒈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⑴克服“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⑵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⒉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总结)
⑴我们要立足实践(根本途径)
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主体)
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体途径)
⑷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具体途径)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纵览古今,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今天,我们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一、建设“学习型社会”
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和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对文化传承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①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是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条件;③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提出
⒋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⑴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
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就象坐标上的两个数轴,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
⑵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的平台,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条件)
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
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依据
⑴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⑵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⑶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⑷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繁荣的前提)
⑸文化具有继承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⑺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和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⑻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总量的激增和更新速度的加快,为文化传承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
⒍如何建立学习型社会?
⑴转变教育观念、学习观念,改变教育、学习方式。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
⑵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教育成就人生,学习成就事业,知识创造未来。
⑶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⑷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⑸推动教育信息化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二、学习成就事业,知识创造未来
⒈古训“学海无涯”和“学无止境”在今天有什么新的意义?
⑴新知识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⑵知识创新在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也是没有止境的;
⑶知识在不断发展,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能力。
⒉对于文化传承来说,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功能有什么拓展吗?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选择、整理、传承、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
拓展:⑴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存储和多媒体功能使其信息收集、选择、传递,真正实现了超越时空的界限。⑵拓展了传播的对象和传播的时间。⑶拓展了内容。
三、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⒈怎样做到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⑵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⒉“学习型社会”的如下特点?
⑴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⑵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⑶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2008·广东高考)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解析:第(1)问,漫画中只注重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违背了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结合我们应克服的错误倾向来分析。第(2)问首先应该考虑什么是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然后考虑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最后具体到该怎么做。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殷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
(萌芽) (诞生) (发展) (强势)(全盛) (延续) (冲击)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
殷周时期 |
秋战国时期 |
秦 |
汉 |
隋唐时期 |
宋元明 |
明清 |
文化思想 |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
儒家学说 确立了至 尊地位
|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
延续着隋唐文 化的辉煌,产生了宋明理学 |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 |
在中华文化 发展史上的 影响、作用 |
对早期中华文 化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
在中华文 化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 思想 |
进入了气度 恢弘的全盛 时代 |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⒈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史学典籍和包容性
⒉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⑴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⑵史学典籍
①作用: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③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⒈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表现:(1)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意识薄弱、压抑进步思想 (2)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3)鸦片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4)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⒉如何再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⑴国家: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⑵青年学生: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⒈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⑴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⑵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⑶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⒉科学技术
⑴地位: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⑵特点: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⑶意义:⑴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⑵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⑴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⑵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⑶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三)中华文化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⒈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⑵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族、彝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⒉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⑴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⑵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⒊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⑴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⑵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
|
中华文化 |
区域文化 |
民族文化 |
区 别 |
概念 |
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一定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 |
所谓民族文化,就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
特征 |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
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 |
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
|
联系 |
⑴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⑵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⑶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 |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之魂w w w .x k b 1.c o m
⒈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⑴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⑵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⑶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就在于伟大的民族精神永不泯灭,它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即中华民族精神始终贯穿于我们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⒈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团结统一 |
爱好和平 |
勤劳勇敢 |
自强不息 |
含义
|
是指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
是指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 |
是指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立国兴邦之本。 |
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
典故名言 |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气生财”“德莫大于和” “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 “天道酬勤”“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言必信 ,行必果 |
(三) 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⑵什么是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⒉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⒈民族精神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⒉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项目 类别 |
主要内容 |
井冈山精神 |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
长征精神 |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
延安精神 |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红岩精神 |
勤奋达观、坚韧不拔,弃旧图新、勇于奉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西柏坡精神 |
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军民团结、同舟共济,民主集中、协作统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项目 类别 |
主要内容 |
雷锋精神 |
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
“两弹一星”精神 |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
大庆精神 |
爱国主义、艰苦创业、求实和奉献精神 |
抗洪精神 |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
载人航天精神 |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
(二) 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三) 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⒈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时代课题
⒉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重要性: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要求: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我们应该怎样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②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⒈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
原因:⑴必然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⑵必要性: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怎样:①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二、“环顾世界的沉思”
⒈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
⑴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⑵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⑶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以及各种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回顾历史的教训”
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我们应该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面对未来的选择”
⒈为什么中国一些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
⑴西方文化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影响重大;
⑵年轻人求新、好奇心理,促使他们借助洋节来张扬自我、满足精神追求;
⑶商家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⒉我们当前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
⑵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⑷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① 爱国主义是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
②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
③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
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⒈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
①老少咸宜—《猫和老鼠》 ②商业性—报纸、杂志
③能迅速被接受—数码相机、各种网络游戏 ④文化快餐—流行歌曲
当前文化生活和消费还有哪些特点?
①文化生产的个性化、盈利性、规模化、产业化, ②文化消费的从众性、时尚性;
③文化生产的民族性, ④文化消费的从众性、时尚性。等等。
⒉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大众传媒的影响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而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侧重指文化消费、文化传播与文化选择。前者主要就文化本身而言,后者则强调人的选择,体现人与文化的关系。
(二)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
喜 |
忧 |
原因 |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
表现 |
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
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迎合低级趣味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
启示: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⑴国家(政府):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⑵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⑶从商家来讲:遵纪守法、讲究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⒈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原因:⑴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不同民族、职业、年龄、经历和教育程度
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⒉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形式: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区别于与西方学者“盈利性、市场化、受众广”的观点
※“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
流行文化就像是快餐、啤酒,容易被人接受,快速、直接、极易刺激人们的感官。经典文化就像是满汉全席、陈年老酿,有着高贵的气质,使人回味无穷。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经过时间的筛选也能能为经典文化。
⑴不能简单、片面地说谁的价值大。
⑵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看它的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普遍喜爱。
⑶流行的能够经受住时代的考验也可成为经典的,真正经典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只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①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经典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一些流行文化还可能带着旧文化的糟粕;
②经典文化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好诠释;
结论:经受的住时间的考验,为不同时代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真正的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会在社会中持续流行。
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是两个不同范畴。经典文化是经过历史积淀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文化,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点,往往具有深厚的内涵,但其内容的厚重性使得其形式相对滞后。流行文化则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易于被广大的青少年所接受,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缓解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及心理压力,但其内容则往往比较肤浅,一些颓废甚至色情、暴力的东西,不利于青少年科学“三观”的形成。
⒊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⑴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⑵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⑶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⑷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注:漫画1、2分别根据华君武的《阎王开发中心》、方成的《最新配方》改编
⑴漫画1、2分别反映了怎样的不良文化现象?(2分)
⑵这两类文化现象有何不同?如何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8分)
⑴漫画1反映了落后文化现象,漫画2反映了腐朽文化现象。
⑵①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的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是腐朽文化。
解决方法:
①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阳光下的阴影
⒈文化生活对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www.xkb1.com
⑴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⑵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⒉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⑴置身于文化生活的海洋之中,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正确的航向,是非观念模糊,良莠不分,就会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⑵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⒈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
表现 |
含义 |
危害 |
存在原因 |
态度 |
落后文化 |
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出现,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
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文化 |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习惯势力根深 蒂固; ②西方腐朽文化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市场经济 对文化的双重影响,市场经济的自身弱点反映道精神生活中来,滋生不良思想。 |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
腐朽文化 |
邪教、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淫秽色情表演 |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
坚决抵制、依法 取缔 |
误区警示: “传统习俗”就是“落后文化”吗?
所谓传统习俗,是指世代相传的社会风俗习惯,是过去若干代人风俗习惯的积累;而落后文化则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存在糟粕性的内容,我们应当保留传统习俗中的精华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后部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误区警示: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是一样的吗?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的糟粕,对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它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对待落后文化,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则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三) 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
⑵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
⑶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⑴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⑵原因: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⒈当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因:
①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①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⒋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⒈中华文化在近代出现衰微
⑴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到了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⑵原因: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而此时西方工业文明正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并给中华文化带来了冲击。
⑶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⑵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含义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⑶当代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如何:①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
理论基础 |
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和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
指导思想 |
马克思主义 |
特点、本质 |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核 心 |
社会主义 |
主 体 |
人民群众 |
目 标 |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
根本方向 |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工作方针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最终目标 |
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根本任务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途 径 |
重在建设,多管齐下 |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⒈为什么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因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新课标第一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⒊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⑴原因:①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现实原因—多种文化并存,不能放任自流
⑵意义: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⒌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在文化建设中,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④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
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⑧建设和谐文化,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
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三)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⑴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⑵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⒉坚持科学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精神文明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难以搞好。
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如何建设?
⑴根本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⑵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⑴原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大计。
⑵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⒉大力发展科学事业新课标第一网
⑴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⑵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⑴原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⑵要求。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②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文化事业 |
文化产业 |
|
区 别
|
生产目的 |
文化事业部门生产公共产品,以国家需要为转移 |
文化产业部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 |
资本来源 |
文化事业部门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提供 |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文化商品的资本来源于不同经济成分 |
|
机构性质 |
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以行政方式管理 |
文化产业机构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 |
|
运营机制 |
事业机构是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维持其生产与服务活动,以寻求最高社会效益为原则 |
企业是以少投入、多产出、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为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矛盾的 |
|
调控方式 |
对事业单位,国家可以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调控,要求它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怎样为大众提供服务 |
对企业单位.一般地说.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主要包括法律、税收政策引导和价格杠杆等手段 |
|
作用 |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 |
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 |
|
联系 |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⒈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⒉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⑴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⑵①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指导方向。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 义的伟大实践。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⒈思想道德建设的两大宝贵资源
⑴中华传统美德(几千年来)
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道德(中共成立来)
⒉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二)紧紧抓住中心环节w w w .x k b 1.c o m
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⑴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綦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⒈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⑵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与特征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是: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⑶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
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特别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⑵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比较法治和德治的异同
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比较方面 |
法律 |
道德 |
表现形式不同 |
成文,明确具体 |
不成文,概括而笼统 |
实现方式不同 |
以强制力保证 |
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依靠人们的觉悟 |
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
与法律相关的行为 |
涉及人们的思想,品格,言语,动机及一切行为 |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基本行为准则
⒊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⒈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
生活变化太快,①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使大批农民成为城镇居民;②新型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众多劳动者不得不面对新的择业问题;③网络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社会交往的新天地;
2.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
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
科学文化修养 |
思想道德修养 |
方式不同 |
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
自省、自律 |
内容不同
|
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
⒉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⒊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⒈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有哪些?
⑴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明标。
⑵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⑶要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⒉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⑴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⑵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⑵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⑶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⑷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一、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题:树立共同理想
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4.是全体人民的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
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⑴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是先进文化,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三个面向 ”的呼唤
“三个面向”如何体现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
⑴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⑵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
⑶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号角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含义:
⑴民族的文化是指要立足与民族的实践,继承民族的传统
⑵科学的文化是指以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落后的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
⑶大众的文化是指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喜闻乐见的文化
2.关系:三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⑴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必须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它具有民族性。
⑵科学的、民族的文化,必须既能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健康的精神需求,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否则就会曲高和寡,脱离群众,失去基础,这就要求它具有大众性。
⑶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必须既继承其优秀的、合理的成果,又剔除其愚昧、迷信、落后的成分,否则就会因倒退、没落、变质而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它具有科学性。
※想一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植根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它代表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就是因为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
应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 真善美伴我行1
- 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全方位解析
- 【黑龙江公务员】2015行测必看:做数学题也懂言语分析
- 北语15春《英美文学选读》作业4满分答案
- 电气试题 三
- 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把“能力”核心
- 北语15春《英美文学选读》作业2满分答案
- 河南人事考试网:2014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学重点荟萃之总论部分
- 【黑龙江公务员】2015行测技巧:巧妙运用比例思想
- 案例分析
- 2013年河南郑州农信社笔试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梳理(二)
- 河南人事考试网:2014政法干警民法重点-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 2015年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文章开头的“制胜秘籍”
- 浓缩笔记2
- 【黑龙江公务员】2015行测考试备考:巧解语句排序题
- 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申论综合分析题基础认知
- 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申论文章论点必杀技汇总
- 【黑龙江公务员】2015行测备考:速解最不利问题
- 河南人事考试网:2014政法干警民法重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
- 2015年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如何处理对比分析题
- 【黑龙江公务员】2015行测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语感提升
- 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主副标题在写作中的运用
- 北语15春《英美文学选读》作业3满分答案
- 2015龙岩事业单位面试备考:面试考试真题解析(二十七)
- 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抓住采分要点夺高分
- 省《实施办法》知识竞赛试题
-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全诗原文及赏析
- 2015年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主副标题在写作中的运用
- 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提出对策之要点“精加工”
- 河南乡镇公务员申论备考指导:巧用申论用语 打造精品文章
网友关注视频
-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
-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精品推荐
-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含答案)
-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分类导航
- 互联网
- 电脑基础知识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 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
- .NET
- 数据结构与算法
- Java
- SEO
- C/C++资料
- linux/Unix相关
- 手机开发
- UML理论/建模
- 并行计算/云计算
- 嵌入式开发
- windows相关
- 软件工程
- 管理信息系统
- 开发文档
- 图形图像
- 网络与通信
- 网络信息安全
- 电子支付
- Labview
- matlab
- 网络资源
- Python
- Delphi/Perl
- 评测
- Flash/Flex
- CSS/Script
- 计算机原理
- PHP资料
- 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
- Web服务
- 数据库
- Visual Basic
- 电子商务
- 服务器
- 搜索引擎优化
- 存储
- 架构
- 行业软件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多媒体
- 软件测试
- 计算机硬件与维护
- 网站策划/UE
- 网页设计/UI
- 网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