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哲学> 马克思复习重点

马克思复习重点

上传者:高蕾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马克思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陈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有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有人类文明成果的理论渊源。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取以往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思想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及其主要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2、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6、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构成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者关系:第一,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辨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动因和归宿

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

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器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在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式认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而要想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通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移动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这一认识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件向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客观实践和主观认识都应当是历史的、具体的,反对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

10、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所体现的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认识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之下,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总是具有局限性,是不完全的。这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一个阶段、一个局部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近似的。第二,从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能达到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

12、社会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未转移的经济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极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上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态时对生产力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则起着阻碍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与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态的规律。

1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格式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还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在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15、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先进阶级的

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能够成为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领导者和组织者。(3)某些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4)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任何杰出人物,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只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但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16、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因为它强调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是劳动。它首先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

其次,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因此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商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进行生产,否则,盲目进行生产导致的产品供过于求的部分的价值将不能够得到实现。

第三,复杂劳动是多倍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而劳动的复杂性又是与劳动中所含的科技含量成正比的。因此,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的创造性和增强劳动的智能化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价值决定是社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使得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和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最后,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竞争又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因此,要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必须要求保证市场的规范性

17、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现的秘密,这一规律透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清晰现场。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其次,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的和归宿点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因而生产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正是依据剩余价值学说,才正确地认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3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