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教育学> 2015版高等教育学 全书重点复习资料

2015版高等教育学 全书重点复习资料

上传者:程晓畅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2015版高等教育学 全书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 高等教育

概念: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发展:层次多样化;形式复杂化

基本属性:培养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

本质: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即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与完成完全中等教育的人的实际状况间的矛盾,是贯穿高等教育活动过程始终并起决定作用的根本矛盾。要解决,需从“要求”和“现实”着手,一方面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处理好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方面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与社会的联系: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政治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其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其结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有影响;对其手段有影响。

科技功能:高等教育通过传递科学知识与方法发挥再生产科技生产力的功能,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技的功能。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也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最后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大学职能的演变:培养人才的职能,科学研究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

现代大学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 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教学、科技、信息、设备开放等服务)是..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作用: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制定培养目标要确定的关系:德与才,身与心,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作用:传续人类知识,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任务: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专业知识,具有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培养能力与智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传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存进身体健康的活动。作用:促进身体机能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保证。任务:指导锻炼,掌握技能与方法,通过体育活动进行

思品教育,选拔优秀体育人才。

美育:通过有关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术活动,或者是渗透其他学科教育活动之中,以及利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 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第三章 理论问题

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个人本位,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社会本位,强调以社会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如何看待二者: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自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二者都有合理性,也各有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互相间的协调与整合。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特点,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是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以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为主,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特点,针对具体岗位行业,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针对性,毕业后较快适应社会岗位需要。

二者结合: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二者结合;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二者结合;3二者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精英和大众化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的公平:内容:就学权利公平,教育条件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理解:是有原则的公平,要以一定法则或标准为依据;是相对的公平,有比较,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受人们认识程度的影响;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效率:指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经过一定方式的配置,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的大小。2个含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共平与效率的关系:1.矛盾性。体现在,首先,资源适当集中,必然减少入学机会,从根本上说不符合公平的精神。其次,选择的手段、标准本身也不可靠,即不平等。再次,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要求建立一种竞争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不符。2相对统一。首先,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质量是公平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现实中,二者平衡发展是一种理想,更多时候需选择侧重点。3.处理二者关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效率,扩大教育公平,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让更多人获得教育机会。其次,实现适当的分层分流。再次,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不同规格、类型和层次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最后,国家应采取措施推进高等教育公平。

第四章 教育制度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由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建立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学制特征:1层次结构轮廓清晰,各层次间基本能够保持衔接连贯。2由于高等教育目前依然是稀缺资源,进入各层次高等学校有严格入学条件限制,实行统一考试制度,是我国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做法。3在学习方式和修业年限上,尝试改革,增加灵活性。

招生制度类型:证书制、高考制、自主招生制、统考单考结合制、考荐结合制。

统考改革:1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制度;2实行多渠道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费生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1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2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3探索多元招生方式和渠道,创新招生制度;4鼓励高校与企业行业联合招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阶段: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市场导向与自主择业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1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2扩大政府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3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4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5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学位: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学位制度: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我国学位制度改革:1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协调,硕博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比例过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比重过小的问题。2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明显不足。3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第五章 高等教育结构及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不同,可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办学及授课时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大学以及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目前,一个结构不断合理的公立与民办高等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并举的局面正在我国形成。 能级结构 :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我国目前实施的“211工程”、国家重点支持少数高水平大学办学的策略,以及对众多原来行业办院校权力下放的举措,其目的都在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合理能级结构的形成。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 (1)学术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形成少数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单科性院校并存的格局,各类高校也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学术风格,因此,在考虑综合化发展时,结构调整应慎重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2)体制的因素。受传统的条块分割体制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分布格局依旧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情况。因此,深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合理协调中央政府、政府各部门以及地方主管部门间的关系,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由于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已有的高等教育基础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只能从各地实际出发,有所区别对待。

高等教育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 (1)梯度结构模式。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地域结构也呈现一种梯度结构。第一层次为经济发达的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山东、湖北等;第二层次为一些原先高校数目不多,但发展较快的省市,包括:浙江、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等,这些地方一般有高校30~40所;第三层次主要包括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其中有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因此呈现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层次,这一结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伴随我国经济区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必须考虑的严峻问题有:一是各地问高等教育落差的过度扩大;二是人才资源在地域配置上的“马太效应”。 (2)中心城市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然后以中心城市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从而使高等教育布

局更趋合理。其优势表现在:地方政府调整战略,优惠政策向与地方发展直接相关的院校倾斜,同时规整有关学校的隶属关系,使资源得以更集中、合理地利用,有利于调动中心城市的办学积极性,集中使用教育经费,提高办学效率。

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趋势:1一体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提倡理由: 第一,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 第二,一体化的机构能特别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第三,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四,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 第五,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教机构的教师都能参与科研活动。 第六,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序上是充足的,如果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学生之间学习成就的差异就可以得到控制。 第七,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2多样化模式。特征: 第一,多样化模式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它重视的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 第二,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第三,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英才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保证其英才教育的传统特征。 第四,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方向:总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内部有着不同的层次、学科、类型,我国行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又很不平衡,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只能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具体来 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1)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①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需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性、技艺性人才的培养规模。 ②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 ③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面。 ④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 ⑤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 (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①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 ②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 ③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高等学校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其特征是本质特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和形式特征(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作用:1高校教师通过集成、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劳动特点:1复杂性,决定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a.由其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决定;b.由其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c.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上);2创造性,(a由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b由科学和学术的发展决定的c还体现在教室教育工作所半酣的研究性上)决定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示范性,决定教师要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a.学生向师性决定教师劳动示范性;b.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示范性);4群体性,决定教师应有高度协作意识。

培养:高校教师培养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为高等学校教师的不冲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教师培养中特别关注三个环节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结构:职位结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优化高校教师结构: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客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1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2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并不断社会化;情感活动强度大,不稳定,两极性强;形式上间接化,持续时间长)3自我意识发展特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自我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增强;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4个性倾向发展特征5个性心理发展特征

高校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联系而结成的关系;表现:①社会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建立的工作、组织关系);②心理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建立的认知、情感关系);③伦理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建立的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关系,依靠责任感和义务感巩固)。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途径:1加强理解和沟通;2树立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七章 学科与专业

学科:三种解释,1学术分类,指一定学科领域或一门学科的分支。2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3是一种学术组织,即学科是划分不同知识领域并联接同一知识领域的研究者组成专门化学术群体的基本的组织方式。

专业:狭义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指专门职业,由指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在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内容:学科规划、学科队伍、学科基地、学科项目、学科环境

学科建设意义:通过学科建设,1可以提高教学质量2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3可以改善科研环境4可以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形成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问题:1学科建设需求与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2学科创新能力与政府学校支撑学科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3学科建设的路径陷阱问题4过度制度化问题5内涵认识问题

学科建设策略:1明确学校的学科发展定位2制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及本校特色的学科建设规划3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或方向4建立合理的学科群5抓好项目建设6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7加强对外交流

专业设置原则: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与调整: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新变化。1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在适应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

一 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