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农学>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上传者:郭迎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油食品科技第22卷2014年第1期

质量安全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1,22222

付亭亭,李爱科,梁新晓,贠婷婷,王勇伟,綦文涛

(1.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2.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

要:豆粕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成分比较平衡,是单胃动物很好的日粮蛋白源,在动物饲料中的应

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豆粕中存在的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低聚糖、植酸以及致甲状腺肿素等多种抗营养因子极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介绍了豆粕中3种主要抗营养因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效果,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豆粕;大豆低聚糖;植酸;抗原蛋白;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561(2014)01-0085-06

Progressindetectiontechnologyofanti-nutritionalfactorsinsoybeanmeal

2

FUTing-ting1,LIAi-ke1,,LIANGXin-xiao2,YUNTing-ting2,WANGYong-wei2,QIWen-tao2

(1.CollegeofFoodandBioengineering,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Henan471003;2.AcademyofStateAdministrationofGrain,Beijing100037)Abstract:Soybeanmealhasbeenwidelyusedasagoodproteinresourceinmonogastricanimalfeedforitscharacteristicsofhighproteincontentandbalancednutrients.However,theapplicationofsoybeanmealwaslimitedsinceitcontainedsomeanti-nutritionalfactors,suchassoybeanantigenproteins(sen-sitizingfactor),oligosaccharide,phyticacidandgoitrogenetc.Theprogressandapplicationeffectofthemethodsthatcanbeusedtodetecttheanti-nutritionalfactorsinsoybeanmealwereintroduced.Theshortagesweresummarizedandthespeculationsregardingfuturedirectionsofthesemethodswereana-lyzed.

Keywords:soybeanmeal;soybeanoligosaccharides;phyticacid;antigenprotein;detectiontechnology豆粕质量稳定、营养全面,是优质的植物蛋白饲

[1]

料资源,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之中。与其他的饼粕,如棉粕、花生粕以及菜粕等相比,豆粕具有氨基

[2]

酸平衡、消化率高、适口性好等优点。与动物性蛋白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等相比,豆粕具有来源广

[3]

泛,价格低廉,不易被病原菌污染等优点。然而,豆粕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其养分的有效性,极大限制了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对豆粕加以改良,提高豆粕的消化利用率,降低其抗营养因子,如通过育种、加工和发酵等手段来降低大豆及其制品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低活性和低含量抗营养因子成为评价豆粕饲料原料优劣的重要指标。所以,如何建立精确、快速、高效的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首要任务和

收稿日期:2013-06-07

基金项目:新型优质蛋白饲料原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11BAD26

B01-3)

1987年出生,作者简介:付亭亭,女,硕士研究生.1977年出生,通讯作者:綦文涛,男,博士,副研究员.

热点。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分为热敏性和热不敏性两

[4]

大类。热敏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以及大豆凝集素等

[5]

。这些抗营养因子

或者在加工过程中将其除已经证明可以通过加热,去,而不影响豆粕的使用价值。热不敏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抗原蛋白、植酸以及水苏糖等低聚糖类。这些抗营养因子很难将其除去,因而成为了评价豆粕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

[6]

本文综述国内外大豆中热不敏性抗营养因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低抗营养因子豆粕加工方法的建立和评价提供指导。

1大豆低聚糖的检测

大豆中可溶性糖类主要由蔗糖、棉籽糖以及水

苏糖组成,这3种糖类分别占大豆干基含量的5%、1%和4%[7]。其中,水苏糖和棉籽糖属半乳糖苷类非还原性功能低聚糖,与营养性糖类相比,水苏糖和棉籽糖虽然不能为机体提供营养,但其对肠道益生

质量安全

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有特异性的增殖作用。然而,水苏糖和棉籽糖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它们是一种α-半乳糖苷类低聚糖,人和动物体内缺乏α-半乳糖苷酶,不能将其水解而消化利用,因此提供能量较低

[9]

[8]

粮油食品科技第22卷2014年第1期

得水苏糖在2.504~12.5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

[15]

好,相关系数为0.9998。因此得出HPLC-ELSD适合于大豆低聚糖的检测。ELSD的缺点是不能检测挥发性物质,而且它所使用的流动相都是挥发性溶剂,对于以非挥发性缓冲盐为流动相的物

[16]

质不能进行检测。1.2

酶解法

酶解法是先采用α-半乳糖苷酶和转化酶将大

葡萄糖和果糖,然后使用豆中棉籽糖分解为半乳糖、

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试剂检测葡萄糖含量,间接检测出样品中低聚糖含量。由于水苏糖和棉籽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水

苏糖和棉籽糖的难消化性而导致了单胃动物,尤其

[10]

是幼龄动物的胃肠胀气、腹痛、腹泻等现象。因此,如何在对这些低聚糖类含量和种类精确检测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其含量成为豆粕产品加工的重要内容。目前大豆低聚糖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1.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众多检测水苏糖和棉籽糖方法中比较准确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既可以用于定量又可以用于定性检测,同时具有高效、快速、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低聚糖时,根据其所使用的检测器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示差折光检测器(RID),另一种是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

RID检测原理是基于溶质随流动相洗出的溶液与流动相折射率差异,其差值大小反映流动相中溶质浓度。朱建华等人采用RID,以1.0mL/min的68%乙腈为流动相,柱温30℃,氨基色谱柱进行分离,实验得到水苏糖和棉籽糖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75g/L和0~1.0g/L,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4.91×10-6g/L和5.76×10-6g/L[11]。王晓岩等人建立了用HPLC同时测定大豆中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的方法。采用RID,以1.0mL/min的60%乙腈为流动相,检测温度为35℃,用氨基色谱柱进行分离,得

-7

出水苏糖的最低检测限为0.6×10g,棉籽糖为0.7×10-7g,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6RSD(n和0.9994,平均回收率为94.7%和95.6%,

=10)分别为2.01%和0.8%。从而得出该方法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用于大豆中低聚糖含量的快速检测

[12]

糖的分解产物相同,因此,这种方法不适合样品中水

苏糖和棉籽糖单独检测。同时样品中存在的游离蔗糖和葡萄糖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尽管这种方法有局限性,但由于其方便快捷而一直被广泛使用。1.3薄层色谱法(TLC)

薄层色谱法是以薄层吸附剂为固定相,溶剂为流动相的一种分离技术。廖春龙等人运用薄层层析技术分离单糖与低聚糖,展开剂为乙腈∶冰乙酸∶水=6∶3∶2,显色剂为苯胺-二苯胺-磷酸,点样5μL,层析显色后,苯酚-硫酸法比色测定。结果显示薄层层析可将棉籽糖和水苏糖分开,线性范围为20~80mg/mL(R2=0.9932),加精密度为1.56%,样回收率为98.14%,相对误差为3.22%,故可用于

[17]

大豆低聚糖的检测。与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相比,薄层层析法所需样品量大,误差大,不适合准确定量分析,但其具有快速、简单、低成本等优点,也不失为单糖、低聚糖的一种半定量检测方法。1.4

气相色谱法(GC)

气相色谱检测具有高效、快速、高灵敏度以及样品用量小的优点。因为气相色谱用惰性气体做流动相,被分析样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蒸汽压,一般对样品

。RID是一种通用的检测器,对所有物质均

有响应,灵敏度低于一般紫外检测器,折射率对温度

和流速很敏感,检测器需要恒温,因此不适合于梯度洗脱

[13]

的要求是在190~500℃范围内有0.2~10mmHg蒸

汽压。薛连海以二甲基亚砜和环己烷为溶剂,衍生化-萃取法处理低聚糖样品,克服了吡啶为溶剂方法的缺点。测得棉籽糖和水苏糖的回收率为98.5%

[18]

。和98.2%,相对偏差为2.9%和3.9%

但是由于糖类的挥发性差,检测之前需要预先将其制备成易挥发且对热稳定的衍生物。气相色谱进样口的高温会将糖类的衍生物部分分解,进样口

ELSD检测的是不挥发的溶质颗粒,它的响应

值与被测物质的质量成正比,因而其相应值与被测物质的官能团和光学性质无关,通用性更为广泛

[14]

。ELSD不仅能够弥补紫外检测器不能检测无

紫外吸收或只有紫外末端吸收物质的缺陷,而且与RID相比,灵敏度高,不受温度等实验条件的影响,可用于梯度洗脱等优点。宋娟娜使用HPLC-ELSD检测酸羊奶中的水苏糖发现,在漂移管温度为85℃,氮气压力为35Psi,以甲醇为流动相的条件下测

的残留物甚至会把衍生物催化。因此使用受到了局

限。除了这些局限以外,气相检测的流动相也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以往的气相色谱法是以吡啶为溶剂的衍生化方法,吡啶毒性较大,对检测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利,吡啶极性较大会使溶剂峰拖尾造成定量不准确,而且要求在无水条件下操作,样品在吡啶中难溶解使操作繁琐。

粮油食品科技第22卷2014年第1期

质量安全

也有人使用双吡啶巯基乙酸与样品反应,在519nm下测定吸光度,计算植酸的含量。禇西宁等人在1997年已经证实了该方法植酸钠含量在600μg以

[25]

内呈线性关系。2.2

沉淀法

沉淀法是用稀强酸溶液浸泡样品,使其中的植酸复合盐溶解,过滤后收集滤液,在弱酸条件下与铁离子形成植酸盐沉淀,过滤,滤液经过阳离子交换、

1.5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

(HPAEC-PAD)

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法是检测蔗糖、水苏糖和棉籽糖含量较为灵敏的一种方法。糖类带有阴离子要使用强碱性的流动相,检测时用金电极作为150mmolNaOH工作电极。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柱,为流动相,采用等梯度洗脱。所有的三糖在保留时间为16min。这种方法不仅有很高的选择性,而且

[19]

比示差折光检测器的灵敏度高。

很难直接检测。由于大豆低聚糖缺少发色团,电化学检测虽然有很高的灵敏性,但是需要具有腐

蚀性的流动相,同时电极的使用与维护需要相当的小心。气相色谱的设备较贵,使用局限性大,不适合用于大豆低聚糖的日常检测。薄层层析技术虽然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但不适合于定量检测。总之,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法被认为是灵敏度和溶解性最好的检测方法。日常检测大豆低聚糖大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如果只检测豆粕中总棉籽糖含量,则往往采用试剂盒方法,既快捷又简便。

脱色、浓缩,测定其含量。该方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检测成本低,缺点是对IP6及其部分脱磷酸类似物鉴别的特异性差。Sandberg等人研究发现IP3-IP6都可与铁形成不溶物,其中IP3和IP4微溶,而

IP4和不完全沉淀,使得沉淀法测定过程中,将IP3、

[26]

IP5的量也计入IP6中,使结果偏高。此外,该方法的灵敏度较低,不适合检测低浓度的IP6。

2.3

酶解法

酶解法的原理是将植酸酶解后的产物与钼酸盐形成磷钼黄,然后再通过比色的方法来确定其含量。

2植酸的检测

植酸(PhyticAcid)是肌醇(Inositol)六磷酸盐

(Inositolhexaphosphate)即肌醇六磷酸酯(IP6),在植物种粒中作为磷的储存形态。大豆中植酸含量为1.0~2.3%,阻碍当它存在于单胃畜禽的饲料中时,了动物对蛋白质、钙、磷、锌、锰、脂肪以及碳水化合

[20]

物的利用与吸收。并且,植酸对热处理(蒸煮)、挤压加工较为稳定,被认为是大豆中抗营养因子之一。鉴于植酸的抗营养特性和对加工处理的稳定性,就使得对豆粕饲料中植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从1912年Anderson确定了植酸

[21]

到1914年Henhuer和Stadler首次的分子结构,

伴随着科学的进步建立铁沉淀法测定植酸含量,

对植酸的检测又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方法。与发展,

2.1比色法

比色法又分为分步显色法和脱色法

[23]

[22]

卢敏等人通过酶法处理降低糙米中植酸的含量,实

pH6,验发现,植酸酶在50℃,底物浓度为1.7

mmol/L,水分活度小于0.8时,有机磷含量的变化

[27]

率达到60%以上。由于植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的空间结构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所处环境碱性过高时,其活性中心容易受到破环,因此需要使用

[28]

浓盐酸或冰醋酸控制pH值,来保持酶的活性。2.4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

然后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HCl提取植酸,

用反向C18色谱柱进行分离,以醋酸钠或磷酸二氢钾为流动相,使IP6从多种醇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

[29]

定量。通常在进行HPLC检测之前,要用阴离子

交换树脂进行纯化,这样就体现出了该方法的优点,能有效的浓缩肌醇磷酸酯,除去了无机磷及大部分的杂质。同时也需要将提取液和洗脱液中的HCl除去,否则会影响反向C18色谱柱的稳定性。陈家华使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对食品中的植酸进行检测,发现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8,平均回收

[30]

率为96.8%,表明了该方法适合于植酸的测定。日常生产实践中往往不采用这种方法,虽然其准确度较高,但是这种方法对仪器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前处理较为复杂。2.5

毛细管电泳法

在采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植酸检测时,通常是用毛细管等速电泳法与传导性或间接UV吸光方法

[31]

。分步

显色法是让植酸与过量的铁离子发生沉淀,根据参

加沉淀反应的铁的量来对植酸进行定量。脱色法是先让一定量的铁与磺基水杨酸反应显色,然后利用植酸铁的稳定性大于磺基水杨酸铁这一特性,使磺基水杨酸铁分解络合,转化为稳定的植酸铁沉淀,上清液颜色由深变浅,褪色程度与植酸含量成正比。武雪芬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分步显色法分析一个样品需要的时间一般为30min,而脱色分析样品的时间为10min,且比色法使用的仪器简单常见,分析结果同HPLC相比基本一致,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

[24]

速检测。除了常用的三价铁与植酸生成沉淀外,

相结合。利用毛细管内不同离子的运动性不同,

运动性相同的离子聚集成离散化的条带而达到分离

[32]

离子成分的目的。Blatny等人运用毛细管等速电泳法与传导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植酸水解产物与时

质量安全

间关系进行实验,发现采用两种缓冲体系时,该方法

[33]

能快速简便的测定IP-IP6及正磷酸盐含量。2.6

离子色谱法

离子色谱法利用了电性相反的颗粒相互吸引的原理对物质进行分离。这是测定植酸最有潜力的方法。离子色谱检测植酸时,使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柱配合梯度洗脱,可以将植酸与其他肌醇磷酸酯及其异构物分开。这种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离子。通常与酶解法复合使用,可分离水解产物中的IP-IP6,并能灵敏区分其异构体。2.7火焰原子吸收法

原子吸收法是基于气态和基态原子核外层电子对共振发射线的吸收进行元素定量的分析方法。吕杰等人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法间接检测食物中植酸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0μg/mL,相

15种样品的回收率为96.1%~对偏差为1.1%,

106.1%,该法与消化法的测定结果比较差异不显著

[34]

粮油食品科技第22卷2014年第1期

络合试剂。植酸没有很强的发色基团,因此,不适合

于紫外检测。沉淀法选择性较差并且费时费力。反向色谱法的灵敏度不高,而离子色谱的样品处理太过于复杂。如果其他肌醇不存在,或者存在的浓度很小,或者是与植酸的存在无关,则优先选择离子色谱与酶处理复合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纯化,酶解速度快,对磷酸盐检测的选择性好。由于比色法对设备要求不高,且操作简单,尽管其前期处理复杂,仍然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检测方法。

3抗原蛋白检测

。原子吸收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精确度高

且应用范围广。但由于其对光源的要求使得这种方

法不适用于多元素混合物的定性分析,对于高熔点,形成氧化物、复合物或碳化物后难以原子化元素的分析灵敏度低。2.8

近红外反射光谱法

近红外反射光谱法是基于样品在近红外区不同波长入射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光密度值与其中的植

[35]

酸磷含量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样品测定前只需要简单的粉碎即可,避免了繁杂的样品处理过程,适合于成批的植酸检测。1990年Parrish等

人率先使用近红外反射法测定棉籽中的植酸,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不需要化学试剂,不损坏样品,因此适合快速检测。

尽管上述检测方法准确度较高,分析灵敏,但都需要样品的制备和提纯,而这些样品的预处理步骤繁多,耗时费力,因而不适合大量样品的植酸测定。快速检测的方法应运而生。早在1976年就有研究证明了大豆和总磷呈高度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

[36]

。吕耀昌通过实验证明了大豆到0.985(N=15)

中植酸的含量随着酸溶性磷或总磷的增加而增加,

它们之间呈高度的线性相关,通过线性方程,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的对比来体现植酸与酸溶性磷的线性优

[37]

于植酸和总磷。这种方法在求出相关方程后就省去了植能很简单的算出植酸的含量,准确度较好,

酸纯化步骤,方便省时,但不适合含微量植酸样品的测定。植酸是一种非常强的金属离子螯合剂,因此,在样品的准备阶段需要特别注意,样品要保存在没有金属的容器中以防止样品的损失,样品制备时需要很长的提取时间,分离时需要使用酸性溶液和解

豆粕是饲料行业最重要的蛋白原料之一,但其

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限制豆粕使用效果。大豆球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其抗营养性主要有:由于部分抗原蛋白质作为完整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被直接吸收,降低了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增加内源蛋白质的分泌,导致粪氮的增加;幼龄动物出现过敏反应,导致腹泻。因此,抗原蛋白的检测一直以来是大豆及豆粕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到目前为止,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LISA是经典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其中双层夹心ELISA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cELISA)是食品和动物营养研究中用于抗原定量检测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P34

[38]

等主要抗原蛋白的检测。Pedersen等人研究证明夹心ELISA检测灵敏度高于cELISA,比较适合用

cELISA更适合于检测加工于天然大豆蛋白的检测,

[39]

后的大豆制品。王涛使用竞争ELISA法对大豆皮中具有免疫活性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豆皮中具有免疫活性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含量分别为25.3mg/g和41.4mg/g,说明大豆皮中含有相当高

[40]

水平的抗营养因子。葛向阳等人用等电点沉淀和亲和层析等方法纯化的大豆球蛋白和大豆伴球蛋

将其白分别作为抗原免疫大白兔获得相应的抗体,

分别作为间接抑制酶联免疫法检测大豆球蛋白和大豆伴球蛋白含量。该方法获得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

[41]

数为0.9923。李吕木等采用等电点沉淀与凝胶层析纯化大豆11S球蛋白作为抗原,并免疫动物获得抗血清,然后提取抗大豆球蛋白抗体与过氧化物酶连接作为酶标抗体,用作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大豆及豆粕中的大豆11S球蛋白的含量。这一方法优越性在于该法检测快速、准确且灵敏度极[42]

影响因素较多,固相高。ELISA操作步骤复杂,

载体的包被很难达到各个体之间的一致,抗体制备复杂,因此实验周期较长。3.2免疫印记法

免疫印记法是一种借助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的

粮油食品科技第22卷2014年第1期

质量安全

液相色谱对复杂物质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独特的选择性和灵敏性结合在一起,能够达到较好的分离定量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抗原蛋白的化学结构复杂多变,使得其检测方法较为繁杂。目前对抗原蛋白检测的方法多采用免疫检测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抗原蛋白进行定量定性检测,且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因此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行业中。ELISA法快速灵敏,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检测方法。但其抗体制备耗时复杂也限制了该技术的使用。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试剂盒将被广泛使用。试剂盒的出现解决了抗体制备的问题,使检测工作方便快捷。免疫印迹法具有分析容量大、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是检测蛋白质特性、表达与分布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第一步是SDS-PAGE,制胶较为复杂,且显色液DAB具有致癌性,因此也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虽然能对大豆抗原蛋白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检测,但由于其设备的投入较大而未被广泛使用。总之,目前使用最多的检测大豆中抗原蛋白的方法是ELISA试剂盒和HPLC方法。

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凝胶电泳和固相免疫测定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生化技术,具有SDS-PAGE的高分辨力和固相免疫测定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适合于抗原的定性和半定量检测。Song等采用饲喂豆粕的猪血清作为抗体,进行Westernblotting检测,能够识别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中的α、α’和β亚基,大豆球蛋白的碱性亚基,但是与P34和大豆球蛋白酸性亚基免疫反应

[43]

活性较低。Christensen等使用小鼠的免疫血清为抗体,通过免疫印迹从大豆蛋白中检测到了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并且大豆球蛋白的酸性多肽链免疫活性要强于其碱性多肽链的致敏[44]

性。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技术的缺点是一次只能检测到一种蛋白质,样品收集量大,处理复杂,且

[45]

消耗相对较多的抗体溶液。3.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法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

能对大豆及其制品中的抗原蛋白进行准电镜分析,

确定性和定量分析。Refstie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电镜分析观察到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的鲑鱼肠内病理变化程度低于饲喂添加大豆或豆粕的鲑

鱼,表明发酵处理能有效的降低豆粕中的致敏蛋白

[46]

4结语

。但是这种方法的分析时间长,并且设备投入

较大。

3.4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PCR技术广泛应用于大豆、花生等食品中微量抗原成分的检测。Peders-en等利用实时PCR成功从8种大豆制品中检测出大豆抗原蛋白,检出率100%,检出限10mg/kg(DNA水平),很好证明了该项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39]

性。虽然这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准确辨别蛋白质中的抗原成分。但影响其结果的因素较多。例如任何影响DNA含量、质量和提取量的因素均会影响该技术的使用,同时特异性核酸的检出并不能直接反应出食品中含有免疫活性的抗原蛋白的情况。3.5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Castro-Rubio等人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检

与大豆相比,加工后的豆粕其营养成分和抗营养成分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豆粕的组成成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准确检测这些抗营养成分的变化,对于评价豆粕产品的功效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确定最佳豆粕加工工艺的重要基础。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讲,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全面检测豆粕抗营养因子的方法。因此,如何选择和建立每种抗营养因子的快速、高效、低成本检测技术,以便有效监控豆粕加工制品的质量仍是豆粕加工和应用领域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

[1]方华,纪春源.高赖氨酸发酵豆粕发酵条件的优化[J].粮食与

2008,(11):31-32.饲料工业,

[2]姚琨,李兆勇.发酵豆粕生产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

2011,12:1-7.添加剂,

[3]林文辉,虞宗敢.发酵豆粕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关

J].渔业现代化,2010,37(3):51-54.系[

2002,[4]尤新.我国低聚糖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

23(4):37-41.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质,[5]郑年新.地黄寡糖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2000,20(6):12-14.

[6]吕峰,徐玉霞,等.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及其抗营养因子的郑裴,

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0):63-64.研究[

[7]Yazdi-SamadiB,RinneRW,SeifRD,etal.Componentsofde-velopingsoybeanseeds:oil,protein,sugars,starch,organicacids,

测以大豆和小麦为原料制作的面包中的蛋白含量基

[47]

础上。Mujoo等人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对不同品种大豆蛋白11S和7S蛋白组分的含量进行了测

11S组分定,结果显示7S组分含量21.8%~35.1%,

[48]

。随后,Castro-Rubio和含量为64.9%~77.8%

Marina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大豆、绿豆、红豆和黑豆中蛋白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大豆

[49]

蛋白中有异于其他豆类的抗原蛋白。该方法将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精品九年级语文俄罗斯诗两首、诗两首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
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资料第一份
管理学原理题库(闭卷)
机械制图习题集答案67073
人教版物理九年《弹力弹簧测力计》课件
《体育与安康》课程标准培训教材教材教法部分提纲[优质文档]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
回首1993年电脑美术在中国的印迹
闽南理工学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试卷C出卷
[工学]第1章 Mastercam基础知识
大学课件:空气呼吸器检验台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
电大工商管理本科小企业管理的历年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讲座
九年级政治爱心永不变
闽南理工学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B卷答案
大学课件:第12章 齿轮传动公差
【精品】函数逼近与曲线拟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节大气层》课件 浙教版
[大学课件]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图片第一章
模具习题.txt
【精品】网络游戏对高中生的影响结题报告(精品资料,免费分享!!)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龙宇中学高考语文备考课件《给阅卷老师一个加分的理由》
完美世界鲁晓寅:第九艺术中的美术与音乐
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大全
2010华东师范大学插班生数学模拟题
初中耐力跑教学案例设计
各类公共场所消防设计施工与验收:汽车库消防安全技术
上课酶两个课时
基本能力中的通用技术

网友关注视频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