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小学教育> 小学作文>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上传者:边超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一、历史故事导入

1、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则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3、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鹬,看这个字的偏旁,是鸟字旁,我们就知道它是一种鸟,而且是一种水鸟,它的外形最大的特点是嘴巴长,以小鱼、小虫、贝类为食。

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软软的蚌肉。

二、初读课文

1、鹬蚌相争,当你第一次读课题,心里有什么想知道的吗?(为什么争?怎么争?结果如何?) 小结:原因 经过 结果

2、敢想敢问是个好现象,如果大家能通过自己的读、想,去解决这些问题,那就说明你们的语文水平大大提高了。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原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经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结果。读时注意老师的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好自然段序号

3、指答 指读

(出示词语:用尽力气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

1、读准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细细品读课文才是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读,鹬蚌相争 ,为何而争?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一自

然段,看看能不能找两个字来概括一下它们争论的原因?

2、生读,你找到两个关键的字来概括它们争论的原因了吗?(板书:啄 夹)

3、鹬啄蚌,蚌夹鹬,他俩完成这两个动作的速度快吗?从哪些词看出来的?(猛地、急忙、牢牢)你能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4、指名读,评价

5、鹬的嘴被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甩、敲、晃)总之,鹬用尽——力气,可还是——拔不出嘴来。

6、于是,在鹬和蚌之间,展开了一场较为激烈的争斗,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描写了鹬蚌相争的经过。请同学们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先在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鹬蚌不同的语气来。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听清楚了吗?

7、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威胁 得意)

(一)威胁:使对方感到害怕而退让。找个近义词“恐吓”

鹬如何威胁蚌?你能把鹬威胁蚌的样子读出来吗?指名读,恶狠狠一点,齐读。用劲力气,还是拔不出来,而且以死相威胁。在朗读中指导,读出鹬当时的样子。

(二)听了鹬的话,我都有些害怕,你们呢?河蚌听了鹬的话后,怕了吗?谁来读一下? 这个“弱”是生字,师范写,书空,像两片羽毛弯弯绕绕地耷拉下来,弱是指弱小,多么的软弱无力呀!示弱:表现出很弱小、很软弱。不示弱:不表现的弱小、软弱无能。“毫不示弱”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先解释一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成了整个词语意思,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2)当时的蚌毫不示弱,它是怎么想的——

(3)毫不示弱,又得意洋洋的语气怎么读出来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8、出示对比段落,刚才,鹬确实够狠的,现在,读了蚌的话以后,你认为蚌怎样呢?鹬和蚌一个不让,一个不放,我们男女生来个现场模拟,看谁能读出他们互不相让的语气,行吗?分角色读,鹬威胁,蚌毫不示弱,他们说的话有没有相同点?(都有今天,明天,死在这河滩上,他们相斗的时间长)指导朗读两遍。

分角色读,评读,师旁白

8、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已经走进了鹬和蚌的心里,了解了他们内心的想法,真不错!看来你们已经会读书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读好他们的话。

出示两段话。小组比赛读,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

9、就这样,鹬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板书:互不相让)

10、大家来设想一下,鹬和蚌谁也不让谁,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鹬会饿死,蚌会渴死,互不相让的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

11、课文中,鹬蚌相争的结果怎样呢?谁来读最后一自然段呢?

12、鹬蚌相争,结果是——指答(板书:渔翁得利)

13、看,此时鱼夫喜笑颜开,他好象在说些什么?(生答)

14、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鱼夫心中的窃喜来

四、明道理

1、喜笑颜开、眉飞色舞的鱼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的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蚌又会说些什么呢?

2、寓言学完了,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同学又明白了什么呢?

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是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呢?

4、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河南省名校课堂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课(2020年2月10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