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文学>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

上传者:李德湘
|
上传时间:2015-05-07
|
次下载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理清思路。

3、学习分析和论说文学作品,尝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说。

4、学习本单元文章的语言,学习借鉴文章的写法。

单元教学重点:

1、筛选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揣摩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读懂文章。

课时安排:3课时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要点:

1、筛选信息,准确理解咬文嚼字、字的联想意义、套板反应等重要概念的含义。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所举实例和观点之间的关系,理清层次。

3、学习咬文嚼字的方法,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过程:

一、筛选整合信息,理解重要概念:

1、标题“咬文嚼字”有哪些含义?在本文中,这个成语应该怎样理解?(用文中原话回答)

咬文嚼字的字典义:

①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②形容卖弄才学。

③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文中含义: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什么叫字的直指意义、字的联想意义?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回答。

字的直指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的,易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3、什么叫套板反应?(用文中原话回答)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二、筛选整合信息,理清层次关系: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在阐释咬文嚼字时运用的材料。

①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郭沫若改台词: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③《水浒传》里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杨雄醉骂潘巧云“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④《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⑥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⑦“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⑧《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⑨“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阅读文章1-5段,筛选整合出相关信息:

⑴“这”和“是”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

- 1 -

①你是:单纯叙述。你这:坚决判断

②你这:感情强烈,极端憎恶。

③你是:假定语气,讽刺意味。

⑵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自认为改得简洁,作者的评价是什么?

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种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地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⑶推敲的故事历来被传为佳话,朱光潜先生怎样认识?

推:鲁莽,孤僧步月归寺,自掩自推,寂静无声,冷寂的场合。

敲:拘礼,僧人月夜访友,有人应门,剥啄有声,热闹的场合。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3、作者借用以上材料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和课文要论述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关系?是否累赘啰嗦?请简要说明。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这是在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不啰嗦。三组事例,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一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二说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三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情感不同。

4、文章的第六段列举了大量与“烟”相关的诗句,并对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两句进行了剖析,想说明什么?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糊而意蕴丰富。

5、文章第七段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6、以上两段中的例子和课文要论述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关系?

表面上是在讲“字的联想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实际上是在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7、理顺文章结构:

⑴什么是“咬文嚼字”?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⑵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①文字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②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⑶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①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②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

三、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哪些启发?

①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②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③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④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⑤轻易滑入“套板反应”,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⑥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写法上:

①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②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 2 -

③议论文中心论点可以出现在开头、结尾,也可以出现在中间,由事例引出。 四、拓展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词语。

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以9秒58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百米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巨星。 (眩晕)

2、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⑴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⑵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参考答案:

⑴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鸟儿清脆的鸣叫着,树下的清澈的泉水欢快的流向远方。

⑴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柳树叮叮咚咚奏着曲子流向远方。 ⑴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⑵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的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的流向远方。

⑵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令人烦躁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⑵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的鸣叫着,树下寂寞的流水懒洋洋的流向远方。

五、作业:

1、读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对比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完成课后练习二。

2、朱光潜先生写一篇文艺评论,将“咬文嚼字”变成了褒义词,那么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咬文嚼字”呢?将自己的见解写成200以上的短文。

说“木叶”

林庚

教学要点: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1、什么是关键词句?

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 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句和关键词均可视为理清思路的关键词句。

概括文意要舍否定取肯定

2、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 - 3 -

对象)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结尾句)

第五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 具有落叶的特征。(过渡句)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上段尾句——过渡句)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独立成段 的句子)

3、梳理文章脉络:

(1-3),列举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4-6),说明“木”的两个基本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7),总结全文,“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

二、研读4-6段,筛选整合信息,深入理解内容:

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方法提示:浏览第四段,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高木:落木千山的空阔

高树:枝叶繁茂的饱满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2、“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品读第5段,筛选整合信息)

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

3、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色上的暗示性。(方法提示:朗读第六段后面内容,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木叶:飘零透些微黄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

5、“木叶”与“落木”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落木”比“木叶”还要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意,更显得空阔,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

木:叶落,树干,微黄,干燥→疏朗、秋风、晴空的清秋气息。

树:叶茂,枝叶,碧绿,湿润→饱满、繁茂、浓阴的春夏气息。

- 4 -

7、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8、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筛选文中原句回答)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三、问题探究:

1、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2、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⑴作为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⑵作为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⑶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五、作业:

1、选择一个意象,寻找和这个意象有关的诗歌,谈谈此意象的暗示性,400字左右。

2、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诗句提升自己文章的文采,写一段400字左右的短文,主题不限。

(二选一完成)

谈中国诗

钱钟书

教学要点:

1、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揣摩文章语言,深味其中的睿智与深刻。

3、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己鉴赏比较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 5 -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小学英语单词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