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哲学> 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力

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力

上传者:宫宝丽
|
上传时间:2015-05-08
|
次下载

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力

描述:

摘要:探讨了民族精神的概念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考察了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不足的现状,讨论了民族精神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不强的影响,进而提出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高校科技创新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灵魂,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不衰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同样,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由于高校在国家科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探讨中华民族精神对高校科技创新力的影响及对策。

一、民族精神

(一)什么是民族精神

一般认为,民族精神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的,由民族千百年来的物质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等客观条件决定的,为本民族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民族精神融入了本民族的思想感情,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当民族遭遇重大的国内、国外变故的时候,民族精神还会产生较大的变化。

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深厚土壤和现实基础,民族精神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民族文化有指导与制约作用。民族精神是不是民族文化核心的全部?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民族精神只涵盖民族文化核心中积极的、优秀的、精华的部分。如张岱年认为,构成民族精神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核心的全部。如李宗桂认为,把民族精神认定为优秀文化传统的观点,存在着缺陷,导致否定文化传统中消极以至阴暗的一面。

习惯上,人们在讨论民族精神的时候,多数都是建立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即指民族文化中积极的精华的部分。比如经常提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简朴、爱国的民族;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等都是建立在这个指导思想上的。

因此,把民族精神限定为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观点更切合实际。即民族精神指由民族的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等客观条件决定的,体现本民族共同的、优秀的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二)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是华夏儿女干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适应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赋予了时代特点。

结合当前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崇尚道德的精神、注重和谐的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体是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 B 12SH 016)。永不停息地运动的,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精神追求。古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百折不挠的精神,当代有改革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历史上,屈原“捐躯殉国”,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天下共知,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激励了不知多少志士仁人。即使在今天,爱国主义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

崇尚道德的精神。《周易·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崇尚道德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文化积淀。儒家倡导的“舍生取义”更是把道德放到了比生命更高的位置。注重和谐发展精神。民间所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中国人历来重视与周围国家与民族和睦相处,重视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通过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包括人才、机构、设备、经费等),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形成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包括论文、著作、专利、奖励等),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一)高校科技创新意义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我国科技创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5年新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55%来自高校;“十五”期间,我国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达572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7.6%。据来自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数据,2012年,我国国家级基金资助产生的国际论文13.47万篇,约占本年度我国国际论文总数的81.8%,其中83.3%来自高校;在2012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中,81.8%来自高校。

(二)我国高校的科技创薪能力不足

我国高校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不少科技创新成果,但与西方国家高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拿诺贝尔奖获奖数来说,我国无论人口数量还是科技人员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至今

仅有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瑞士一个800多万人口的小国,领土面积仅相当于我国地级市大小的国家竞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仅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校152年来,先后有爱因斯坦等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上过学或工作过。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介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靠进口,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特别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技术依靠进口;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一200%。

这些说明,我国科研包括高校科技创新与世界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高校迫切需要提高科技创新力。

三、中华民族精神局限性对高校创新力的影响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优秀的价值观与思维、行为方式,对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均会产生影响作用。但是,受民主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制约,以及民族精神发展演进过程中的缺陷,中华民族精神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力正面影响有限,消极影响却不容忽视。

(一)传统民族精神对高校科技创新正面影响有限

上述提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国精神、崇尚道德精神与注重和谐精神四个方面的民族精神。四个民族精神中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直接相关的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精神与爱国精神两条。

自强不息精神对高校科技创新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但是,受到现有不合理的科研体制、机制的影响,自强不息精神对高校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精神对人的影响主要在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科研体制、机制的影响是现实的、直接涉及个人利益。受当前不合理的科技评价体制的影响,自强不息精神对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爱国主义精神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同样是价值观和信念方面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所起作用同样不明显,只有在国家、民族遭遇重大变故或面临危机时刻才充分显现出来。如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华民族遭遇列强的欺辱,国民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不少国民投入到发奋图强的爱国主义行动中,包括科技创新活动。

与积极因素相比,民族文化中不属于民族精神的一些消极因素对高校的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如中国人奉行功利主义,过于关注现实得失,过分关注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研究与深入的探索;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人注重和谐,处事圆滑,不愿为坚持真理,破坏人际关系;儒家的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使得科技创新中缺乏冒险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曾经痛切地说,中国的儒学,造成了多少知识分子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而,却能假借大义,窃取美名。中国文化中这种优越感、功利主义、中庸之道的民族个性,是导致

民族创新意识淡漠,科技及文化长期落后的主观原因。马克思曾说,中国是一个被小心放在棺材里的木乃伊,文化中少有创新之处。

(二)近代适合科技发展的民族精神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崇尚道德精神与注重和谐发展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虽然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显然已经不够。后工业化社会,尤其是注重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当代文明标志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与法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精神在我们这个民族还远没有充分的建立起来。

受益于历史传统,欧洲在工业革命前夕的文艺复兴时代,民主与科学的种子就开始生长,到工业革命时期,这种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为欧洲近代科技与经济的复兴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由于受内忧外患的影响,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刚发芽,没有在国民思想意识中成长便夭折了。即使今日,我们民族民主、科学、法治的精神仍然没有建立起来。缺乏民主精神,高校的科技创新就没有良好的氛围;没有科学精神,知识分子就没有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动机和动力,没有法治精神,科技创新缺乏法律保障。

四、 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高校创新力

在人群中总有天才,中国至今尚未出现世界级的创新人才,是因为我们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一个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适合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从民族精神的角度上,要提高高校的创新力,必须培育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民族精神。

(一)培养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重情轻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轻视科学和理性。要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不断培育国民重视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精神。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国家的体制、机制也要促进与激励人们在科技上的热情。

(二)培养民主精神

民主与科学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为知识分子创建良好的民主氛围,政治与学术上的专制与独裁不利于科技创新。我们如果能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活跃的民主氛围,科技创新才有希望。

(三)培养法治精神

法治对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具有保障作用。完善的法制环境可以有效地保障创新者的知识产权,维持科技创新持续的动力。在国家的建设和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人们的法治意识,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为高校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课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