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文学研究>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上传者:李诚涺
|
上传时间:2015-12-01
|
次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关于三皇五帝  

 “皇帝”这两个字,从字义上讲,“皇”字原意是“大”和“美”,有居中心统万物,神圣之意。“帝”字原指天帝,是权力的象征,是符合天意而居人之上者的称号。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说法不一。三皇通常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其实,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的只是象征性的人物(如三皇),有的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如五帝)。他们的陵墓属于纪念性陵墓。纪念性陵墓是因为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人们做出的贡献,后人对他们的景仰和怀念所建造的陵墓。这些陵墓,除个别陵墓外,一般规模不大,殉葬品极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由于各地的传说不同,同一个人的陵墓甚至有好几处,分布在好几个不同的省份。如黄帝陵不仅陕西有,河南、河北、甘肃、山东也有,而在陕西就有两处。这些陵墓虽然只是传说,但这些传说却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   

  

  三 皇  

  

  【燧人氏】相传,燧人氏是古代河南商丘一带百姓的首领,他看到人们茹毛饮血、生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疾病横行。便发明了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也称钻燧取火),以化解腥臊,使人们吃到了熟食,从而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传说有一天,一只大鸟飞来,将燧人氏带到太阳宫,太阳宫主热情的接待了他,并给了他一块宝石,说此石可以生火,燧人氏将宝石带回人间,可无论怎样也生不出火。一日,一只野兽向他袭来,燧人氏将宝石向野兽投去,兽忽然不见了。宝石碰到一块石头上,迸出火星,引燃了旁边的草和木头,从此,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其实,在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之前,人类就已经使用火了,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内,就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烧骨等痕迹。这说明,那时候猿人已知道用火,并可以采自然火(如雷击起火等)使用,并保存火种。当然,采自然火的机会不是常有的,而且火种一断更难再得。燧人氏发明的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改变了人类依赖自然火的局面,实现了由采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转变,使人类开始掌握了用火的主动权,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传说,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还制定了夫妇之道和四方之名,使人类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唐代《通典》说:“燧皇氏,始有夫妇之道”。《太一金镜式经》说:“昔燧人氏仰视斗极(北斗星)而定方名,东西南北也”。燧人氏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埋葬在其击石取火的地方。  

  

  【燧人氏陵】又称燧皇陵,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1.5公里的宋大庄商柘公路旁,。燧人氏陵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历代都有修茸,原有大殿、东西厢房、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来毁于战火。1992年,商丘市政府斥资3000万人民币再次重修、扩建燧人氏陵,现已形成一个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长达5000米的围墙和墙瓦,古色古香。高大的三楹牌楼上镌刻着“燧皇陵”三个大字,十分壮观。进入陵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庄严肃穆的石人、石马、玄鸟、神龙、麒麟、神龟等石像生。神道尽头,是高大的燧人氏塑像,塑像后面是我国著名史学界、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题写的“燧人氏陵”巨碑和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的石碑一通。碑后面就是高13.9米、周长80米、占地15亩、燧人氏的巨大墓冢。燧人氏陵园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扩建完成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燧人氏题词“花夏第一火种神”。19925月,国家旅游局举办的“黄河之旅首游式”曾在这里采集火种,被国家旅游局称为“中华第一火种”。同年9月,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在这里采集火种。20057月,被视为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次大演练、于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十次全国运动会也在这里采集火种。每年的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在这里举行的古朝物资交流大会,吸引着豫、鲁、苏、皖冀上百万人来燧人氏陵进香朝拜。  

 

  【伏羲氏】伏羲又称伏戏、伏牺、庖牺、庖羲、宓牺、牺皇等。因为他对人们的贡献象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所以,也叫太昊(昊:指天,形容天之广大)。相传,伏羲是黄河上游渭水流域今甘肃省天水市和秦安、静宁县一带风姓部落首领。公元前4419年正月十六日生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河县城南60公里的仇池山上(仇池山又叫仇夷山、仇维山、百顷山)。长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汉唐地理书钞》辑录《荣氏遁甲开山》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路史》说:“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皓,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立”。说明伏羲氏是继燧人氏之后的帝王。 

 

  伏羲氏60岁(公元前4359年)登上帝位,在位115年,于公元前4244719日仙逝,享年175岁。在此之前,他率领他的部族由西北高原顺黄河东下,最后建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在此之后,他模仿蜘蛛结网的道理,创造了网罟,教会了人们结网扑鱼;指导人们打猎并开始饲养牲畜;他制定了嫁娶之礼《通典》上说:“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伏羲发明了最早的乐器“琴瑟”,创造了乐曲《驾群》;他通过观察龟甲上的花纹,琢磨其中的奥秘,发明了占卜和象征各种自然现象的八种符号(即八卦图),教导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变化,避开自然界对人们的侵害。伏羲创造的八卦符号被后人认为是中华文字的起源。 

 

  伏羲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以龙为图腾标志的氏族部落(图腾:古代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和某一物(多为动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尊为该部落的保护者和标志)。相传,伏羲氏族部落在成纪活动的时候,就以蛇为图腾标志。1978年在陕西天水地区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距今78004800年蛇状图案彩陶和古代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画像,就是伏羲部落早期以蛇为图腾标志的反映。后来,在东迁的过程中,有许多其他氏族部落前来归顺依附,各种不同的图腾标志融合在一起,使伏羲部落的图腾标志起了变化。原来蛇的躯干添上了马的头,鹿的角,兽类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鼠的尾,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形象。这样,到了伏羲王朝时就以龙为王朝的标志,王朝的都城也就成称为“龙都”。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伏羲王朝共传16世,历1260年。《历代帝王年表》说:“太皓伏羲氏,生于成纪,都陈。在位115年崩,葬于陈。或曰传15世”。《帝王世纪》说:“庖牺氏后,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凡15世,皆袭庖牺氏之号也”。《中文大词典》说:“伏羲,三皇之一。……都陈,在位115年,传15世。凡1260年”。伏羲自公元前4419年出生至今已有6422年,伏羲氏自公元前4359年建立王朝至今已有6362年。伏羲氏王朝虽然只是传说,但因为他有准确的出生地,埋葬地,明确的生卒年代和在位年数可考,所以,在许多历史典籍中,一般都从伏羲写起。 

 

  【太昊陵】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滨。太昊陵占地875亩,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关于太昊陵,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就有伏羲墓。春秋末,孔子周游列国时,就曾到陈观瞻过伏羲墓。汉代在陵前建造了“伏羲祠”。宋代,太祖赵匡胤下诏,大兴土木,建筑陵庙。明代,太祖朱元璋曾亲临祭祠。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茸。但以后由于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太昊陵建筑被冲毁。到明朝英宗三年(1438),才在原址上重建陵园。现在太昊陵内的建筑大多为明代所建,与明皇宫相仿。历朝历代的帝王对伏羲都顶礼膜拜,崇敬有加。据记载:光是明清两代帝王就先后51次遣官来恭祭太昊陵。太昊陵分为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两侧有钟鼓楼。内外城中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陵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高20米,周长150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前有宽1米,高5米的宋代青石巨碑一通,上镌“太昊伏羲之墓”非常壮观。传说此碑上的文字是苏小妹用汗巾做笔写成。太昊陵后面是为纪念伏羲抓蓍草、占八卦而建的“蓍草园”。蓍草:又叫锯齿草、蛐蜓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菊科。它的茎有八个棱,象征八卦;叶有五出,象征五行。古人称蓍草为灵异之物,十分名贵。蓍草和龟甲是两种占卜用具。单用龟甲占卜称“卜”;单用蓍草占卜称“筮”,两者并用称“卜筮”。陵园里最高大的建筑统天殿内,供奉着5米高的伏羲塑像,他头生两角,身披树叶,腰裹树皮,手托八卦,显得十分形象、庄严和雄伟。在显仁殿台基东北角,有一个长圆形圆洞,俗称“子孙窑”,洞内有一个半米高的椭圆形青石,俗称“求子石”。它形状宛如女性生殖器,意寓伏羲是人类的祖先。据说,抚此青石,可早生贵子。河南商丘的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举行历时一个月的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群众云集于此,烧香拜祖,抚石求子,非常热闹。 

 

  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关伏羲路西端,传说是伏羲的出生地,这里建有伏羲庙,俗称“人祖庙”。相传,伏羲的出生很具传奇性。《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也称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已涸)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帝王世纪》说:“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春秋世谱》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综合起来就是说: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古称雷泽),有一雷神,长得龙身人头,鼓敞着肚子作雷鸣。华胥国(今陕西蓝田县)的姑娘到雷泽岸上游玩,踩着了雷神的脚印,感而有孕,生的男孩叫伏羲,生的女孩叫女娲“。古代伏羲、女娲人头龙身的画像,可能与雷神的传说有关。《春秋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说文解字》说:“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曰天子”。上古三皇五帝,以后的历朝帝王,都有感天而生之说,有父亲的也是这样,伏羲、女娲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史的传说》一文说:“任何民族开始的时候,全是渺茫的,多矛盾的,这是各民族历史共同的,无可奈何的事情”。  

 

  相传,古时天塌地陷,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他们结为夫妇,繁衍了人类,被后人尊为人祖。称伏羲氏为“人祖爷爷”,女娲为“人祖奶奶”。伏羲死后,群臣拥立女娲为主,号为娲皇,所已,才有女娲也为三皇之一的说法。伏羲庙坐北朝南,建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伏羲的生日和七月十九伏羲的忌日,都要举办大型的庙会进行祭祀活动。 

 

  【神农氏】神农氏又称炎帝、赤帝,号烈山氏、历山氏。他是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西北渭水支流,姜水一带(今陕西省歧山县西)姜姓部落的首领。以后,沿黄河东迁,建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伏羲旧都),晚期受到九黎部落的侵扰,传到第八代榆罔时迁都山东曲阜,最后在河北涿鹿同黄帝部落融合成一个部落联盟,成为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

  相传,在炎帝以前人们靠扑鱼、打猎、饲养牲畜、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到了炎帝时,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且经常受到疾病和毒伤之害。为了给人治病和寻找可以吃的食物,炎帝尝遍百草,终于辨别出各种植物的药物作用,发明了医药。同时,还在百草中找到了可以作粮食的黍(薯)、稷(积)、菽(薯)、麦、稻等五种谷物,并发明了挖土的工具耒(垒)和耜(肆),教导人们稼穑(播种和收获),从此,人类由“渔猎”转向农耕,所以,人们尊称炎帝为神农氏。炎帝还把黏土烧成陶器,装盛东西,更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他还教导人们纺麻织布,人们从此穿衣。在人们生活得到改善以后,炎帝又创办了“太阳市”(日出为市),教导人们每天中午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交换,过了中午就收场。炎帝开创了集市贸易的先河。炎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将中华原始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炎帝晚年的时候,到南方采百药,误尝断肠草而中毒死亡(断肠草:本名“钩吻”,生长于南方,有大毒)。人们将他安葬在南方的长沙郡茶陵县。史书记载:“炎帝崩,葬长沙茶陵”。(炎陵县原称酃县,因境内有炎帝陵于1994年改现名,酃县是南宋时由茶陵县分置出来的)。 

  【炎帝陵】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西南15公里的炎陵山下塘田乡炎陵村鹿原坡的米水河畔。炎帝陵始建于西汉,在唐代以前就有祭祀炎帝陵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于乾德五年(967)遍访天下古帝陵,遣使来到长沙国峤梁岭,在岭下约5公里的白鹿原(今鹿原坡)找到了炎帝陵,于是, 宋太祖下诏,在炎帝陵前建庙奉祀。宋代建造的炎帝陵庙,是仿照皇宫设计建造的,有午门、行礼亭、龙墀、前殿、后殿、左右朝房、碑亭、天使行台、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味草亭、飞香亭、胡真宫祠、奉圣寺等建筑,规模宏大。炎帝陵建庙后,宋、明、清又有多次修茸。清雍正十一年(1733)做过一次较大的重建。道光十七年(1837)又做了一次更大规模的重建。后来,炎帝陵遭到浩劫,1954年,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被焚;剩下的朝房、碑亭、午门及围墙,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866月到198810月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炎帝陵。重建的炎帝陵,占地面积3839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基本保持了清代古建筑的传统风格。炎帝陵第一进为午门,两边分左右戟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供香客、游人烧香祭拜。行礼亭两侧的碑房陈列着历代帝王、名人的祭文碑;第三进为主殿,檐眉上挂着“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的匾额,殿内中央供奉着炎帝金色塑像,两边对联书:“名岳宇宙,恩泽神州”。横额为:“齐天鼻祖”;第四进为碑亭,碑亭中央立一汉白玉石碑,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碑亭后面是炎帝陵墓,周围砌石保护,墓前立道光七年(1827)石碑一通,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陵园四周古木掩翳(益),茶陵江水环流,以后建造的神农阙、天使行台、鹿原亭、时祭公馆、咏丰亭、飞香亭、炎祠、崇圣坊等建筑镶嵌其中,更显得壮丽、庄严、肃穆。 

  在炎帝的出生地,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也有一座炎帝陵。相传,有熊氏国君(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市一带)少典带正妃有峤氏女登到华阳游玩,见到了神龙,《帝王世纪》说:“少典正妃女登,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生炎帝”。华山之阳即今陕西华山之南商县一带。常阳指今宝鸡市南35公里神农乡境内的常羊山。《炎黄二帝历史考略》说:“因炎帝相貌丑陋奇异(牛头人身),不为少典国君所喜,就将女登和炎帝留在姜水(今宝鸡市天台山下清姜河)之滨,自己同次妃附宝(黄帝之母)居于姬水(今陕西延安黄陵县沮水河)之滨。炎帝出生在宝鸡渭河的支流,姜水南岸神农乡峪家村的朦峪,在瓦峪长大(朦峪、瓦峪是姜水的两条支流)。炎帝出生后,其母女登曾抱他到九龙泉沐浴,现有“九龙泉”残碑。唐代以前,神农乡境内的天台山上就建有“神农庙”、“炎帝殿”和黄帝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城”遗址。相传,炎帝在天台山上尝百草,辩药性,误食了“火滥子”(俗称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人们将他安葬在莲花台,至今天台山上还有停放炎帝遗体的汉白玉“神农寝骨台”遗址。宝鸡市的炎帝陵原在距市区20多公里的天台山上,交通不便,原陵规模较小,遗址地点分散,且年久失修,古建筑大多毁损。为此,宝鸡市有关部门于199212月开始对炎帝陵进行重建。新建的炎帝陵位于市区35公里,炎帝的出生地神农乡常羊山上,陵区面积3300平方米,整体建筑以山取势,三面临空,给人以雄伟,神圣,古雅的感觉。陵园建成后,炎帝的灵骨从天台山莲华台迁移出来,1993417日清晨,在炎帝的出生地峪家村举行了盛大的迎灵仪式,18日举行吊唁活动,19日炎帝的龙棺安葬在“炎帝陵”内。炎帝陵园内,陵墓耸立,陵殿内供奉着炎帝塑像,山下有炎帝公园,园内东侧有圣母池、圣母宫,西侧有百草堂、药王洞,近处有九龙泉。每年的七月初七,这里都举行祭祀活动。

  炎帝生于公元前3124年,公元前3096年他28岁时登位,在位140年,逝于公元前2957年,享年168岁。《三皇本纪》说:“神农纳莽水氏女听跋为妃,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520年,而轩辕氏兴焉”。《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生帝临魁,魁生乘、乘生明、明生宣、宣生来、来生里。里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俱不在位。克生子榆罔立。凡八代,及轩辕氏也”。炎帝王朝以后的七代,共历380年,皆以炎帝称号,湖南、陕西两处炎帝陵,那里是那一位炎帝,我们不得而知,但炎帝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是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 

  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羊头山也有一座炎帝陵和许多关于炎帝在此嘉禾的遗迹和传说。炎帝曾将儿子柱封于潞(今山西省潞城市),故址在今潞城市城东北四十里的古城村。  

  三皇世系表  

  (公元前)  

  陵名皇帝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燧人氏陵燧人氏继有巢氏??—4360葬河南商丘   

  太昊陵伏羲氏继燧人氏4419424443594244葬河南睢阳 

  女娲陵女娲氏继伏羲氏?42434113葬河南西华 

  女娲氏又传十四世41123097无考 

  炎帝陵姜石年少典之子3214295630962956葬湖南炎陵 

  姜临魁炎帝之子?29552875无考 

  姜承临魁之子?28742814无考 

  姜明姜承之子?28132764无考 

  姜宜姜明之子?27632718无考  

  姜耒姜宜之子?27172669无考  

  姜里姜耒之子?26682652无考   

  姜榆罔姜里之子?26512596无考

  注:本表纪年根据史籍中记载的帝王在位年数和逝世年龄,按200011月国家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推算得来。 

 

夏代世系表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在夏代历史上,先后经历了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等一共17个国王。不但司马迁这样认为,东汉的班固也说夏代“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因此,后人在制定《夏代世系表》的时候,大都采用了他们的说法。当然,也有人认为,夏的建立者是启,因而,他们没有把禹计算在内。但不管是那一说,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夏代的历史。 

因为,在夏代历史上,曾存在过一段后羿、寒浞、过浇执政的“无王”时期。据《尚书》、《左传》记载,太康继位后,游猎无度,不理政事,从而引起了众兄弟的怨恨及国人的强烈不满。这时,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便利用太康失去民心的机会,赶走了太康。结果,他通过“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方式,取代夏的统治地位。后来,尽管寒浞杀了后羿,并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但大权仍然掌握在寒浞的手里,仲康已成了傀儡。  

其后,仲康死,他的儿子相,为了摆脱寒浞的控制,依靠弟弟斟寻氏、斟灌氏的协助,逃到了帝丘以后,才继位为王。再后来,寒浞又派人杀了相。相死时,其妻后缗带着未出世的少康,逃到了母家有仍氏。   

等到少康出生并长大成人以后,寒浞已经死去,过浇当政,少康联合各部,才积聚力量灭掉了过浇,恢复了禹所开创的事业。《通鉴外纪》说,羿在赶走太康以后的第八年而被寒浞所杀;寒浞在杀相以后的第三十二年,又被少康所攻灭。二者相加,后羿、寒浞、过浇三人代夏为王的时间竟然长达40年左右!  

《古本竹书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而班固却说夏代为17王,432年,显然是没有把后羿、寒浞、过浇三人及这段代夏执政的历史算在里面。不仅如此,司马迁在撰写《夏本纪》和《三代世表》时,也没有将后羿、寒浞、过浇代夏执政的事情写进去。 

后羿、寒浞、过浇三人的执政时间这么长,而被汉代学者所忽略,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因此,我们照搬汉代学者的错误说法,而把后羿、寒浞、过浇三王排除在夏代世系之外是不科学的。  

下面是经过修订后的《夏世系表》:禹——启——太康——(后羿)——仲康——相——(寒浞)——(过浇)——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 

 

商代   

公元前 1562 年 -- 前 1066 年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音「智」zhiˋ)」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多次迁都。先是帝「河亶(音「胆」danˇ)」迁都于「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于「邢」。「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鼎点。纣王自持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平定东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掉了殷商。

商代世系表  

1.天乙(成汤)在位13年,公元前1600年 

2.子外丙在位2年,公元前1587年  

3.弟中壬在位4年,公元前1585年  

4.侄太甲(太丁子)在位33年,公元前1581年  

5.子沃丁在位19年,公元前1549年   

6.弟太庚在位25年,公元前1529年  

7.子小甲在位17年,公元前1504年  

8.弟雍己在位12年,公元前1487年   

9.弟太戊在位57年,公元前1475年 

10.子中丁在位11年,公元前1418年 

11.弟外壬在位10年,公元前1407年  

12.弟河 亶甲在位9年,公元前1397年 

13.子祖乙在位19年,公元前1388年  

14.子祖辛在位14年,公元前1369年 

15.弟沃甲在位20年,公元前1355年 

16.侄祖丁(祖辛子)在位9年,公元前1335年   

17.从弟南庚(沃甲子)在位6年,公元前1326年   

18.从侄阳甲(祖丁子)在位7年,公元前1320年 

19.弟盘庚在位28年,公元前1313年  

20.子小辛在位14年,公元前1285年  

21.弟小乙在位21年,公元前1271年 

22.子武丁在位59年,公元前1250年   

23.子祖庚在位11年,公元前1191年  

24.弟祖甲在位21年,公元前1180年  

25.子廪辛在位4年,公元前1159年 

26.弟康丁在位8年,公元前1155年  

27.子武乙在位35年,公元前1147年  

28.子文丁在位11年,公元前1112年   

29.子帝乙在位26年,公元前1101年 

30.子受辛在位30年,公元前1075年 

 

 

周代帝王世系  

周,三十七世,共八百六十七年,首己卯,尽乙巳,内“共和”行政十五年。自周亡至秦始皇灭六国称“皇帝”以前,首丙午,尽己卯,共三十四年。  

  周武王,后稷十六世孙,文王之子,姓姬氏,名发。以商纣二十三年己巳嗣为西伯,至己卯,胜殷杀受,即天子位,七年乙酉崩,寿九十三。  

  成王,名诵,武王子。以丙戌嗣立,三十七年壬戌崩,岁四十四岁。 

  康王,名钊,成王子。以癸亥嗣立,二十六年戊子崩。 

  昭王,名瑕,康王子。以己丑嗣立,五十一年己卯崩。 

  穆王,名满,昭王子。以庚辰嗣立,五十五年甲戌崩。 

  共王,名ム扈,穆王子。以乙亥嗣立,十二年丙戌崩。  

  懿王,名,共王子。以丁亥嗣立,二十五年辛亥崩。 

  孝王,名辟方,共王弟。以壬子嗣立,十五年丙寅崩。  

  夷王,名燮,懿王子。以丁卯嗣立,十六年壬午崩。  

  厉王,名胡,夷王子。以癸未嗣立,三十七年。无道,为国人所逐,出奔。

  周、召二伯行政,谓之“共和”。十五年癸酉,崩於彘。   

  宣王,名静,厉王子。以甲戌嗣立,四十六年己未崩。  

  幽王,名宫涅,宣王子。以庚申嗣立,无道。十一年庚午,为犬戎所伐,败死。  

  平王,名宜曰,幽王子。以辛未嗣立,五十一年辛酉崩。 

  桓王,名林,平王孙。以壬戌嗣立,二十三年甲申崩。  

  庄王,名佗,桓王子。以乙酉嗣立,十五年己亥崩。   

    僖王,名胡齐,庄王子。以庚子嗣立,五年甲辰崩。 

  惠王,名闵,王子。以乙巳嗣立,二十五年己巳崩。 

  襄王,名郑,惠王子。以庚午嗣立,三十三年壬寅崩。   

    顷王,名壬臣,襄王子。以癸卯嗣立,六年戊申崩。 

  匡王,名班,顷王子。以己酉嗣立,六年甲寅崩。 

  定王,名瑜,匡王弟。以乙卯嗣立,二十一年乙亥崩。 

  简王,名夷,定王子。以丙子嗣立,十四年己丑崩。  

  灵王,名泄心,简王子。以庚寅嗣立,二十七年丙辰崩。 

  景王,名贵,灵王子。以丁巳嗣立,二十五年辛巳崩。子猛立,为悼王。王子朝杀猛代立,晋逐子朝,立敬王。  

  敬王,名丐,景王子。以壬午嗣立,四十四年乙丑崩。 

  元王,名仁,敬王子。以丙寅嗣立,六年辛未崩。  

  贞定王,名介,元王子。以壬申嗣立,二十八年己亥崩。大子去疾立,为哀王。王叔袭杀之,代立为思王。   

  思王,以庚子嗣立,为其弟少隗所杀。 

  考王,名少隗。以辛丑嗣立,十五年乙卯崩。  

  威烈王,名午,考王子。以丙辰嗣立,二十四年己卯崩。 

  安王,名骄,威烈王子。以庚辰嗣立,二十六年乙巳崩。   

  烈王,名喜,安王子。以丙午嗣立,七年壬子崩。  

  显王,名扁,烈王弟。以癸丑嗣立,四十八年庚子崩。 

  慎靓王,名定,显王子。以辛丑嗣立,六年丙午崩。 

  赧王,名延,慎靓王子,以丁未嗣立,五十九年乙巳,为秦所攻,王奔秦,尽献其邑三十六,秦受之。是岁,王崩,周亡。

  

周代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约公元前770-476)  

鲁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V5'T3  

孝公/姬称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   

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  

隐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  

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 

庄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 

泯公/姬启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   

厘公/姬申 33 公元前659 壬戌年 

文公/姬兴 18 公元前626 乙未年  

宣公/姬馁 18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成公/姬黑肱 18 公元前590 辛未年   

襄公/姬午 31 公元前572 己丑年  

昭公/姬稠 32 公元前541 庚申年   

定公/姬宋 15 公元前509 壬辰年   

哀公/姬将 19 公元前494 丁未年  

 

齐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庄公/姜赎 64 公元前794 丁未年  

僖公/姜禄父 33 公元前730 辛亥年  

襄公/姜诸儿 12 公元前697 甲申年   

桓公/姜小白 43 公元前685 丙申年  

孝公/姜昭 10 公元前642 己卯年 

昭公/姜潘 20 公元前632 己丑年  

懿公/姜商人 04 公元前612 己酉年  

惠公/姜元 10 公元前608 癸丑年

顷公/姜无野 17 公元前598 癸亥年 

灵公/姜环 28 公元前581 庚辰年   

庄公/姜光 06 公元前553 戊申年  

景公/姜杵臼 58 公元前547 甲寅年

晏儒子/姜茶 01 公元前489 壬子年  

悼公/姜阳生 04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简公/姜任 04 公元前484 丁巳年  

平公/姜骜 0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晋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文侯/姬仇 35 公元前780 辛酉年  

昭侯/姬伯 06 公元前745 丙申年   

孝侯/姬平 16 公元前739 壬寅年 

鄂侯/姬却 06 公元前723 戊午年  

哀侯/姬光 08 公元前717 甲子年  

姬小子 03 公元前709 壬申年   

姬泯 28 公元前706 乙亥年  

武公/姬称 02 公元前678 癸卯年  

献公/姬诡诸 26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惠公/姬夷吾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文公/姬重耳 09 公元前636 乙酉年 

襄公/姬欢 07 公元前627 甲午年  

灵公/姬夷皋 14 公元前620 辛丑年 

成公/姬黑臀 07 公元前606 乙卯年 

景公/姬据 19 公元前599 壬戌年 

厉公/姬寿曼 08 公元前580 辛巳年 

悼公/姬周 15 公元前572 己丑年  

平公/姬彪 26 公元前557 甲辰年  

昭公/姬夷 06 公元前531 庚午年  

顷公/姬弃疾 14 公元前525 丙子年  

定公/姬午 36 公元前511 庚寅年  

 

秦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襄公 12 公元前777 甲子年  

文公 50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宁公 12 公元前715 丙寅年

出公 06 公元前703 戊寅年 

武公 20 公元前697 甲申年 

德公 02 公元前677 甲辰年 

宣公 12 公元前675 丙午年

成公 04 公元前663 戊午年 

穆公 39 公元前659 壬戌年  

康公 12 公元前620 辛丑年

共公 05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桓公 27 公元前603 戊午年 

景公 40 公元前576 乙酉年

哀公 36 公元前536 乙丑年   

惠公 10 公元前500 辛丑年  

悼公 14 公元前490 辛亥年 

厉共公 01 公元前476 乙丑年 

  

楚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熊若敖 27 公元前790 辛亥年   

熊霄敖 06 公元前763 戊寅年   

熊蚡冒 17 公元前757 甲申年  

武王/熊通 51 公元前740 辛丑年  

文王/熊赀 13 公元前689 壬辰年 

熊诸敖囏 05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成王/熊恽 46 公元前671 庚戌年 

穆王/熊商臣 12 公元前625 丙申年  

庄王/熊侣 23 公元前613 戊申年  

共王/熊审 31 公元前590 辛未年   

康王/熊招 15 公元前559 壬寅年   

熊郏敖 04 公元前544 丁巳年 

灵王/熊围 12 公元前540 辛酉年   

平王/熊居 13 公元前528 癸酉年 

昭王/熊珍 27 公元前515 丙戌年 

惠王/熊章 13 公元前488 癸丑年  

 

宋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戴公 34 公元前799 壬寅年  

武公/子司空 18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宣公/子力 19 公元前747 甲午年 

穆公/子和 09 公元前728 癸丑年  

殇公/子与夷 09 公元前719 壬戌年  

子冯 19 公元前710 辛未年  

闵公/子捷 10 公元前691 庚寅年  

桓公/子御说 31 公元前681 庚子年   

襄公/子兹父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成公/子王臣 17 公元前636 乙酉年  

昭公/子杵臼 09 公元前619 壬寅年

文公/子鲍 22 公元前610 辛亥年   

共公/子瑕 13 公元前588 癸酉年  

平公/子成 44 公元前675 丙戌年   

元公/子佐 15 公元前531 庚午年  

景公/子头曼 41 公元前516 乙酉年 

 

战国(约公元前475-221

  

秦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厉共公 34 公元前476 乙丑年  

躁公 14 公元前442 己亥年 

怀公 04 公元前428 癸丑年 

灵公 10 公元前424 丁巳年  

简公/赢悼子 15 公元前414 丁卯年

惠公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  

出子 02 公元前386 乙未年 

献公 23 公元前384 丁酉年   

孝公/赢渠梁 24 公元前361 庚申年  

惠文王/赢驷 27 公元前337 甲申年   

武王/赢荡 04 公元前310 辛亥年   

昭襄王/赢则 56 公元前306 乙卯年  

孝文王/赢柱 01 公元前250 辛亥年

庄襄王/赢楚 03 公元前249 壬子年 

秦王/赢政 26 公元前246 乙卯年 

魏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文侯/斯 50 公元前445 丙申年  

武侯/击 26 公元前395 丙戌年  

惠王/嵤 51 公元前369 壬子年  

襄王/嗣 23 公元前318 癸卯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课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小学英语单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