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资格考试> >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模拟卷-语文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模拟卷-语文

上传者:吕海燕
|
上传时间:2018-10-17
|
次下载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模拟卷-语文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模拟卷-语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老师为学生讲解了鲁迅的其他知识点,下面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D.《阿Q正传》收入《彷徨》,主要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不觉悟,同时也揭示了忍性的弱点。

  1.【答案】D。解析:《阿Q正传》收入《呐喊》。

  2.在学习《敬畏生命》时,老师向学生们推荐了其他以生命为主题的课文,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生命 生命》 B.《羚羊木雕》

  C.《种子的力》 D.《再塑生命》

  2.【答案】B。解析:《羚羊木雕》讲述的是亲情。

  3.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爱国诗,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示儿》 B.《商山早行》

  C.《春望》 D.《破阵子》

  3.【答案】B。解析:《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作品,表现的是羁旅之情。

  4.戏剧是反映生活的镜子,同时也是浓缩的人生。教学《哈姆莱特》时,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更多的悲剧剧本,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奥赛罗》 B.《李尔王》 C.《第十二夜》 D.《麦克白》

  4.【答案】C。解析:《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喜剧。

  5.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文言中词类活用的用法,教师引用了下面的例子,下列加点字不适合的是( )。

  A.一狼洞其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渔人甚异之

  D.学而不思则罔

  5.【答案】D。解析:A项,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水: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异:认为奇怪;D项,罔:迷茫。D项没有词类活用。

  6.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用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你的。

  B.温故而知新 而:表顺承关系,就接着。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而:表顺承关系,接着。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因而。

  6.【答案】C。解析:而:这里是表修饰关系,着地。

  7.教师在教学生学习修辞手法时,举了下面的例子,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夸张)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比喻)

  C.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比喻)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

  7.【答案】A。解析:A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人教版语文教材有八年级《散步》中的插图,这部分内容属于教材系统的( )。

  A.助读系统 B.范文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8.【答案】A。

  9.教师讲解标点符号,为了避免学生记混,安排学生练习,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乡下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苹果啊、西瓜啊、草莓啊、葡萄啊等等,走到哪儿都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B.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科技领域的人才喻为三类: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C.金,原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现在专指黄金。

  D.高考是人生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你是懦弱地等待和逃避呢?还是勇敢地迎接和应对呢?

  9.【答案】C。解析:A项中顿号改为逗号;B项中捡兔子的人后的逗号改为句号;D项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10.记叙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讲解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要求,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拟好标题,选择素材

  B.结构上有头尾,前后呼应

  C.要有激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以情动人

  D.语言缜密,准确严谨

  10.【答案】D。解析:D项是对说明文、议论文的要求。

  11.阅读下面课文的课堂实录,回答问题。

  师:在举赵州桥例子的时候,还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我们先读读文章,从中找出一些数字。

  (生齐读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这样一系列数字说明有什么作用呢?是为了说明什么吗?

  生:这些数字是为了说明赵州桥雄伟和坚固。

  师:那么文中还有了其他说明方法吗?

  (生一片默然)

  师:接下来咱们看下这段话:唐朝的张嘉贞说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是什么说明方法呢?

  生:引用。

  师:很好。在说明文中,我们可以叫它为引用说明,也可以叫做引用。数字说明也可以叫做列数字。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突出它的形式优美特征。

  下列队上面实录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学习语文课文时,掌握基本的知识是分析文本的前提。

  B.教师抛出了问题,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不要等待要直接讲,以免浪费全班同学的时间。

  C.班级的学生氛围沉闷,基础弱,没有活力。

  D.读得环节设计不多。

  11.【答案】B。解析:遇到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教师应该利用教学机智及时地加以引导,不能直接代替学生回答。

  12.阅读下面教师在教授《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完成下面的问题。

  师:七年级的下学期,我们曾学过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我们一起背诵一遍。同学们背得很整齐,声音宏亮。那么谁愿意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1: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诗人对恬淡、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向,在他的许多诗文中都有所体现。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描绘了他向往的理想社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请一位同学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再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题目、作者,字写得很工整、很漂亮,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同学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3:有一个字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他读成语(yǔ)了。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呢?(学生争论)请同学们查一查字典。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用学过的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导入新课,这样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篇文章的理解。

  B.教师用学生自愿的形式让学生书写、朗读,这说明课堂上教师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教师做到随文教授文中字词的读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D.教师对学生的书写和朗读做了恰当又适时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12.【答案】B。解析: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全以学生为主,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13.下面是教师在讲授《麦琪的礼物》第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入,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圣诞礼物造就了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1899年的圣诞节前,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因为没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发愁时。这位父亲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一下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忙碌中,偷闲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很快的发表在1899年的《麦克卢尔》杂志圣诞专号上。这位罪犯也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之夜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这个罪犯一发而不可收,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小说家是谁吗?是的,这位小说家就是著名的欧亨利。很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于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教师引用关于本篇文章作者的故事来导人,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

  B.文章的导语太过冗长,不利于后面的课堂内容是的进度

  C.这个导语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D.这位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这样的心理特点

  13.【答案】B。解析:这个导语以一个详尽的故事导入,同时也描述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虽然显得篇幅过长,但是能够增强真实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所以并不会影响讲解课堂后续内容。

  14.阅读下面的一篇教学课程(节选),回答问题。

  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韵律。教是指导和引导,而学则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的和谐又美妙的乐曲;教是指路的灯塔,学则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如果是主人,而教则是引发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如果是创造,教则是开启创新心扉的向导。

  语文课程教学又是审美的旋律美,这需要用浓厚的文化修养去发现她。发现祥林嫂之死的背后传统的沉淀和人性的悲情,阿Q身上的哲学思辩,以及折射出宋江的传统的君臣观念,所感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语文课程教学不仅需要现实生活的滋润,更需要现实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现实生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小河,也是语文课程的生命。

  下列对于上面的教学论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

  B.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真善美,这也是的重点所在。

  C.语文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实践息息相关。

  D.语文课程教学也需要注重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字词句的积累。

  14.【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方面。

  15.阅读下面一位中学教师主持的关于献给父亲的歌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回答问题。

  活动实施阶段:

  (1)班会主要由四个板块(听故事、谈感觉、谢父亲、送祝福)。

  (2)请几位学生的父亲代表来学校参加活动。

  (3)学生叙真情、唱歌曲、演节目等活动,展示他们的才能。

  (4)展示学生给家长的青春贺礼青春贺信等礼物。

  (5)展示父子情调查结果,选出孝敬父母的模范,树立行为榜样。

  (6)通过此次文艺汇演,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艺以及他们对家长的感恩之情。

  下面选项对上文设计方案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设计方案需要注重倾听,表达,交流,这符合语文新课标中总目标的要求。

  B.学生们才艺的表演不应该出现在主题班会的活动中,这不符合主题班会的情境。

  C.这个班会活动中缺少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应该说明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D.该班会活动设计偏离了综合性学习的宗旨,太过于关注学生的才艺表演,应关注父子情和学生对父亲的感恩。

  15.【答案】B。解析:B项说法过于绝对,班级的班会可以有才艺表演,但要切合班会的主题,不能过于追求形式。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阅读下面教师教学《石壕吏》的教学过程,完成第16题。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如果真正关注过唐朝的历史,那么有四个字一定会吸引你,因为那是一场百姓流离失所的战乱,那是一个唐朝命运转折的时代,那就是安史之乱。在这个苦难的时代,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用诗歌记录了当时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他用悲天悯人、心忧天下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2.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录音,要求大家听清字的读音和诗歌的节奏,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歌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官吏深夜抓壮丁不得,拉老妇人来充数的故事)。

  (2)自读课文,交流文意。

  ①结合课下的注释,自读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②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不理解的字义。

  ③指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

  ④学生积累:需要注意哪些重点的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

  3.深入研读

  (1)再读诗歌,用诗中的词语概括并分析老妇人一家人的遭遇。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二男死: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翁逾墙:说明官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里一听见敲门声音,就顾不上年迈体衰、腿脚不灵的老伴,赶紧翻墙逃走,由老妇出门应付。这件事深刻地揭示出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同时也揭示了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更何况老妇已年老体弱,儿媳衣不蔽体不能出门,家中还需要劳动力干活来养家糊口。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怜的老人,多么可悲的百姓。

  (2)分析文章的中心。

  师过渡:好,刚刚我们一起阅读了这首诗,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什么吗?

  明确:以老妇人给官吏说的话为重点,也就是本首诗歌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继续往下看。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才解释了暮这个字,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傍晚。现代社会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经常都是未晚先投宿,更不要说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了。但是诗人杜甫,却在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在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情景有一种暗示性。为什么诗人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五分钟,由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这种写法表达了诗人的对官吏的批判,又用一个夜字作为一个时间状语,含义更加的丰富。第一,表明了官吏抓人的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反映了官吏抓人手段的狠毒,在夜里突然袭击。

  明确:这一句话既点名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也说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超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下文老妇的说辞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交代了说辞的由来,这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4.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说辞词是老妇人的抒情独白,也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说辞是在官吏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断断续续的话,你怎么看待?(引导学生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谈,善于从诗作中找到依据:练习册上有答案)

  5.小结作业

  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去了战场,两个已经战死。她家已经为那场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无论怎么说都不应再到她家抓人了。她沉痛地申诉这些,是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但是官吏不为所动,仍逼着要人,逼老妇去应征。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好。

  16.请从教学活动设计的角度,评析上述老师的教学过程。(20分)

  16.【参考答案】

  该教师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对《石壕吏》的感知到对整首诗歌的情感思想的反映逐层深入,这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相符。通过对杜甫《石壕吏》这一首诗歌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还能体会诗圣杜甫对百姓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叹惜。分析过程中,学生认真地合作学习,能够多角度的进行思维活动,并且体会了诗人的情感。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实的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增强。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17-18题。

  阅读的意义

  ①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觉得说得很对。一本好的书籍,可以给予人类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也可以多方面的给人类的心灵创造更多带有真善美的形象。书籍让许多人陆续的登上文学的一座座高峰,让很多文人成为万人之上的龙头,成为角角者。

  ②阅读,能让一个受伤的脆弱心灵得到抚蔚;能使一个处在人生低谷的人得到知识的洗礼从而得到鼓励和自信;能让一个曾经犯错的无知之人迷途知返,走向成功的彩虹;能让一些漂泊在外的流浪之人或者海外侨胞得到一份份盼望以及寻求已久的温暖;能让刚踏入文学殿堂的稚嫩之童接到知识海洋的接力棒,从中获取力量,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有很多人说过,书籍是人们学习的最佳途径。是的,书籍中有着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也有你们从未接触的精彩世界,还有着人人颂扬的大无畏精神。在我的眼中,书籍是一块膏药,它会带走我的忧伤和烦恼,激化很多不该存在的烦恼。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每人都应该有的习惯。读书还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让人在文学和知识的海洋中不停地奔跑,这种力量不仅给了我无限的动力,还一点一滴的侵蚀着我的思维,操控着我去的方向。通过阅读书籍,使我童年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精彩有趣。

  ④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论述。每一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在读书时,也要思考这本书的意义与价值,那是因为该读与不该读会造成两个截然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选书时,慎重选择。一本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让人在知识的天空中遨游,将人带入彩虹之巅,而且还可以让人在情感上得到深华,增加生活的情趣;而一本不好的书籍,会使人在生存恶劣的环境中,徘徊于颤颤巍巍的山崖碎石边儿,稍有不慎,便会永远的沉睡在峡谷之中。因此阅读不是什么书籍都可以读,要有选择地阅读,如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可以是古诗文,也可以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大家的作品,还可以是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书籍,让可以让人在经典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在圣人贤人的世界中受到熏陶感染。

  ⑤其实,读书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读书之人不仅可以分享作者在书中叙述的欢乐或者忧愁,还可以保留书籍中的那份精彩和感动,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就是读书的乐趣,也是我认为阅读的意义所在。

  17.请从第①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17.【答案】错别字:角角佼佼;抚蔚抚慰

  病句:通过阅读书籍,使我童年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精彩有趣。

  修改后:阅读书籍,使我童年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精彩有趣。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2分)

  18.【参考答案】

  这篇作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整篇文章论述了阅读的乐趣和意义。阅读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同时也能让人的情感得到升华。文章的论据充分,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很多名人名言来论证读书的作用,同时也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读书的作用和乐趣。论证的方式多样,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展现了作者的文采。文章的语言严谨朴素,能够吸引读者,娓娓道来,文中没有过激的语言和言辞,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了很多的书籍,并且有很深的感悟,能够劝告读者要辨别书籍的好坏,做出选择,阅读经典作品。文章的结尾回扣题目,有始有终,让人回味无穷。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二、回答课后练习题。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单元导语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不仅能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感自豪感,同时也能体会诗人当时的的情感。

  学习本单元的诗歌,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同时也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课文导语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游览秦淮河时,在船上听见歌女在唱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轻荡绮艳,歌声哀伤。这首歌是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歌舞升平的生活,不理国政,终于失去了江山。陈国虽然灭亡,但这种靡靡之音却留传下来,在秦淮歌女中传唱,杜牧见此感慨万千。加上当时政治的腐败,朝廷的衰弱,杜牧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秦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诗歌,能够读懂诗歌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50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19.回答课后练习题。(20分)

  19.【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绘的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诗句描绘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这篇诗歌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0分)

  20.【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犹等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对唐诗的兴趣。

  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3)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诗,还需要背诵诗歌,感受作者的忧国之情,增强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21.为本诗撰写一个教学设计。(25分)

  21.【参考答案】

  《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是晚唐杰出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讲述了诗人夜泊秦淮,听到歌女在唱颓靡之音而偶发的兴亡之叹,文笔哀艳而凝练,情感含蓄而深刻,并因此而千年传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犹等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对唐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秦淮河繁华美景的图片,并讲述关于秦淮河的三个重要信息:

  (1)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南京时发现其地势龙盘虎踞,风水积蓄着皇家贵气,于是下令斩断龙脉,开河断垄,引淮入宁,以泄王气,这条秦始皇引淮水而开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称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有很多关于歌女名妓的传说。而秦淮河又因这些女性而平添了一份明艳旖旎的风情。

  (3)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是祀奉孔子之地,为全国四大文庙之一。夫子庙是包含贡院街,魁星阁,尊经阁等等一系列建筑在内的文化建筑群,是多朝的文教中心。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等等数百位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做出过不朽的成就。

  老师提出如下观点:所以总是有人说南京盛产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在杜牧的一首诗中,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又能酝酿出怎样的感怀之叹呢?并就此引入正题《泊秦淮》。

  2.用多媒体出示杜牧个人信息如下:

  杜牧(803约852)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绝著称,擅长文赋,注重军事。有《樊川文集》十二卷传世。代表作有《泊秦淮》《清明》《江南春》《阿房宫赋》等,还曾注释《孙子》。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在这首诗中,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都是谁?

  经过提问,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美女商女;读书人作者;亡国君王并非指哪个人,而是指《玉树后庭花》,相传南朝陈后主整日沉迷于靡靡之音,不理朝政,亡国后,他听过的靡靡之音却流传下来。《玉树后庭花》便是其中之一,是亡国之音。

  结合注释讲述本诗大意

  并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说出:在水面起雾的夜里,诗人停船在秦淮河畔的酒家,偶然听到有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十分感慨,有感而发兴亡之叹。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互通引导学生总结出:

  烟 寒水 月 沙 秦淮河 酒家

  写景 地点

  通过两个笼字将原本分离的烟、寒水、月、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象而简练地描绘出雾升寒水,月落平沙的秦淮月下图,营造出浓郁的清冷迷离的氛围,既说明了喝酒的环境,也为后句中歌女的出现铺垫了情感基调。

  一般我们写文章常常先交代地点再写景,本诗却是先写景再交代地点,前两句能否交换?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不能。原因有二:音韵上讲,平音易发,音调高亢,有助于情感铺陈,仄音深沉内敛,常用于情感烘托,七绝不可以仄音开头;内容上讲首句既是景物描写又点明了时间,次句上承景色描写夜泊秦淮,近酒家又开启了下句,有酒家才可能有商女后庭花以及兴亡之叹,地位重要。综上,两句不可换。

  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犹字有怎样的特殊用意?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犹是实写,因为江面起雾,歌女隔江唱歌,其实作者是看不清也听不清的,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似乎是前朝的亡国之音;其次,犹也是虚写。南朝陈后主沉迷于《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不理朝政,最终亡国。而作者的年代其实正处于国运衰退之时,而此时的权贵竟然还有心情听靡靡之音,作者发现目前的情况与陈后主似乎很像,似乎历史又重演了。犹字还体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势清醒的认识,与对统治阶级的深深隐忧。

  作者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商女么?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并不是。歌女处于社会底层,她们所唱并非能够自己决定,而是由听曲之人决定。她们会唱,说明有人要求听。而听曲之人,无非就是沉迷于奢靡的生活不理国事的统治阶级。此处作者真正抨击的人是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封建官僚阶级。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两首与秦淮河有关的感怀诗《泊秦淮》的《乌衣巷》,来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经过阅读分析和互动,得出以下结论:1.在内容上,《泊秦淮》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絮絮而来,到达最高时点题隔江犹唱后庭花引发兴亡之叹。《乌衣巷》从一开始就铺陈出物是人非之感;2.虽然同是对封建官僚阶级的抨击,《泊秦淮》是借歌女曲笔,情感抒发比较含蓄。《乌衣巷》则在第三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阶级,情感抒发更加直接。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围绕一个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模拟卷-语文1

  以上是教师资格考试《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模拟卷-语文》,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更多教师资格模拟试题可查看查字典文档网-教师资格考试题库栏目。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小学英语单词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