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哲学/历史>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_庞卓恒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_庞卓恒

中国社会科学 2011年第1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

及历史哲学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庞卓恒

马克思多次提出过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论说,每次论说的时代背景、语境、历史指向和列举的社会形态名目和更迭顺序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列举那些形态和更迭顺序都只是作为“大体上”讲的历史例证,用以说明人类社会形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绝不是要认定其中每个形态和更迭顺序都是各个民族“普遍必经”的阶段,绝不是要描绘那样一个“一般发展道路”的公式。他始终强调的是,各个民族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是共同的,但具体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是千差万别的。这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在不同场合举出不同的历史例证,都是为了揭示和阐明这个核心内容。本文试从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的四次论说体察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发展。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大文本及核心内容

第一次论说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当时掌握的西欧历史知识,把西欧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式的更迭顺序归纳为:“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

[Stamm]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形式

①有的学者认为那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全人类历史一般都要经历的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三个阶段的最初的、还不够完善的表述。这是误解。首先需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做此论说的历史背景和语境是,他们当时主要是为了驳斥以鲍威尔等人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和费尔巴哈从机械唯物论转轨的唯心史观,指出历史并不是他们想象的观念演化史,而是人们的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和包括所有制在内的“交往方式”(这个概念有些接近于他们后来所说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

②展的历史。他们由此提出“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接着他们举出“第一种所有制形式……”、“第二种所有制形式……”、“第三种形式……”作为证明原理或规律的历史例证。凭什么说那只是以西欧历史为例证呢?第一,文中所说“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内容全是就古希腊、罗马的城邦公社或城邦国家而言的,未曾涉及任何非西方民族的历史。第二,文中所说的“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也是特指西欧

③第三,马克封建制的。他们始终认为非西欧国家未曾有过西欧那种“罗马—日耳曼封建制”。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1—5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1页。

③有的论者由此认定中国未曾有过封建社会。其实马克思只是肯定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未曾有过

西欧那种“罗马—日耳曼封建制”,并未断言它们不可能经历与西欧封建制本质相同而形态不同的社会。他在《资本论》第3卷中论述封建地租和人身依附形态的多样性时对此说得十分清楚。他说:“在直接劳动者仍然是他自己的生存资料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的`占有者'的一切形式内,财产关系必然同时表现为直接的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因而直接生产者是作为不自由的人出现的;这种不自由,可以从实行徭役劳动的农奴制减轻到单纯的贡赋义务。在这里,按照前提,直接生产者还占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即他实现自己的劳动和生产自己的生存资料所必需的物质的劳动条件;他独立地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笔谈

思在那个时期对历史的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欧美历史。他在1843年6月至10月期间撰写的《克洛茨纳赫笔记》是他在那个时期考察历史的珍贵记录,其中包括《历史—政治笔记》5册、《法兰西历史笔记》1册、《英国历史笔记》3册、《法兰西、德意志、英国、瑞典历史笔记》4册、

①《德意志和美国历史笔记和国家、宪法著作摘要》5册。没有涉及欧美以外的历史。

第二次论说,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三大社会形式”或“三大阶段”的论说。他说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

②把这一论说同《德意志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

意识形态》中的论说相比较,可以看到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就是他把“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合并在一起,总称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的社会形式”或第一大阶段;而且其中的“家长制”形态(patriarchy,有的译为宗法制或宗法封建制)显然就是他在同一文稿中多次提到的“亚细亚的”或“东方的”形态。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马克思把“亚细亚”或“东方社会”纳入他的社会形态理论视野之内。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促成这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亚洲几个大国在19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反侵略、反封建的人民大起义,如1848—1852年的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51—1864年的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1857—1858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一系列起义引起了马克思的深切关注,他从中看到了东方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互相①经营他的农业和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村家庭工业。这种独立性,不会因为这些小农(例如在印度)

相互组成一种或多或少带有自发性质的生产公社而消失,因为这里所说的独立性,只是对名义上的地主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要从小农身上为名义上的地主榨取剩余劳动,只能通过超经济的强制,而不管这种强制采取什么形式。使这种小农和奴隶经济或种植园经济区别开来的是,奴隶要用别人的生产条件从事劳动,并且不是独立的。所以这里必须有人身的依附关系,必须有不管什么程度的人身不自由和人身作为土地的附属物对土地的依附,必须有本来意义的依附制度。同直接生产者直接相对立的,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是像在亚洲那样,是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的国家,那么,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任何同这个地租形式不同的赋税。在这种状态下,对于依附关系来说,无论从政治上或从经济上说,除了面对这种国家的一切臣属关系所共有的形式以外,不需要更严酷的形式。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私有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存在着对土地的私人的和共同的占有权和用益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3—894页)这里清楚地表明,马克思认为西欧中世纪那种“罗马—日耳曼封建制”同印度的、乃至“亚洲的”(也就是他所说的“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只是中译文用词不同)小农依附形态具有共同的本质:都是在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经济基础上的、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参见拙文:《封建社会本质特征的共同性及其具体形态的多样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7—109页)

① 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60页;参见拙文:《从多样性探寻规律———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启示》,《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中国社会科学 2011年第1期推动的可能性,从而加强了对东方国家的研究。而且,他不是仅仅从那些事件的现实意义上

①这促使他从东方国家现研究。他是“一个从历史起源和发展条件来考察每一件事物的人”。

实事态的研究进而追溯到对它们的历史文化起源和演进的探索,而且把这一探索纳入到他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的探索视野之内。正因为把“东方社会”纳入了探索视野,促使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共同性和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思考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突出表现在这部文稿的“[III.资本章]”标题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那一节中。在那里,马克思根据他当时掌握的历史资料认为,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所有制形式,是“亚细亚公社所有制”。那是土地完全公有的、最原始的公社。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虽然称之为“亚细亚公社所有制”,只是因为西方学者首先在印度发现并且报道了它的存在,后来发现那种完全公有的公社在别的地方也存在过,而且马克思认为那种类型的公社在“一切文明民族的历史初期”②都存在过,因此,在完全的、最原始的公有制这个含义上,马克思把“亚细亚公社所有制”作为一个“类型”的名称而不是特定的地域性名称来使用。这是马克思笔下的“亚细亚所有制形式”或“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第一层含义。关于这一层含义,他在同一时期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注释里表达得十分清楚。他在那里写道:“近来流传着一种可笑的偏见,认为原始的公社所有制是斯拉夫族特有的形式,甚至只是俄罗斯的形式。这种原始形式我们在罗马人、日耳曼人、赛尔特人那里都可以见到,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印度遇到这种形式的一整套图样,虽然其中一部分只留下残迹了。仔细研究一下亚细亚的、尤其是印度的公社所有制形式,就会得到证明,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中,怎样产生出它的解体的各种形式。例如,罗马和日耳曼的私人所有制的各种原型,就可以从印度的公社所有制的各种形式中推出来。”③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顺序,认为“第二种形式”是“罗马的、希腊的(简言之,古典古代的)形式”,在那里,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并存的,而且从中产生了奴隶制。他认为,更晚出现的第三种形式是“日尔曼所有制”,在那里个体私有制占了主导地位,只是不种庄稼的林木草地作为公社成员放牧采樵的公用地。农奴制就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然后,从农奴制产生出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认为,古希腊、罗马那种公私并存的所有制和个体私有占主导地位的日耳曼所有制,都是作为完全的原始公有制类型的“亚细亚公社所有制”解体的产物;但是,这种原始公有制在亚洲或“东方”许多国家由于“共同劳动”或协作生产的需要而长期保存下来;但也逐渐发生蜕变,突出表现是,“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而在这些单个的共同体中,每一个单个的人在事实上失去了财产,或者说,……对这单个的人来说是间接的财产,因为这种财产,是由作为这许多共同体之父的专制君主所体现的统一总体,通过这些单个的公社而赐予他的。”④这就是马克思笔下的“亚细亚所有制形式”或“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第二层含义。在第二层含义上,它主要表达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东方社会”或“亚洲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作为公社成员的“每一个单个的人在事实上失去了财产”,因此在他们中间就不会发生贫富分化,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古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和中世纪西欧那样的农奴制。因此,马克思在谈到奴隶制、农奴①梅林:《马克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1—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2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3页。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笔谈

①还因为凌制时指出,“这不适用于例如东方的普遍奴隶制;这只是从欧洲的观点来看的”;

驾于各个小共同体之上的“专制君主”具有“许多共同体之父”的身份,马克思又把它简称为“家长制的关系”,在他归纳的“三大形式”或“三大阶段”中,把它同西欧“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合在一起,总称为以“人的依赖关系”②为特征的“最初的社会形式”或第一大阶段。从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的“三大阶段”论说中包含着一个发展规律相同而具体道路相异的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图景:各民族的社会形态都要随着生产能力的发展从低级向高级推进,经过以“人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的第一大阶段,进入以“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第二大阶段,再进入第三大阶段,其特征是“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普遍化,也就是《共产党宣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样一个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普遍的、共同的规律,但是各民族进入这三大阶段的道路和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原始公有制的公社解体后形成了“古典古代的所有制形式”,从中产生出奴隶制;日耳曼人的原始公有制解体后形成了“日耳曼所有制形式”,从中产生出“罗马—日耳曼”式的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制;在亚洲或“东方”,“亚细亚”式的原始公有制逐渐蜕变为“专制君主”统辖之下的“普遍奴隶制”,又称“许多小共同体之父”统辖之下的“家长制”。它们都属于第一大阶段上的社会形态,其中唯有西欧一些民族首先从第一大阶段转入了第二大阶段,亚洲或“东方”许多民族长期滞留在第一大阶段上,大都遭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统治。那么,东方民族会怎样进入第二大阶段呢?马克思的严谨科学态度使他不愿去做毫无现实依据的猜测,不过,他对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现实状况和演变趋势的分析中,谈到“英国的干涉……破坏了这种小小的半野蛮半文明的公社,因为这摧毁了它们的经济基础;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③从这些论述来看,马克思当时似乎认为像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沦为殖民地以后,不得不在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苦难中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使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力量发展起来,然后摆脱殖民枷锁,同西方无产阶级一起,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革命,才能建设不再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世界。不过总的看来,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怎样向前发展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看法。他显然意识到,他对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规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从他后来的研究指向可以证明。

下面我们看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第三次论说,也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论说。他在那里说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④不少论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历程最完整的定论。这是严重的误解。我们需要仔细了解马克思写作那篇序言的历史背景和语境,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那些论说的含义。那篇序言是为马克思即将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序言,而那个第一分册本是从前面提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抽出的一部分扩充而成的。因此,要理解该序言中简略地提及的那几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②这里译文中的“人的依赖关系”也就是前面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论述封建地租多样性那段译文中

的“人的依附关系”,都是讲的personaldependency,只是中文版的译文用词有差别。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2、6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2页。

中国社会科学 2011年第1期个社会形态名称的具体含义,就必须从草稿的有关部分,特别从其中被标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那一节去寻求答案。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到,序言说的“古希腊罗马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是就“欧洲”而言的。其中“古希腊罗马的”一词,过去一直被译成“古代的”,按字面上说没有译错,可是这样就很自然地被理解为泛指一切民族古代时期的生产方式,而这是背离马克思本意的。对于马克思在那部草稿中阐述“古代的所有制”的具体内容时所指出的“罗马的、希腊的(简言之,古典古代的)形式”①的译文,中央编译局在最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把它改译为“古希腊罗马的”,这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本意。至于序言中说的“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显然是就我们前面已经说明的该词的第一层含义,即“原始公有制”的含义而言的,不可能具有它在亚洲或“东方”蜕变成为“普遍奴隶制”或“家长制”的第二层含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序言中所列举的四种生产方式的演进序列全是就欧洲、特别是西欧历史而言的。我们同时也能看到,这一演进序列所包含的从低级向高级推进的核心内容,同前述第一、第二次论说也是完全一致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马克思涉及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第四次论说,也就是马克思在1877年10—11月写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1881年2—3月间写的《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和那封信的初稿、二稿、三稿中提出的论说。这些论说包含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发展的内容。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发展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其一,申明他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产生过程的概述是“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②的,断然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

③其二,第一次明确指出像俄国那样具有“东方社会”特征—理论”。——“一种或多或少集权的专制制度凌驾于公社之上”④———的国家,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再把这第四次论说同前面三次论说联系起来,使我们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马克思对自己的社会形态理论做出如此重大的发展呢?答案是:俄国剧烈的社会变革现实中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激烈论争,促使马克思再一次系统地深入思考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问题。

19世纪中叶以后,俄国的社会变革问题逐渐成为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之一。当时,一批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投入为改变俄国现状而斗争的行列,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日渐高涨。俄国知识界就俄国社会前途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焦点就是赫尔岑提到的那个“永远令人不安的和新的问题”,即“俄国必须经过欧洲发展的一切阶段呢,还是俄国的生活要依着别的法则来前进呢?”⑤具体些说,就是在俄国应该促进农村公社的毁灭而走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还是应该在保存公社的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各家争论当中牵扯到是否应该把马克思先前关于印度农村公社的毁灭和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为一切民族都必然要经历的普遍规律的问题。这一系列事态很快进入了马克思锐敏的视野,他决定对俄国的现状和历史、特别是俄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公社的历史,做一番系统的研究。为此,马克思以极大毅力学习并掌握俄文,查阅了大量有关的俄文资料和专著,包括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75页。

⑤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143页。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