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工程科技> 城乡/园林规划> 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_胡艳

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_胡艳

上传者:邓建辉
|
上传时间:2015-05-04
|
次下载

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_胡艳

(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

艳,李凌妹,严清清,徐婷婷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1331”要: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针对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西翼中

心城市的区域政策导向,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与中心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经济体量和城市特色,通过对合肥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潜在条件与增长潜力的研究,得出结论:合肥应优化空间布局,善用自身优势,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全力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2013)05-0028-010

TheFeasibilityAnalysisofHefeiCreatingaCentralCityontheWestWingofYangtzeRiverDelta

HUYan,LILing-mei,YANQing-qing,XUTing-ting

(EconomicsSchool,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Inordertomeetthedemandofthenational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andHefeiNO.1331

Programabouturbanspacedevelopmentstrategy,andpromoteHefeibecomingthecenteronthewestoftheYangtzeRiverDelta,thisthesistakestheresearchachievementaboutcitydevelopmentand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entercitydevelopmentathomeandabroadforreference,usesempiricalresearchmethodtoanalyzetheroleHefeiplaysintheYangtzeRiverDeltacitygroup,andfinallyreachesacon-clusionbyresearchingtherealisticfoundation,potentialconditionsandgrowthcapacityofdevelopingHefeiasthecenterofthisarea.TheconclusionisthatHefeicityshouldoptimizeitsindustrialdistribu-tion,takeitsownadvantage,enhancethedrivingpowerofcentralcity,adjusttheindustrialstructureproperly,anddevelopcompetitiveindustriessoastocreateacentralcityonthewestwingYangtzeriverdelta.

Keywords:regionalcentralcity;Hefeieconomiczone;theYangtzeRiverDeltacitygroup

1区域性中心城市雏形初现

1.1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成长性城市特点显著

作为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的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紧邻长三角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合肥区域性中心城市雏形初现,发展态势良好。

收稿日期:2013-08-02作者简介:胡

修回日期:2013-08-13

城市综合竞争力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

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

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合肥

经济圈,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具有承东启西、始终致力于增强自身综合实力,通过大建设带来大

2000—2012年,发展,合肥GDP、人均GDP、地方财

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076)资助。

艳(196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安徽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李凌妹(1989—),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严清清(1988—),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徐婷婷(1987—),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第5期胡艳,等: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

29

5.49%、14.98%、7.72%、29.56%;别为10.2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表1

衡量指标GDP/亿元人均GDP/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036985052414813163891975

200592620560

5832449596843207

20071024295451024691310134274486

2.98%、3.60%的增长率说明了合肥市居民收入水平也伴随城市发展而有较大幅度提升,如表1。

20081177368021616171840155915368

20092102429811817012468171586065表2指示城市合肥市芜湖市安庆市马鞍山市阜阳市滁州市六安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宣城市亳州市铜陵市淮北市黄山市池州市全省合肥市首位度

20102702547782598393067190517118

201136375165233911113386224597862

201241645518639012944001254349081

增长率/%10.285.4914.987.7229.562.983.60

近年来合肥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1][2]

:《合肥市统计年鉴》,数据来源合肥市2012年统计公报。

2013年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研究院、

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2013年城市竞

争力蓝皮书。报告首次使用全市客观数据,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报告显示:合肥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34位,此外,在知识城市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合肥市分别位25、35、40名。这表明:合肥市除经济实力列12、

在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有所提升,省会中心外,

城市的核心带动力逐步显现,一个成长型的大都市正在形成。

1.2区域内首位城市地位不可动摇

首位城市是

[3]

2011年安徽省各市人口、经济主要指标

经济总量/十万元363662016582401215740114430085321085049082108080242078042070954067139062665057941055492037881037249015655730

23%

[4]

经济效益/全部财政收入万元3385113139970472394891439455733373858456756138962361360071380968360134044145358138071945500140990812726920

27%

人口规模/人259857816398711127494815326131842210017709951738780411030372113718550689466721643166196013236662829272515767488

16%

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或相对完备的城市

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中心城市。首位度是衡量城市发展要素在区域中心城市集中程度的主导性指标,包括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等,一般用区域内中心城市人口、经济占全省的比重来表示。合肥市在

经济等主要指标见表2和安徽各地级市中的人口、下图1。

201145678!"9%&:;<=>?

4,000,000

3,500,0003,000,0002,500,0002,000,0001,500,0001,000,000500,000

:《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数据来源

2011年数据为巢湖区划调整后注:由于巢湖市的划分,

核算数据,故共包括16个省内城市数据。

从人口规模来看:2011年末,安徽人口规模(市

区非农业人口)最大城市合肥市区人口约为259.9

@A8BC84D8EFG8HI8JK8L48MK8NO8PQ8RS8TK8UV8PW8XG8YK8

万人,芜湖市、阜阳市、淮南市紧随其后,分别为163.9万人、131.8万人、113.7万人,合肥市人口首位度约为16%,但离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1年安徽省经济总量以合肥为首位,第二、第三、第四城市分别为芜湖市、安庆市、马鞍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636.62亿元、

!"#$(!)

%&’(()*+)

%&,-(./0123*+)

图12011安徽省各市人口、经济主要指标对比

1658.24亿元、1215.74亿元、1144.30亿元,合肥市经济总量首位度约为23%。

化示范效应。

从城镇人口来看:2012年合肥市城镇人口为

从经济效益(全部财政收入)来看:合肥市财政503万,2007年仅为296万人,城镇人口增加207

为338.5亿元,其次为芜湖市,财政万人,增长率高达69.9%,人口年均增加约为34.5收入总量最多,

万人,这正表明城市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从城镇化率可知:合肥市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

收入总量为140亿元,马鞍山市、滁州市分别以91.4

73.9亿元位居第三、亿元、第四位。合肥市经济效

60.2%增至2012年的66.4%,益首位度为27%。增长了6.2个百分因此,通过对安徽省各市人口、经济主要指标的点,其中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8.5%。与全省城对比可看出,合肥市在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两镇化水平相比,合肥市城镇化率与全省平均城镇化方面都有发展为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潜力,但尚需努力。

城镇化不断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全省“标杆”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合肥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

表3

年份安徽/%合肥/%差距/%合肥城镇人口/万人

200738.760.221.5296

200840.562.421.9312

率的差距虽有所波动,但合肥市基本高于全省22个

百分点,如表3所示。在全省范围内,合肥市不仅城镇化率位居全省前列,而且农村一些新型市镇,如:三河镇、撮镇、龙岗镇等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取得很好成效。

1.3

2007—2012年合肥市城镇化人口及城镇化率

200942.164.122327

201043.768.524.8391

201144.864.620486

201246.566.421.9503

[5-6]

:《安徽省统计年鉴》《合肥市统计年鉴》。数据来源和

1.4“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合肥的辐射

效应凸显2006年10月,安徽省正式提出建设以

引擎。

[8]

合肥经济圈除促进自身经济建设之外,也在积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极加大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战略构想。2008年5月,安徽省政府印发《安徽省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加强地区间的延伸。2009年8月,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

《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若干意见》,府制定正式

对接。安徽省为支持合肥经济圈的做大做强,正积

极规划建设合淮、合六、合桐、合定等城际铁路,改造六安、桐城、定远等地的快速公路提升合肥与淮南、网,促进交通共联,争取实现合肥经济圈内“一小时通勤”的目标。此外,为推动经济圈内的产业共兴,促进合肥与淮南、六安、桐城、定远等市县区的一体化发展,合肥经济圈正努力建设联动长三角、辐射全省的现代产业基地,加快合淮、合六工业走廊的建设。

“省会经济圈”。这标名称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将

志着合肥经济圈的正式确定,明确了合肥经济圈打造带动安徽发展核心增长极、促进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2013年5月6日,全新的《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已经启动编制工作,新的合肥经济圈行政区划范围由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远县组成。经济圈范围和规划的重新明确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的空间布局体

加强了合肥经济圈向心、融合的发展态势,有利系,

于进一步塑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目前,合肥经济圈迅速壮大,成绩斐然。2012年,合肥经济圈四市一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共实现6164亿元,财政收入为99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55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546.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6亿元,均占全省的1/3以上,合肥经济圈已经成为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

[7]

2合肥建设为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的

发展路径

2.1

从内陆省会城市迈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程1952年,合肥成为安徽省会城市。1954年,合肥

有了第一条横跨老城区东西向的主要干道。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旧城区进行改造,逐步奠定了合肥“老城区为中心,“风扇形”以三翼伸展”的城市结构

[9]

雏形。1985年,环城公园围绕老城城墙、护城河初

步建立,树立了合肥城市新形象。2000年以后合肥

空间扩展逐渐加速,人口虽已超过50万,还只是中等城市规模,作为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明显不够。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部崛起”的口2006年,号,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构建

。自那以后,省会经济圈”省会经济圈内产业分工协作加强,并逐渐形成利益共享与互助合作关系,一

体化进程加速,同城效应显现,淮南、六安有了很大发展。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是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节点。

2010年1月12日正式出台的《皖江城市带承

,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提出“依托现有产业基

创新创业的实力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成、和谐美

好的幸福之城,为进一步建设区域性的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肥市以建设区域性大城市为目标,在包容发展模式的整体带动下,从多方面增强合肥实力。在空间布局方面,合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除一个主城区外,还包括三个副中心城区、三个产业新城和一个环巢湖示范区,即“1331”城市空间战略规划。这种空间布局突破传统的单中心环状城市格局限制,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协调互补发展,在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方面与周边城市以及农村市镇分工合作共赢、互补发展;一方面,逐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转移

出主城区,把零部件生产转移到都市圈内的其他城

[12]

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市和集镇,促进这些区域发展;另一方面,把生态

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资源看作是未来合肥城市进步的重要资本,坚持

[10]。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对“城湖共生”的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重点发展

于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中部地区崛起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构造合理具有重要作用,合肥在其中的“龙头”作用更是无可的产业结构和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向着“大湖名城、替代。同年,合肥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协调会成员,创新高地”攀升。实现了多年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夙愿,在长三角2.3合肥建设为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的发展举措的区域地位日益显著。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属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并入合肥市,拓展了城市空间格局,丰富了资源禀赋,优化了经济结构,使合肥市成为全国唯一坐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

大力提高城市。合肥抓住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契机,

建设和管理水平,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市规划、

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把合肥建设成为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城市。2.2从“单纯增长模式”“包容发展模式”到的转变多年来,合肥以投资驱动为引擎,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在资源环境

合肥东临经济发达的苏、浙、沪,相比中部其他省

会城市更容易享受到发达地区带来的经济辐射;合肥市场潜力巨大,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的范围内涵盖了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约1025亿人口,50%的中国经济总量。合肥万平方公里、

还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

把合肥特有的区位优势发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城市,

挥到极致,就能获得极大的后发利益,在实现合肥自

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合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打造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

(1)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也是合肥区位优势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合肥

约束下,最初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持

续,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以包容发展的思想,促进空“十一五”以来发展迅速,由公路、铁路、民航、水运

产业结构、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和谐、等构成的交通体系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已有的基间布局、持续、全面发展。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

济学家艾弗兹·阿里于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含义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近年来,合肥市在城市建设中引入包容性增长理念,秉持

础上继续发展完善立体化、全方位交通运输体系,使得合肥与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联系沟通更为便

捷通畅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加强合肥市内公交、轨道运输体系的建设也是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合肥一直以科教城市

2006年到著称,资源相对丰厚,以发展工业为主,

包容增长模式,旨在促进合肥市保持持续发展、高效2012年期间工业增加值逐年上涨,增长率先上升后

[11]

2009年达到最大,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发展与和谐发展。在包容发展模式下,合肥市更下降,

加注重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城市环境,打造值达到1653.54亿元,比上年增长7.4%(如图2)。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4)夯实教育基础。教育是基础,合肥作为全

。“十一国的科教基地,首先抓好教育是重中之重五”期间合肥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教育发展具有

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创一定规模,

新。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高等院校60所,

其中包括48所普通高校,为正在迅速发展的各类产业输送大量的人才。

图2公报。

[13]

合肥2006—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合肥市2006—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在实力雄厚的教育基础上,合肥科研优势是最

2012年底已有重点实验室7家,大的优势,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12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含分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促进了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提高产业整体竞

争力。目前,合肥产业以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8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心115家。2012年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5142件,其及光伏等六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为主。相对以前来说增加了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及光伏这两个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合肥的产业特色也在发生变化,从2011年开始,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主要是向具有节约能源、技术密集、发展空间大等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这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3)突出生态环境优势。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全年气温春秋温和,冬寒夏热,降雨量适中,日照

中发明专利4748件,增长31.2%,授权专利9639

件,其中发明专利1242件,增长63.4%,全市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不管是从科研机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合肥的科研有很大的优势,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城市是合肥的目标。

(5)优化经济结构。1)产业结构加速优化,经济健康发展。近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如表4),合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105.2亿元增加到2012的229.05亿元,第一产业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9到2010年间下降了近3个百

[14-15]

较好,被称为最适宜居住城市之一。1992年,合肥

首次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从834.92亿元变为2012年合肥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并取的2303.91亿元,第二产业增长率稳中有降;第三得了明显的效果。

当前合肥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巢湖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也是打造“大湖名城”的前提基础,治理得好就是合肥的“聚宝

,“累赘”。盆”否则就是合肥发展的

表4

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

一产业增加值/亿元105.20108.69132.60208.20229.05

二产业增加值/亿元834.921104.981457.602002.202303.91

三产业增加值/亿元724.72888.451112.301426.201631.38

产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724.72亿元涨到2012年

增长率保持稳中求升。第二产业的1631.38亿元,

2012年三次产业结在合肥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

构为:5.5∶55.3∶39.2,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日趋

合理。继续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服务业比

三次产业占比情况6.3∶50.2∶43.55.2∶52.6∶42.24.9∶53.9∶41.25.7∶55.1∶39.25.5∶55.3∶39.2

[16]

合肥市2008—2012年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增长率/%7.36.23.53.55.4

二产业增长率/%21.722.522.319.815.4

三产业增长率/%13.312.412.711.412.3

数据来源:合肥市2008—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是合肥未来产业发展的走向。2)就业结构不断7.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3.9万人,增加最

[16]

升级,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2012年末全市从业多,达到9.7万人。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情况来人员达到484.9万人,比上年增加8.6万人。其中,看,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最多,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6.5万人,相比上年减少8.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4.5万人,较上年增加

两倍之多,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将近多50万人。随

着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加速第三产业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河南省名校课堂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课(2020年2月10日)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小学英语单词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