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历史学>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_以_说文解字_为中心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_以_说文解字_为中心

上传者:李洪芹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_以_说文解字_为中心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 以《说文解字》为中心

第25卷第7期 2006年7月

怀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

Vol 25 No 7 Jul.2006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

以 说文解字 为中心

许 刚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张舜徽先生在其著作中,有许多论及读书与治学的心得经验,极可珍贵。但以 说文解字 为中心,对此略作探讨,期待能够有裨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张舜徽;

说文解字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6)07-0062-05

ZhangShunhui sExperienceaboutReadingandScholarlyResearch

XUGang

(InstituteofHistoryDocuments,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Abstract:ZhangShunhuishowsusreadingdiscussionsandscholarlyresearchexperienceinhiswork,whichisextremelyprecious.ThisarticlejusttakesShuowenJieziasaexample,carryingonthediscussion,inordertobeadvantageoustoourscholarlyresearch.

Keywords:ZhangShunhui; ShuowenJiezi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湖南沅江人,当代著名史

学家、文献学家,生前尝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华中师大历史文献所所长、名誉所长。一生勤奋治学,学识渊博而贯通四部,近世而来少得之通人大师。在治学过程中,张先生积累了丰富的读书心得与治学体会,并在其著作中毫无保留地语诸后人,是我们珍惜这位国学大师学术遗产同时又极可宝贵的一笔财富。本文对此略作探讨,以期从中得出些许启示,囿于时间篇幅等因,只就先生对 说文解字 的相关论述为中心稍作整理,由此附带其他。不当之处,幸方家同仁不吝赐教。

一、 做学问,绝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不畏艰苦,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把基础打好,而关键在能读常见书

这句话,见1990年巴蜀书社 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 版 说文解字导论 ,页13。可以从三方面讲:一是 不畏艰苦 ,这是读书精神;二是 循序渐进 ,这是治学次第;三是 读常见书 ,这是读书内容。

先说其一。 不畏艰苦 ,其实是一切事情的必须条件,世间绝无轻易可以获得的幸福,亦绝无率尔可以达到的成功,俗语 天道酬勤 , 工夫不负有心人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等等,都是对此最为简洁明了地说明。做学问亦然。圣贤如孔孟者,固不必论,纵经学如郑康成,史学如司马迁,子部如唐三藏,集部如杜子美,亦何尝不历尽艰辛,始成正果!因此,当先生毅然向学时,对此明显做好了思想准备。先生生前形容自己读

收稿日期:2006-06-02

许 (),男,,,,书不畏艰苦,持之以恒,最喜用 读书如克名城 一语,而这也是他在博览群书时,自古人处汲取的激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学人谈治学 ,收录先生1981年8月5日写于武昌的 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 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文,在向后学介绍的经验中,第六条 恒心、耐力、耐性、信念、傻气五者,是坚持研究工作的重要条件 ,便是对 不畏艰苦 的集中阐述。其文曰:

昔人尝称: 读书如可名城。 意思是说读书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好比作战一样,攻下一座名城,是要投下很大力量的;但一旦攻下之后,又是十分高兴的。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深切体味到这句话的道理。平生也实在是采用打仗的精神去对待读书的。(中略)例如我早年喜欢涉览清人文集、笔记。自己买到的清人文集记,不过四百种,而我所得寓目的,便有一千一百余家;自己买到的清人笔记,不过百余种,而我曾经看过的,便有三四百家。其中大部分是从图书馆,特别是北京、上海图书馆阅读的。每趁寒暑假的空隙时间,不顾严寒酷暑,

[1](P634-635)

到那儿去饱读未见之书,收获很大。

先生读 通鉴 、廿四史、 皇明经世文编 、清人文集笔记,其勇毅固不必论,即以 说文解字约注 为例,如果没有 不畏艰苦 的治学精神与坚定信念,也断然不会有此三大巨册的问世。这个话绝不失之夸大。正如张三夕先生 高山仰止 读 讠刃庵学术讲论集 札记 所指出, 我们要记住张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刚谨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 以《说文解字》为中心

第25卷第7期 许刚: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

63

按:指 文革 )完成这一巨大工程的 ,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 说文解字约注 一书历尽艰辛而问世,不仅仅是张先生个人经历中 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 ,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 值得纪念的大事 。 [2](P77)原来,先生整理撰作 说文解字约注 ,不仅有其个人主观上的 断续 ,更有时代悲剧的 曲折 ,尤其是后者,最使学者感慨!1985年4月15日在开封纪念许慎大会上的演讲中,先生以 我是怎样研究、整理 说文解字 的 为题,叙述此中艰辛曰:

谈到撰述 说文解字约注 ,也还有一段断续、曲折的长过程。我在25岁以后,推广治学领域,发愤要多读书。但就校读 二十四史 一遍,便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此外博览诸子百家、历代文集笔记,又兼治甲骨、金文,涉猎近人新著,以及野史杂书,日不暇给。讲学四方,课余便伏案观书,走上广博的道路,没有时时专心致力研究 说文 ,这可算是暂停进取的时期。到了1961年,我已50岁了,博览群籍之余,间取金文、甲骨以证释 说文 ,并补申、订正了 说文 中许多疑义、阙义和附会、错误的说法。不欲写成单篇论文发表,很想系统、全面地整理它。因以过去批注的读本为基础,重加补充、修正,夜以继日地进行工作,历时十载,才把这部 约注 写成清本,编定成书。由于其中包含篆、籀、古文以及繁、僻字体太多,必须手写才行。幸而那时目力尚好,花了3年的时间,写秃了几十支小楷羊毫笔,才把它誊写完毕。

恰逢其时国家处于大动乱期间,我由于过去出版了几部书,被人目为冲击的重点对象,进行无情的大批小斗。我却不忧不惧,照常进行研究、整理 说文 的工作。深信疾风骤雨不会久长,中华文化不会中斩,终必有豪杰之士奋起拨乱反正的。自己既坚定了信心,中有所主,不为外物所动,对于整理 说文 ,从未间断。白天忍辱接受批斗,晚上仍回家写书。今夜考明一字,明日证说数文,这样日积月累,成绩也就可观了。虽当时有人将我全家赶入破旧浴室去住,上漏下湿,处境至艰,我仍克服困难,不懈益勤,终于在那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完成了 说文解字约注 整理、誊写的全过程。

又说:

从最初博览群书,取精掇要,自抒己见,着手考证,到认真誊写,成为清稿,是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的。特别是在誊写过程中,时值动乱尚未平息,时而开会,时而劳动,时而下乡锻炼,时而出外调查,时间不能自己支配,誊写工作也就时作时辍。不是挤出时间,夜以继日地埋头伏案,克服种种困难,是无法完成这一艰苦工作的。当我将清稿装成数十巨册以后,有几位老友看到了,曾异口同声地加以赞叹,认为非有绝大魄力,投下全

[1](P124-125、127)

副精神,是无法办到的。

我们再结合先生在 谈撰著 说文解字约注 的经过答友人问 中所说的: 尽管克服了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地进行工作,仍然是受到很大阻滞。幸而坚定不移,用最大的魄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任务。今天回想起来,真是大不容易,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大事。 [1](P129)与前, 意思:一则主观上不离不弃,数十年如一日,发扬古人坐冷板凳、不草率著述的优良品格,由此, 约注 积四十年功力而后写定成书 [1](P632),是花费时间最多的一部书;二则不但要克服己身因素,更须不惮于外来干扰,矢志不渝,从而玉汝于成。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 约注 是先生一生治学精神的浓缩,非惟是时代学术文化的客观写照,更是先生留给世人极好的学术精品和精神财富!

再看其二: 循序渐进 。 循序渐进 是治学次第上的问题,张先生谓 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把基础打好 ,就他本人治学经过来分析,实质上就是张之洞 书目答问 由小学入经学 、 由经学入史学 所揭示的传统学者研治四部的途径。而这,又源于其父的教诲。先生1980年5月30日写于武昌的 自传 曰: 他(刚谨按:先生父亲)一生治学很重视张之洞的 车酋轩语 和 书目答问 ,认为是读书的指路牌,我从小便经常翻阅这两本书。 书目答问 末附清代学者 姓名略 ,开首便说: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我对这段话深信不疑。认为做学问,应循序渐进。不可躐等,不可急躁。如果不是循序渐进,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很不可靠的。过去学者们称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为小学。当我对小学稍具有基础知识以后,才开始研究经学。初治 毛诗 ,后及 三礼 ,钻研郑学,锲而不舍,抽出了一些条例,写下了许多笔记。 [1](P642) 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 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中也说:

我十几岁时,发现张之洞 书目答问 里谈过: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恍然领悟到做学问是有次第步骤的。前人称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为小学,小学是研究本国文史之学的基础,不把这些基本功练好,读书是无从下手的。我在幼学时期,父亲便用王氏 文字蒙求 教我识字,对文字学便已有了兴趣。十五六岁时,看完段氏 说文注 、王氏 说文释例 和郝氏 尔雅义疏 。十七岁时,写成 尔雅义疏跋 一文,将 尔雅 与 说文 不同之处,以及郝 疏 的弊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又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将 说文 分抄了一遍,名为 说文类求 ;再以古韵部居为经,声纽为纬,将许书九千余文,系列为表,成 说文声韵谱 。又以陈澧所定四十声类,将 广韵 按声归类,成 广韵谱 。复取 尔雅 、 小尔雅 、 方言 、 毛传 、 说文 、 释名 诸书内容,类录成 雅诂表 。这些都是我早年练基本功时所做的具体工作,只能说是初期治学的一部分功力,而不能算是什么学问。经过这一系列的锻炼,才对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稍有

[1](P627)

所得,初步掌握了治学必备的一部分基础知识。

这里,先生又以己身少时治学经过,阐发了 说文 等文字学(小学),确如张之洞 书目答问 所总结,是治学之基础,必由此入,始得出入经史,左右采获而为益多方。其实,先生不光恪守此条研治 说文 ,纵是在研治史学时,像史部目录学,作为 治学之锁钥 ,也同样为其所重视,深入研究而受用颇多。譬如 汉书艺文志 ,先1946 ,又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 以《说文解字》为中心

64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7月

书,复有笺记,爰理董而别写成编 ,出版 汉书艺文志通释 。其自序曰: 余平生诱诲新进及所以自励,恒谓读汉人之书,必须精熟数种以为之纲。一曰 太史公记 ,二曰 淮南王书 ,三曰 汉书 艺文志 ,四曰王充 论衡 ,五曰许慎 说文 。(中略)又必以 汉书 艺文志 溯学术之流派,明簿录之体例。精熟此五家之书以立其基,而后可以博涉广营,汇为通学。 汉书 艺文志 为书简短,尤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如能反复温寻而有所得,则必如荀卿所云: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3](P165) 溯学术之流派,明簿录之体例 , 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 ,此数语既是 汉志 本身价值的精确概述,也是先生对 汉志 认识的明白自道。先生一生治学,最求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因此,不但体现在他对 汉志 本身专门研究,即使其他著述中,也都处处可见这一要义。正是因为先生如此讲求治学次第与路径,方最终贯通四部,汇为通人之学。先生去世前一年,1991年8月25日所记 八十自叙 ,述曰: 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

[1](P2)

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

应当说,这样的治学规模与成就,是与其 循序渐进 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的。尽管先生 循序渐进 的方法,仍属于传统治学途径的践履,然而由此所取得的成就,却再一次证明了四部之学合理性的内在价值。尤其,当我们今日限于学科偏弊,深感因此不甚具备产生 国学大师 的条件时,先生秉承张之洞 书目答问 旧学途径的 循序渐进 ,岂不更具有引领我们深入学术堂奥的鲜明魅力?!

最后,是 读常见书 。 关键在能读常见书 ,其实学者早已有此共识,张先生 汉书艺文志通释 自序所举列的汉代五种书,各有其相应价值,也就是文史哲研究的 常见书 。像 说文 , 在研究古文字学的领域内, 说文解字 便是一部人人必读的常见书 , 说文解字 这部书,一直到今天,还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古代字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必须由此入门的基本读物 [4](P13)。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解释太多,兹且从略。

二、 除书本外,还应多读 无字书 ,以扩大求知领域

这是张先生 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 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中的第四方面经验,见张君和先生选编 张舜徽学术论著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桂岳书系之四 ,页631。

张先生平生治学,尤教人读 无字书 ,认为如同古今圣贤皆可为师一样,天地大自然这一 无字书 ,亦须学者留意及之。先生于先哲这一认识之重视与发挥,不惟揭示传统学术文化之至大至精处,且其本人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因以取得卓越成就,成为其自学成才的一大法宝。这一点,于今日 象牙塔 之职业知识分子来说,其省视作用相当不可忽视。

先生阐发此义,集中见于 爱晚庐随笔 学林脞录 字之书耳。天地间尚有极多之无字书,亟待研究而讲习之。广大渊深,若无涯氵矣。穷毕生心力以探索之,亦未足以劲之也。清初廖燕,自述为学有曰: 昔者亦尝有志于学矣,于古人书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糟粕,无所从入。退而返之于心而有疑焉。意者其别有学乎?然后取无字书而读之。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尝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间,日在目前,而人不知读。燕独知之读之,终身不厌(见 二十七松堂文集 卷九 答谢小谢书 )。 此言学之范围至广,天地万物,无乎不在,初不必死守书本而后谓之学。议论通达,发人之所未发,足以益人神智,开拓心胸也。吾观往世通儒,于勤读有字书外,恒得力于读无字书。如司马迁周游四方,博问周咨,故其所著书,言秦汉事甚详,悉由亲自采访而得。李时珍之撰 本草纲目 ,除取之旧有医籍外,而常与村农野老入山采药,辨其性用,新增尤多,此皆读无字书之明效也。至于接触事物愈广,所得倍蓰于书本者,更难尽数也。 [5](P一0七)然则先生读无字书之主张,前有所承,清人于此问题之见解,乃其深受启发之直接资源。

当然,读无字书非特具体直观之知识,其较高层次,当体察自然、引归身受,自丰富多彩之天地世间感悟大道哲理。先生所撰 善自得师者在能以天地万物为师 ,即是本此意义阐论。其文曰:

观夫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 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禾弟稗,在瓦甓,在尿溺。 其言似广漠无涯际;而其义阐明虽至微贱之物,莫不有道存焉,则固不易之理也。道之弥于六合者,存乎天地万物,则吾必以天地万物为师。

又曰:

周易 六十四卦 象辞 ,皆有 君子以 三字,即所以教人以天地万物为师也。如 乾象 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 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言人之立德,宜效天之运行不休,以自强不息;效地之顺下能受,以厚德载物。自乾、坤以逮既济、未济,莫不如此。则古人之相尚以天地万物为师,从可知矣。( 学林脞录 卷十六)

可见,读无字书之治学法,原是吾国有史以来即十分重视者,实传统人文学术之亮点。历代圣贤于此皆有身心之沈潜工夫,于彻悟大道、去除人欲之辅助功用不可或缺。先生注意到古人这一点,识见已相当高超;而其又不止于此,进一步运诸学术研究,由斯取得可喜成绩。 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 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第四点 除书本外,还应多读 无字书 ,以扩大求知领域 中曰:

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书,二是无字书。有字书即是白纸黑字的本子,无字书便是万事万物之理,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许多实际知识。有字的书,人人知道重视它,阅读它;无字的书,人们便等闲视之,很少有人过问它。特别是过去研究中国文、史、哲的学者们,平日除伏案阅览、写作外,不愿多和社会接触,形成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与世隔绝。由于他们平日所接触的书本,绝大部分是古代的,受古人的思想影响很大,潜移默化,便,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 以《说文解字》为中心

第25卷第7期 许刚: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

65

格格不入。不独言论、行事容易流于迂腐,知识领域也

[1](P631)

是很狭隘的。

先生不单如此认识,劝勉后学,其本人即如此践行,从得意外收获。兹以两例举示。首为 说文解字 研究。关于先生研治 说文 ,尝闻诸业师张新民先生告曰:张先生于 说文 中鸟兽草木之学,行步所到处,辄仔细观察,实际访问辨认。故是书体现出扎实之乾嘉实学精神,具坚实之实验基础。因此, 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 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指出 我国历史上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大半都是通过读无字书来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著述的 后,随即以切身经历述道:

我对于过去学者们饱读无字书的精神和成就,十分歆慕。自己也就随时随地注意摄取书本以外的见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时时有所得。例如我早年读 说文 至麦部,有云: 秋种厚艹豸里,故谓之麦。 这明明是

许慎以声训法指出 麦 的声义是由 豸里(埋) 来的。我最初不能理解这一说法,后来在湖北农村,亲眼看到秋冬之际种麦的时候,都是用锄深挖土,将种子放下,再厚盖以土。湖北人称为 挖麦子 ,和其他谷类的种植法大

艹艹

不相同。我才体味到 厚豸里 的原意,和许氏以豸里释麦之故。即此小例,足以说明读无字书的重要。其他事例很多,不能在这里尽举。总之,有许多的知识和疑难,是不

[1](P631-632)

可能单从书本中取得解答的。

早年不解之疑,于不经意之乡村观察中豁然彻明,可想先生何等之畅快兴奋!此真说文学训释之绝好佳例。又若 广文字蒙求 论述 从古文字中探索远古史实 之六 和猛兽、毒蛇、洪水作斗争 时曰:

我过去访问过好几家老猎户,请问他们怎样御虎和打虎。他们都说: 猛兽中还有比虎最可怕的东西,就是大野猪。如果在深山中遇着了,不独很难制服它;自己不小心,还有牺牲生命的危险。由于它见到了人以后,便纠缠不已,人不容易脱身。 我听了,不免大吃一惊。其实, 说文 豕部下云: 古有封修蛇之害。 封是高大的意思,修是粗长的意思。 封修蛇 ,即常语所称的 封豕长蛇 。封豕指的是大野猪,据猎人说,大的可

斗过千斤。它甚至能与虎斗,相持不舍。 说文 : 、

相不解也。从豕虍。豕虎之斗不解也。 像这样凶猛异常的野兽,自然不是人容易对付的。人类祖先,早已通过造字将这一情况记录下来了。也就证明猎人们通

[6](P二0九、二一0)

过实践而取得的结论,完全正确。

如此研治 说文 ,与先生推崇郑樵访诸田间野老的精神如出一辙。通过实际考察,复结合典籍所述,于学术研究得出生动结论,其正确性如何自不待言。此先生善读无字书之例一。

其二,订正顾炎武 短右袂 解。 清人笔记条辨 卷一论顾炎武 菰中随笔 曰:

卷一云: 短右袂,向来不曾理会得。两只衣袖,一长一短,不成模样。盖古人之裘,如今皮袄,必以绸贴之而成。但短其皮不短其绸,则运动既便,而于外观亦无所妨。 亭林此言,疑未可从。余往岁游陇右,又尝西抵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然,盖以便操作也。此殆远古遗俗,而今犹存于少数民族中。短右袂之制,即由袒右而变,非目验不能明,似未

[7](P5)

宜以臆见断之。

斯又先生实地考察、身历目验之 读无字书 佳例。先生1949年前,执鞭西北高校,故于 短右袂 现象亲眼目睹,体会较深。

总之,先生之 读无字书 ,既秉承前人识见,有所步履推阐,复于今日学者启迪良多,沾益匪浅,极可效法重视。古人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论语 子张篇第十九子夏语),又修齐治平慨然以事功弘道,其所规为,今人不逮之远甚;而 两耳不闻窗外事 ,弗与自然天地及农夫村氓对话习磋,徒以所谓知识分子者自居,则 一心只读圣贤书 亦恐不得。如此,先生之读 无字书 ,岂不亟乎?!

三、 就某一专业的深入钻研来说,固不嫌分得很精细。但是无论研究哪一种专门学问,需要的辅助知识太多了,如果局限于某一局部的探讨,而摒弃其他有关联的东西,茫无所知,结果连那一点狭小的研究工作,也难于取得成绩。

这几句话见 说文解字导读 页73,实质是张先生平生博通与专精认识的一个反映。先生平生治学,最讲会通,并且强调只有会通,才可能有专精。当先生尚值而立之年时,即于1945年长沙刊行的排印本 广校雠略 中,在 汉唐宋清学术论十八篇 后殿以 专精与博通之辨 ,力申会通之义,约分秦火以后历二千年儒学之士为二途:专家之学,通人之学。深病汉唐宋清 专己守残之蔽 ,力称 融会贯通之功 ,指出: 夫为专精之学易,为通学则难,非特博约异趣,亦以识有浅深弘纤不同故也 , 故在今日而有志于文史之学,固须专精一业,有所归宿,而尤贵能博观通人之论,以开拓其心胸,推廓其器识,庶不致蔽于一曲,于大理,而有以极乎高明广大之

一四0)

域也。 [8](P一三九、会通之义,诚为得之。也正是由于先生着眼于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坚持会通而力戒偏狭,所以先生是书论及校雠学,亦自文献学之广义着眼,强调目录、版本、校勘皆统诸校雠。周国林师于先生此意,已有阐释,今敬录于此:

张先生关于目录版本校勘不必独自称 学 的观点,学者中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他称举校雠的大名,旨在强调三者的联系,达到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目标,这一学术宗旨,是大家都认同的。他关于文献学的若干理论建树,便是他上推校雠古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辨成果。(中略)可以说,张先生首正

[9](P52-53)

校雠之名,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早年之作主张如此,晚年先生撰作 中国文献学 时还是如此,极言广义之文献学。书之前言云: 文献学的范围,包罗本广。(中略)梁启超所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谈到 清初史学之建设 时,便说: 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 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这却把文献学看成了广义的史学,内容自然是很丰富的。 [10]由此,是书以版本、校勘、目录为整理古代文献之基础知识,钞写、注解、翻译、考证、辨伪、辑佚乃前人,

张舜徽先生论读书与治学 以《说文解字》为中心

#66#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7月

编字典、辑丛书,为前人整理文献之丰硕成果;若今后整理文献之重要工作,又当有甄录古代遗文、改造二十四史、整理地方志书、融贯诸子百家,而最终之主要目的与重大任务,编述通史也。可见先生所言之文献学,虽不能谓无所不包,要亦极广博矣。与先前及并时同类著述相比, 中国文献学 不仅仅是文献学史的叙述,也不仅仅是文献基本知识的介绍,而重在论证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总结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阐述历代校雠学家和清代考证家整理文献的业绩,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以及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 [9](P55)。 中国文献学 第一编、二编就记录古代文献之材料、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古代文献之散亡等基本情况先行说明, 绪论 第一章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0,书之开卷即开宗明义,强调广义之文献学。此并世文献学家所未尝道。究其实,自先生会通之学有以致之。陕西师大已故著名学者赵吉惠先生论曰:/从内涵的文化深意上讲,广义文献学也体现了-通.字,也是对历史文献学的博通。0信矣。赵先生又曰:/我认为张舜徽学术最基本的特点是-博通.,这可从两方面去看:一个是学术求通,一个是走广义文献学之路,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通.字。作为一代学术宗师,张舜徽以-通才.著称,像他这样博通-经.、-史.、-子.、-集.四部学问并且对于每部学问皆可以名家者,在当代学者中确

46)

是屈指可数、寥若晨星。0[11](P45、事实的确如此,若先生5说文解字约注6,为小学之汇集大成,5郑学丛著6,为经学之通人综论,5清人文集别录6、5清人笔记条辨6、5清儒学记6、5清代扬州学记6,为集部之博通萃取,等等:均极可见先生学术之会通特征。篇幅所囿,不展开。

我们再看先生生前所作学术演讲,同样对此不遗余力地晓诲后学。像1946年11月10日在兰州大学文史各系大会上的演讲5论偏才与通才6曰:/正如5淮南子#论篇6所说:-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惟无所向者,则无所不通。.也指出了人若有所偏蔽,便不能看到对面和周围事物的情状。所见既很狭隘,便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能力献出其专长。至于通才则不然,由于他了解的东西多,掌握住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能够兼揽并顾,驾驭一切。01978年10月24日在山东大学文史两系大会上的演讲5学文科的要将范围推广,不可囿于一隅6曰:/社会科学的领域本广,各专业之间,彼此联系,不可分割。所谓-牵一发而全身动.,涉及的东西太多,不是一开始便单科独进所能取得成功的。必须基本知识具备以后,才能进行专门研究。否则知识面太窄,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是不能解决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任何问题的。5淮南子#论篇6说过:-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惟无所向者,则无所不通。.说明了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一方而不见另一方,所接触的事物是有限的。治学也自然是如此,断不可蔽于一曲而不知其他。0又曰:/谈到分科办系,是清末初办大学时从外国学来的一套办法,到今天还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而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出现了不少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哲学家,他们的门名家,也必然是根柢深厚,学问丰赡,由博返约,而后取得成功的。姑且不谈古人,即就现代学者而论,当我在青少年时期所见到的先生长者,记诵精详,学识博通,见之于言谈或文章著述的,无不属厚本本,有典有则。假使没有雄厚的基础和广泛的积累,很不容易达到这一境界。反观我们这一代,比之老辈,已大大不如。说明我们做学问所下的功力,远远赶不上前人

604、607、609)

了。0[1](P603、都极其鲜明地可见先生对会通广博之学的推崇,因此,在5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6的第三方面/要把学问的范围推广,不可走太狭窄的路0中,先生又以其研治说文学的切身经历述道:

我在撰著5说文解字约注6的过程中,除涉览了一百多家研究5说文6的专著外,还参考到许多有关水道、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书籍,以及近三百年间文集、笔记中有关释字、明制、考证名物的记录,然后才敢下笔。/事非经过不知难0,于是对治学范围应该推广这一点上,深有体味。愈学愈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门路的狭窄

[1](P630)了。

这样看来,5说文解字导读6中,先生把此问题又作了说明,强调/有人认为5说文6这部书,主要是阐明字形结构的,属于-文字学.的范围,与-声韵学.、-训诂学.关

[4](P73)

系不大。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恰当的。0这其中的博通与专精关系,既是说文学所必须注意的,也同样是先生毕生治学的宗旨。结合上论,读者自会心知其义。

总之,张先生关于读书与治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除了化用到自己的学术事业中,结出累累硕果外,也还大量的保留在了他的著述论述中,极为珍贵!本文但以5说文解字6为中心,附带其他,此外如/-汉赋.在今天看来,从文体上讲,早已成为过去,但从考古的角度考虑问

[4](P16)

题,汉赋又成了研究汉代文字的重要依据0,正与先生诵览严可均辑5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6,从中探求学术一样,也是先生善于治学的方法体现,启示我们很多。限于篇幅,不再涉及。

参考文献:

[1]张君和.张舜徽学术论著选[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三夕.高山仰止)))读3讠刃庵学术讲论集4札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3]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舜徽.说文解字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0.

[5]张舜徽.爱晚庐随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6]张舜徽.旧学辑存[M].济南:齐鲁书社,1988.

[7]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张舜徽.广校雠略[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周国林.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9辑)[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前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

[11]周国林,刘韶军.历史文献学论集[C].武汉:崇文书局.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小学英语单词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