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社会学> 现代世界

现代世界

上传者:高秀娟
|
上传时间:2015-04-25
|
次下载

现代世界

三、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 原因

①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冲突

③重要原因: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④美苏间的猜疑、不信任和丘吉尔对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 2.、冷战:

(1)含义:“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争、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2)目的: 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它是两极格局下东西方对抗的主要形式。 (3)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③军事上:北约华约 (4)影响:

积极影响:①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②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消极影响:①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为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③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战”——在亚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冷战”中的“热战”(代理人战争)

(1)朝鲜战争影响: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朝鲜的分裂。 (2)越南战争影响: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越难实现了统一。 (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二战后,西欧各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③西欧国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对抗来自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④欧洲有识之士的努力和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⑤西欧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

(2)形成过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合作表现: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且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①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对欧洲政治的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7

③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霸权地位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

④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①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②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③重视科技与教育。

(2)表现:70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宗旨与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中国的振兴: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

(1)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的影响及各国改革。

(2)概况:1989年,多党制;1990年,德国统一;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解散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4)影响:苏联在欧洲构建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2、苏联解体:

(1)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的影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8·19事件 (2)概况:1991年,12月“独联体”建立,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 (3)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3、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缓和与动荡并存。 (四)当今世界格局:

1、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多极化趋势加强 2、表现:“一超多强” (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经济领域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0世纪初)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1917——1921)

(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使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前期:一切为了前线 后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措施:①农业: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

监督)③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4)评价:积极: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

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局限:①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激化了矛盾。②超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

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失败。

2、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1921——1927)

(1)背景: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①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④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失败

(2)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有国家

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按劳分配

(3)评价: ①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②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是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以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③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④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特点:①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的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1)背景: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

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2)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3)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

经济上: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评价:对苏联:积极:①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

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②为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

28

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⑤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对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一模式,是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

(二)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二战后)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内容:农业:农产品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种植玉米运动;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尝试推行“物

质利益原则”

(3)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1954年的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的载人宇宙飞船)。但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

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结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4)失败原因: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只是修补性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顿。

③苏美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过程:①经济改革:内容: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

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原因:a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经济结构更加失调。b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阻力

重重。c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是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②政治改革:

内容: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结果: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 (一)20世纪20、30年代的调整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主要原因: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

(3)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对经济: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这场危机迅速波及到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

所有的经济部门,后果空前严重。

对政治: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对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罗斯福担任新一届美国总统。

(2)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②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发起“蓝鹰运动”。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通过《社会保障法》;实行以工代赈。 (3)特点: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关注民生;是对新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实践;把美国从私

人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评价: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对美国(经济、政治):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

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缓和了政治矛盾。

对资本主义世界:新政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 对经济发展模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3、凯恩斯主义:

(1)背景:传统的经济政策;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

到人们的质疑。

(2)内容: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3)评价: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成为战后西方各国之等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②但他并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调整内容: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背景:①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②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提供了实践经验;③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方式及代表国家: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②制定经济计划。(日本)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美国) 评价:①利:避免盲目生产,保证生产社会性。②弊: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29

(2)企业经营:

①“人民资本主义”: 含义:股票分散化;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评价: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有利企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

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②“经营者革命”:

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 员从事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评价: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 分。淡化了阶级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3)福利国家的出现: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进行政策调整。 资金来源:个人、企业、国家

变化: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评价: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积极:是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局限: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结果:(1)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2)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3)对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

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发展进程:

1.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2.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3、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遭受重创。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速度大大加快。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 原因: ①二战后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②二战使原有的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洲衰落,美国实力膨胀 ③美国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2) 会议召开:1944年夏,美国,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3) 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宗旨见课本P104) (4) 影响:对美国 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经济霸主地位 ③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

对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5)崩溃:时间:20世纪70年代

因素:美国实力的下降和日本、西欧的崛起

2、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原因: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

②美国积极倡导,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

(2)建立:1947年美、中等23国签署,1948年正式生效

(3)主要目的:各缔约国通过谈判消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

(4)影响: ①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②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③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评价:对美国:美国拥有特殊地位(确立了霸主地位) 对世界: 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②反映了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2、表现:①国际贸易的增加 ②世界市场扩大 ③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④跨国公司增加 3、评价:

(1)积极:①使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互相依存

②有效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资源,提高了生产率 ③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④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⑤这一趋势是无法改变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30

(2)消极: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加强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④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尤其是美国力图推行西方的价值观。 ⑤其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展望: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

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各国的共同繁荣

你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认识:(同上“评价”) 中国应对措施:(1)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国际竞争。(2)主动熟悉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加强国家的经济安全防范。(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4)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加大科教的投入,创造知识资源,以确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根本之策。

四、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一)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1、原因:(1)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各国间的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也使得欧洲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3)以欧洲为主战场进行“冷战”使欧洲面临着来自美苏的威胁 (4)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 (5)有识之士(让·莫内和舒曼)的努力 (6)欧洲经济的恢复和联系的加强 2、发展进程

(1)欧共体的出现:1952、1958、1967 (2)一体化建设(措施): 经济领域:

关税同盟(1968年建立):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起共同的关税。

共同的农业政策(1968年实施)——-原则:①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②

共同体优先,③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 着手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

1985年提出,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欧洲统一大市场,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

通。

政治和外交领域:建立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以及欧洲法院。

(3)欧盟的成立、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合作程度最高、最为成功的经济组织

成立:1991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正式成立

影响:①标志着欧共体正是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

的组织

②欧洲一体化的内容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③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密切。

发展: ①欧元的诞生:2002正式启用

意义:①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②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③具有欧洲身份的象征,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②规模扩大:结合课本110页了解

3、影响:(1)积极:①符合欧洲的整体和各国的利益

②欧盟各国通过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利于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与稳定。

③反映了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的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存在问题:由于权利让渡问题和成员国间的差异性欧洲一体化的实施难度很大,

不可能直线发展,但会一直向前发展。

(二)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亚洲第一个囊括本地区全部国家的区域经济组织 1、原因:①国家众多,民族、宗教多样冲突较多

②东南亚国家认识到只有走向地区联合凝聚成一个整体,才能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消

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和平、进步和繁荣 ③受到来自美苏的威胁

2、成立:1967年

3、发展:1976年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标志着东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原因:将政治合作列入联

盟合作范围;就经济合作制定具体原则;加强了组织上的联系) 4、意义:①在成员国中培养起“东盟意识”,增强了内部凝聚力和团结意识

②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 ③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

1、原因:①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

②三国希望形成经济上的互补

2、成立:1992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正式成立

3、合作内容: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4、影响:积极:①三国之间经济交流大大加强

②三国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经济上的互补

③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消极:存在问题,造成墨西哥的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四)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1、原因:①七八十年代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各国经济联系密切②经济区域化

趋势的推动

2、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

31

3、特点:①各成员国之间差异性明显,在经济结构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

②APEC的合作方式及原则(课本122页) ③是论坛性的经济组织

4、意义:①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

②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知识补充: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因有哪些?

①经济全球化,使同一区域的国家更易密切合作; ②国际竞争日益加剧,需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 ③现代科技的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

④国力强大的西方国家倾向于建立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3)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要求:1、相对论和量子论 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2、现代信息技术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现代科学革命

(一)背景: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1、辉煌: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成为绝对权威,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2、危机: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 (二)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1、提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因此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2、内容: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3、意义: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的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的看待世界的途径。

(三)量子论中的微观世界

1、诞生: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