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哲学/历史> 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上传者:路灿
|
上传时间:2015-05-07
|
次下载

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侯彦峰 杨文选 来源:《学理论》2014年第20148上期

摘要: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是生产力的最根本因素,“一切生产力归结为自然力”,自然力利用是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利用自然力。研究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科学利用自然力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本定义仅对生产力做出直观描述,尚未揭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这种力量的来源。在马克思视野中,自然力是生产力的来源,“一切生产力归结为自然力”[1]166。但这里的自然力是潜在的生产力,需要进行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自然力利用是自然力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内容丰富,包括:劳动者利用自然力、工具和机器利用自然力、科学利用自然力和资本利用自然力等。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利用自然力。研究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科学利用自然力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一切生产力归结为自然力

一般而言,自然力是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运动的力量,包括机械运动力、物理力、化学力和生物力。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力”这一范畴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协作和分工是“资本统治下所具有的一定形式的社会劳动的无偿自然力”[2]514、已经物化的劳动追加新劳动量是“劳动的富有活力的自然力的表现”[2]514、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一种自然力、机器与科学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本身也是自然力等。当然,马克思对自然力的考察,重点放在与自然界中人类生活密切关联的自然因素,且把这些自然因素的力量称为“单纯的自然力”或“自然界的自然力”。马克思指出,“单纯的自然力”包括两个方面:“水、风、蒸汽、电”[2]363等自然环境的物质力量和“瀑布”、“富饶的矿山”、“盛产鱼类的水域”[3]871等自然资源的物质能量。在马克思看来,此种类型的自然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未经人们盲目的自然力量,但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作为来自于大自然的物种,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和自然力。这种改造活动就是生产劳动,它“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4]201-202。因此,“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4]202。如果从劳动结果看,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此外,马克思在对科学技术的考察上,得出“生产力包含科学”的结论。那么,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自然力,“一切生产力归结为自然力。”[1]166

1.劳动者归结为自然力。劳动者作为最强大的生产力,首先是站在地球上呼吸着、肉体的、有自然力的人。人来自于自然界,须不断地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95因此,劳动者的力量可以归结为自然力。

2.劳动对象归结为自然力。劳动对象是人们运用手段所能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天然的劳动对象,如天然的煤、石油、非人工放养的鱼,它们来自于自然界。人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如纺织中的棉花、机器制造中的钢材等,它们是经过劳动加工产品转化为劳动对象的,归根结底来自于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

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5]92因此,劳动对象,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归结为自然力。

3.劳动资料归结为自然力。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4]203。劳动资料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要的工具系统、能源系统、运输、储藏等。生产工具是最根本的劳动资料,是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标志。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自然物质的转化形式,“这里劳动资料虽然是社会劳动创造的社会生产力,但起的作用却类似为生产目的服务的自然力。”[6]488此外,属于能源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劳动资料,它们来自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自然力。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所以能够利用劳动资料,就在于劳动资料本身就具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自然力的性质。因此,劳动资料归结为自然力。

4.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自然力。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质上就是自然力的运行规律,技术是为改造自然力而服务的。因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亦可以归结为自然力:科技进步能够提高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能力,延伸劳动者的自然力;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工具使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的自然力,且提高现有自然力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也就是向驱使自然力为自己服务并使它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的过程转化。”[7]212-213

二、自然力利用是自然力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

一切生产力归结为自然力,但自然力本身却并不就是生产力,如何从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马克思认为,自然力只有经过人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将其并入现实的生产过程之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有: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以及自然因素的条件等,这些要素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指向一个目的,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去利用自然力,实现自然力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自然力利用是自然力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马克思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力利用思想,表现如下:

1.劳动者利用自然力。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生产劳动的最初要素只有自然和人。“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4]209生产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到劳动对象,创造出劳动产品的活动。因此对于自然力的利用,首要条件就是劳动者利用自然力。劳动者是实体因素,劳动过程中是劳动力作用于自然力上面。“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4]190。人们在协调、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来进行生产劳动,“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4]202这段话表明,劳动力利用自身的自然力,作用于自然界的自然力,达到利用自然力的目的。

2.工具和机器利用自然力。人类要利用自然力,使身外的自然力变成自身的力量,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但人的自然力有局限性,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即工具和机器。马克思认为,在手工工具时期,人们主要以手臂、肩、腿等器官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以人的躯体和肌肉作为劳动的动力,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补偿。只有到资本主义社会,“大规模地应用机器,从而工人相应地集结,以及这些受资本支配的工人相应地实行协作的地方,才有可能大规模地应用自然力。”[2]570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6]56。由自然力转化而来的工具和机器等劳动资料,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器官。

3.科学技术利用自然力。在工具和机器上,不仅凝结着自然界的自然力,而且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经验、科学和各种能力。“机器则代替工人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它通过在自身中发生作用的力学规律,而具有自己的灵魂”[7]208。“发展为自动化过程的

劳动资料的生产力要以自然力服从社会智力为前提”。因此,在工具、机器与自然力的关系后面,体现的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力的关系。科学是认识自然力,获得自然知识,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8]518近代以来,工业化的需要,科学的进步使人类对不断揭示出自然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对自然力的控制和利用的程度和范围越大。科学是解决自然力是什么,技术解决如何改造自然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自然之中的自然力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不过,科学技术本身不能直接利用自然力,必须物化为生产工具,才能不断使人能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利用自然。

4.资本利用自然力。利用自然力不仅需要劳动者的自然力、机器以及科学技术,而且还需要自然力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关系下的利用自然力状况。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自然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得以应用的条件。“如果说生产资料集中在相对的较少数人——与劳动群众相比——的手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和前提,那么,这种集中也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技术条件。这种集中使共同的劳动即协作、分工,机器、科学和自然力的应用得到了发展。”[2]191因为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自然力以及利用自然力所得成果被资本家占有,自然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一种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对自然力产生很大的破坏,并造成自然力危机。因为,“资本的生产力”是一种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使自然成为资本的附庸、以破坏自然力为代价的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以掠夺式使用自然力为代价的。“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使土地日益贫瘠。”[3]917“资本的生产力”造成了自然力的绝对稀缺,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信中谈道:“能的储备——煤炭、矿山、森林等等方面的浪费的情况,你比我知道更清楚。”[9]129

三、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以及资本运作,驱使人们在利用自然力的同时,造成了一系列自然力危机,诸如环境自然力污染、资源自然力短缺等。自然力危机催生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如何科学利用自然力。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对中国科学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劳动者素质,科学利用自然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的过程就是劳动力利用自然力的过程,而劳动力是体力和脑力的统一,是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的综合社会表现。劳动者的素质主要由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构成。身体素质是基础,它包括人的生理构成的各项指标、健康状况、寿命、体能等,代表着人的体力;技术素质是主体,包括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各方面的技能,代表着人的脑力。在生产中,这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比重有所不同。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奴隶和农奴靠手工劳动,劳动力的质量就是体力的大小。资本主义工业时代,资本家为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更着眼于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而技术素质的提高靠教育和培训,“使他在一定劳动部门获得熟练和技巧,变成发展的特殊的劳动力。”[4]195当代,脑力劳动的比重逐步加大,技术素质已成为现代劳动者素质中的主导内容,于是当代劳动者利用自然力,主要体现为脑力,即技术素质利用自然力。因此当代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科学利用自然力,必须采用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2.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增加自然力的有效供给和合理开发自然力。自然力发挥效果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的进步。马克思指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4]394从外延看,就是要扩大自然力的利用范围,不断开发新的自然力;从内涵看,就是全面而持续地提高自然力的利用效率。当然,发展生产力的重点应从主要采取外延式的利用自然力转变为主要采取内涵式的利用自然力,这就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利用自然力是增加自然力的有效供给和合理

开发自然力的重要手段。当代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利用自然力,就需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建立节约资源能源、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满足社会需求的科技模式,绿色科技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不仅能够挖掘新的自然力,增加自然力的供给量,而且能够减少资源自然力的浪费和环境自然力的污染等生态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力发展的和谐统一。

3.避免资本利用自然力的负面效应。自然力的利用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因素。生产关系的利用不仅带来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破坏一定的自然力。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破坏自然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因素。因为资本作为具有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要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唯有大量开发和利用自然力方能达到。资本利用自然力是十分残酷的,不仅对自然力进行无偿的掠夺,而且导致自然力危机。当代中国在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和发展市场经济时,出现了多种资本样态,既有境外资本又有国内资本;既有合法资本,亦有非法资本。现实资本会按照资本逻辑运行,必然对自然力的利用产生影响。因此,当代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利用自然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意削弱资本对自然力的统治,从而避免对自然力的破坏。

总之,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自然力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丰富的自然力内涵。马克思重点探讨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单纯的自然力”或“自然界的自然力”,且把这种类型的自然力看成生产力的最根本因素,继而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力利用思想。研究马克思自然力利用思想,对当代科学利用自然力、进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草稿):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作者单位:侯彦峰,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