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资格/认证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笔试备考资料:《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预测

教师资格笔试备考资料:《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预测

上传者:封军康
|
上传时间:2016-11-02
|
次下载

教师资格笔试备考资料:《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预测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 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3 年下)
2.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预测新考点)
模块二 教育的属性★★★
1.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14年上、15 年上、15 年下)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14 年下)
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6 年上)
3)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预测新考点)
模块三 教育的发展历程★★
1.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15 年上)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 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4 年上)
3.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序”,一类是“校”。(预测新考点)
4.西周的学校教育。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西周各类学校教育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预测新考点)
5.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了当时最高教育机构——太学。(预测新考点)
6.隋唐时期在选士制度采取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预测新考点)
7.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模式。(预测新考点)
二、辨析题
模块一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教育的构成要素(预测新考点)
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影响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预测新考点)
角度 主张
教育的社会作用 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教育对象 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的基础。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育原则、方法 第一,学、思、行结合。第二,启发诱导。第三,因材施教。第四,温故知新。
2.孟子首倡“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预测新考点)
3.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荀子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预测新考点)
4.墨子(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预测新考点)
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其中包括的教育原则有: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13年下、14年下)
模块二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又称为“产婆术”,它由讽喻法、归纳法、助产法等几个步骤组成。(预测新考点)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预测新考点)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预测新考点)
4.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它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15年上)
模块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曾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13年下)
2.法国思想家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其代表作为《爱弥儿》。他倡导自然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要高度尊重儿童。(预测新考点)
3.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是《康德论教育》。(13年下)
4.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其教育思想有:(1)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2)提出“教育心理学化”。(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预测新考点)
5.洛克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他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15年下)
6.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的教育理论家,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其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要求必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主张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15年上)
模块四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教育观点包括:(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2)教育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3)提出了教育学教学原则;(4)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5)强调传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预测新考点)
2.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其主要教育观点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无目的论;五部探究教学法。(预测新考点)
模块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1.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1917年出版)被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预测新考点)
2.加里宁编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重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预测新考点)
3.凯洛夫主编了《教育学》(1939年出版),该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预测新考点)
4.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预测新考点)
5.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预测新考点)
模块六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教育过程》(1960年出版)提出了“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机构”;倡导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16年上)
2.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1975年出版),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预测新考点)
3.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理论》,倡导“范例教学”,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预测新考点)
4.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全面和谐教育思想。(预测新考点)
5.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15年下)
6.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预测新考点)
7.陶行知,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理论核心为生活教育理论。主要观点有:①“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是一件事。(预测新考点)

第三节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由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构成。(预测新考点)
1)国家的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处于最高层,体现了国家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是衡量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模块二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德国的康德、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以及我国古代的孟子等。其主要观点有: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14年下)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以及我国古代的荀子等人。主要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14年上、14年下)
3.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预测新考点)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这种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预测新考点)
模块三我国教育的目的★★
1.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6年上)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预测新考点)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预测新考点)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预测新考点)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预测新考点)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14年下)
3.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有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13年上)
二、辨析题
模块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15年下)
一般认为,我国现在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有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强调。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各育不能相互代替。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其各自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的发展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五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三、简答题
模块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具体内容见辨析题模块一我国的教育目的中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预测新考点)

第四节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预测新考点)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13年上)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预测新考点)
4.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14年上、14年下)
5.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强调内在因素,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15年上)
6.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主张人的发展是由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决定的。从历史上看,性恶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行为主义心理学都支持外铄论的观点。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预测新考点)
7.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预测新考点)
8.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16年上)
9.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发展的自觉地、可控的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3年上)
10.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逆境可以成才,“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等典故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预测新考点)
模块二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①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和速度;②人口数量影响着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及教育质量;③人口增长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预测新考点)
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人口中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和制约着新生一代的教育质量。(预测新考点)
3)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结构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状况。人口结构每个方面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预测新考点)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功能)
1)教育能够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
2)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人口结构合理化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①教育有助于人口的性别比例平衡;②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
③教育能够改变人口的行业与职业结构;④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预测新考点)
模块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预测新考点)
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14年上)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权。(14年上)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预测新考点)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的取舍。(预测新考点)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和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预测新考点)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预测新考点)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预测新考点)
模块三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14年下)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预测新考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预测新考点)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3年下、15年上、15年下)
模块四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观念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预测新考点)
2)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预测新考点)
3)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预测新考点)
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预测新考点)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预测新考点)
第二,教育具有筛选和整理文化的作用。(14年下)
第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预测新考点)
第四,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预测新考点)
二、辨析题
模块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体看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1)遗传,也叫遗传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具体体现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与限制;③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13年上)
2)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遗传提供的可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变为现实;②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预测新考点)
3)教育(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预测新考点)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预测新考点)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三、简单题
模块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预测新考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4)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内容见辨析题模块一教育与人的发展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预测新考点)
模块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预测新考点)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预测新考点)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表现在: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对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节教育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预测新考点)
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3年下)
模块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预测新考点)
2.双轨学制是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学制。以英国的双轨学制为典型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16年上)
3.在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在短期内被迅速发展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淹没,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预测新考点)
4.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预测新考点)
5.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4)人口发展状况;(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6)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预测新考点)
模块三我国学制的沿革★★
1.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及实施。(预测新考点)
2.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5年下)
3.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预测新考点)
4.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预测新考点)
模块四义务教育制度改革
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预测新考点)
2.义务教育的特点: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普遍性、同一性)、强制性(义务性)、基础性、公共性(国民性)。其中,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是三个最基本的特征。(预测新考点)
3.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九年一贯制”。(预测新考点)
二、辨析题
模块一我国学制的沿革★★
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通常可以从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中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三、简单题
模块一学制的类型★★
1.学制的类型(预测新考点)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是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学制。以英国的双轨学制为典型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
双轨学制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学生可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2)单轨学制
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学制的变化与欧洲不同。原来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
3)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有其优点。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课程的含义
1.在西方,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 ~ 1903)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13 年下)
2.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 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预测新考点)
模块二课程的类型★★
1.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预测新考点)
2.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有效的实践和结果,包括物质性(校园自然环境等)、制度性(人际关系准则)和心理性(师生价值观念等)隐蔽课程。(16年上)
3.杜威将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的学习称为“附带学习(连带学习)”。(13年下)
4.“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 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预测新考点)
5.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预测新考点)
6.“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于综合课程。(预测新考点)
7.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经验本位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预测新考点)
二、简答题
模块一课程理论
1.活动中心课程理论(预测新考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或经验中心课程理论,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基本主张包括:(1)经验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活动课程理论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在做中学;(3)主动作业论。所谓主动作业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课程的组织应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将教材心理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的个体经验提升到教材的逻辑水平。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预测新考点)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
基本主张: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与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其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因此,该理论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第二节课程编制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课程内容★★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14年上)
2.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预测新考点)
3.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开设的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预测新考点)
4.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预测新考点)
5.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15年下)
6.教材的组织方式有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和折衷式组织三种形式。(预测新考点)
7.教材的编排方式有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过渡式排列方式。(预测新考点)
模块二课程资源
1.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新增知识点)
2.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新增知识点)
3.按照课程资源的属性来分,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新增知识点)
4.根据载体形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新增知识点)
5.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新增知识点)
模块三课程开发★★
1.目标模式。1949 年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即“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原理。(13年上)
2.过程模式。基于对“目标模式”的批判,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预测新考点)
3.环境模式,又称情境模式或文化分析模式,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专家丹尼斯·劳顿和斯基尔贝克。(预测新考点)
模块四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由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它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 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预测新考点)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预测新考点)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CIPP 模式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步骤。(预测新考点)
二、简答题
模块一课程目标★★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预测新考点)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根本依据。对学习者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习者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学校课程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的基本来源之一。此外,课程目标不仅只是反映当下社会的需求,更主要的是反映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内容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模块二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预测新考点)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制约。也就是说,儿童、社会、学科特征构成了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儿童需要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各种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①儿童的成熟与心理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因此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与编排应与相应发展阶段的儿童心理相适应;②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制约课程开发的另一要素。儿童的需要直接影响内容的选择,儿童的兴趣、爱好与需要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2)社会需求
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发挥作用。具体而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评估方式的改革;社会制度与政策直接制约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筛选(特别是人文科学方面);社会结构对课程结构会产生影响。
3)学科特征
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从学科庞大的知识体系中选择什么、按什么标准进行选择、根据什么逻辑进行编排的过程。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预测新考点)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15年下)
3.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预测新考点)
4.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模块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1.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13年上、14年上)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13年下、14年下、16年上)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课程评价的功能,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服务。(15年上)
二、简答题
模块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预测新考点)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3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