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幼儿教育> 唐诗宋词> 走进古诗词

走进古诗词

上传者:刘永贤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走进古诗词

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古诗词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

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

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

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

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因此许

多诗词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

成。只要我们善于唤醒学生的背诵潜能,学生会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

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古诗词将成为永

恒的东西,一生受益。

背诵古诗促进积累,增强记忆,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读课上成背诗课,学校一天的生活

在古诗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不只是会背即止,要温故知新,背得熟,记得牢。长期训练

必将形成积累,增强记亿,养成习惯。

其次书写古诗勤识字。用规范的文本,标准的章法指导学生在写字课上抄写、默写会背

诵的古诗。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就不会出现“春眼不绝晓,

处处吻啼鸟”的错误了。

以读为主悟诗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

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的教学当然也应体

现这一点。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

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则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即

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

在诵读中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

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以达到读懂诗意,感悟诗情的目标。如学习《江雪》与《题

秋江独钓图》,让学生读读这两首诗,说说眼前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再进行朗读赏

析,学生就能找到同样都在“独钓”,而两位诗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一、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就必须诵读。汉语作为一种

语言符号,不仅表达着字面意思,体现作者的情感,而且还传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

耐人寻味的内在意蕴;而诵读则要求诵读者调动心、耳、口、眼、脑等感官,揣摩词语的内

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古人对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

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

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等

等,均说明诵读在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方面的

重要作用。

从初中古诗词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来看,“积累”层次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和准确背诵古

诗词名篇名句;“感悟”层次要求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形之美”(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神

之韵”(即语言文字所承载的诗词作者情感以及其主观情感浸染的社会人生);“运用”层次

则是建立在大量的“积累”和“感悟”之上的最终目标(指学生在接受大量古诗词的熏陶后,

使自己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乃至思想情操得到提升)。三个层次的目标都与“诵读”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诵读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

“诵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

声对话过程,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据笔者的不完全归纳,诵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范读法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模仿教师的

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

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

多诗篇的妙,是跟着吟咏体会的”。可以说,范读是教师朗读技巧和美感体验的完美结合,

不仅给学生在朗读上(诸如停顿、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同时也对

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美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

法是教师大声朗读,学生小声伴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此增强范读时的

师生互动性。

教师在运用范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要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范读不等于

程式化的朗读。教师范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众多的学生形成一种固定

的语速、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如果那样的话,就违背了个性化理解的原则。二是注重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范读的同时,应强调学生还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不一定拘囿于

老师的套路。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在评中读,如:“你觉得老师读得最好的是哪部分?哪部

分的读法还可以改进?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响亮的把诗词读出来。

这种方法能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

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

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

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

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等。

教师在运用朗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

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利用参考资料了解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与用典情况等内容,降低理

解的难度;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如在朗读中要讲究停顿,以达到跌宕起

伏的效果,更好的表情达意。凡是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的诗歌,停顿稍短;内容深沉、跳

跃性较大的,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突显。要注意重音的处理,以此达到抑扬顿

挫的效果。要把握节奏,通过语速的快慢传情表意。一般说来,表现人物惊惧、紧张、喜悦

或愤怒、欢欣的感情,朗读较快;表达沉思、回忆、悼念、悲痛的心情,朗读节奏较慢;表

示介绍、交待、叙述的文字,朗读时运用中等速度节奏等。

(三)听读法

听读法指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化教学手段播放著名朗诵家范读的诗词。“朗诵艺

术家以普通话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成,或刚劲、激扬、

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听众心灵得到艺

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2] 朗诵家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对作品情感的准确

把握,以及对朗诵技巧的熟练运用,为古诗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

也为学生诵读树立了榜样。

教师在运用听读法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听、仔细听,认

真揣摩分析朗诵家对诗词文本处理的精妙之处;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边听

边跟读,鼓励学生从最初对朗诵家的模仿,逐渐过渡到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处理节拍、节奏、

重读、轻读,把握语调和旋律,进行具有个人风格的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品读法

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

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发掘自己的内心视象,再现逼真的情境,

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

意象构成一幅秋天的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彷徨苦闷的心境。又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描绘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

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有立体的图景,这样,才能

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这样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才能感情共鸣。

教师在运用品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诗词中

所描述的景物转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其步人诗境,感受古诗词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

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

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运用一定的意象,构制出各种各样的意境,使不具形的抽

象感情,生动、具体、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

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

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瞻中秋团圆之际,却无以见子由,于是许下“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

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中其他常见的意象:“杨柳,折柳”表达惜别,伤感;“菊、梅、松、莲”表达品

行高洁、坚贞不屈;“鸿雁、青鸟”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古迹”表达怀古伤今;

“酒”表达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等等。让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的意象(物象)表达的特定含义,

也就是当学生懂得了这些“物”所表达的情思,就会初步把握作品的意蕴。再扩而言之,学

生若能借助于这些“物”进入想像的天空,品出东奔西跑其中的“情”,也能够“悲落叶于

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而后再造于自己的作文中,那就更好了。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

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

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

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

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

靠教师创设情境了。

周一:竞登“论讲坛”。

这一个板块是综合性学习的开始部分,由学生先自主预习,在预习时学生可以查阅工具

书疏通字词,通过翻阅有关唐诗宋词的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背景

资料,以帮助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为诵读和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学生们自告奋

勇登上“论讲坛”,将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介绍给其他同学,或介绍诗人,或解说作品,方式

既有在黑板上直接板书讲解的,也有利用投影或幻灯将资料展示出来的。登上“论讲坛”的

学生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不仅锻炼了口才,也增强了自信。而同学之间也可以提问质疑,

还可以相互补充,以此创造了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周二:兴尽“吟咏阁”。

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厚积而薄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朗诵竞赛活动,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从而大量积累古诗词。在诗词朗诵活动之前,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朗诵作精心的指导,使学生摸索出并掌握古诗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出诗歌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而诗歌是“缘情”而作的,训练学生的朗诵,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次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诗为乐心”,古有诗词掷地作金石声之说。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唱起来和谐悦耳,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使学生体会到了朗诵的乐趣。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五言句为三个音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句为四个音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对古诗吟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朗诵比赛的积极性很高,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配乐朗诵,有的舞蹈伴诵,有的两人唱和对诵,有的集体朗诵等等,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竞显风采。

当然,古诗词的诵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日久天长的积累,“一曝十寒”是学不好的,只有通过“一天一诵”,常记常诵,长期浸染在古诗词之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才有所收获。这个方面可以有语文骨干或语文小组长负责检查落实,还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由家长协助督促检查。

周三:畅谈“品赏馆”。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不仅有音乐美、人情美,更有语言美、意境美,因此古诗的学习不能只满足于朗朗成诵,还应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那么,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渔场”,如何去“渔”呢?我的方法是,先为学生提供经典范例,由学生自主合作,深入地研读范例,从中探究出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我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然后学生自选篇目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并通过交流评改、反复练习,逐渐熟练掌握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我给学生提供的范例是两篇同题文章《〈咏柳〉赏析》,作者分别是袁行霈教授和马茂元先生,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两篇文章。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学生探究出了鉴赏古典诗词的一些方法,如:

1、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要从诗中的形象出发,抓住形象在声音、色彩、线条、情态等方面的特点,并透过形象,体味出诗人注入其中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2、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阅读这些诗,应当驰骋自己的联想,展开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头脑里产生丰富的画面,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如曹操的《观沧海》。

3、可通过“换字”比较的方式推敲、揣摩关键字词,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特别要抓准 “诗眼”。如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

4、加强拓展比较阅读,进行多向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加深理解、记忆和运用,可使原有教材内容的容量更加丰富了,也可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如:古诗中送别题材的诗歌,李白的《赠汪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刘长卿的《送

灵澈上人》,写法各不相同,你喜欢哪一首或者诗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这样方式可以以点带面,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加大了教学密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附一:《〈咏柳〉赏析》文章两篇——

《咏柳》赏析(袁行霈)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28个字,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是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首诗的确是处处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他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人们对于春之来临,往往是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知的。水的解冻,燕子的北翔,都是春回大地的信号。不要忘记,柳树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贺知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很能唤起读者共鸣。咏柳,而不局限于柳,借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

其次,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特别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吹到哪里,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的轻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喜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由这两句诗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见。

第三,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名“碧玉妆成一树高”,先写总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就柳枝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句、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怎样高上去,柳枝怎样垂下来。后两句写柳叶,如果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怎样细,怎样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样,那就显得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也不打什么比喻,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悄悄地转移到春风上来,是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咏柳》赏析(马茂元)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河南省名校课堂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课(2020年2月10日)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