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教育学> 传统中国教育与权威人格

传统中国教育与权威人格

上传者:黄德修
|
上传时间:2015-04-15
|
次下载

传统中国教育与权威人格

传统中国教育与权威人格

李弘祺

一、东西科学思考模式之不同

日本东京大学的中山茂教授比较中日和西方科学传统,认为东、西科学思考的模式有一个不同:东方人重数据的收集,喜欢就文字作思考;而希腊及罗马帝国以降的西方科学研究,则以辩论为其特色。这两种作学问的风格决定了东西方科学研究的方向。 这个说法有令人欣赏的特点。当然说中国的学术传统缺乏逞口舌之雄辩,不重演说或修辞(rhetorics),这个说法不尽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其影响之深远者,有如主张俗讲,在上期已经讲过。即使从玄学或东汉党锢清议发展出来的清谈,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贵族重视讲话技巧的风尚。

不过,仔细考察当时的讲经或清谈,似乎有可以看出当时人所关心的实在是在于技巧本身,至于内容的是非和论辩之间的关系就比较不受到重视。唐代以后,说话的技术也逐渐凌夷,不再像贵族时代那样,占据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本来就鲜有以论辩或演讲为名的大学者,迨宋明理学兴起,更是如此。陆象山的讲学算是一种异数,明代中叶以后办理大型讲会,当时人说往往数百成千人来听。但是我认为讲会之风的思维源头,是朱熹等人一脉相承的讲学传统。这种传统可以在语录看出来,往往是少数人围着老师问道讲经,不主张辩论,而以对话为主体,因此和佛教的普讲实在有差别。东林讲会的会约固然让我们看出其井然有序、齐肃如仪的景象,但主要在听讲解,而少论辩:

大会……恭捧圣像,悬于讲堂。午初击鼓三声,各具本等冠服诣圣像前,行四拜礼。随全道南祠,礼亦如之。礼毕,入讲堂,东西分坐,先各郡各县,次本郡,次本县,次会主,各以齿为序或分,不可同班者退一席,俟众已齐,集东西相对二揖。……

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即有所见,须俟两下讲论已毕,更端呈情,不必掺乱。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讲会的精神在于透过礼仪来创造肃穆的气氛,好接受讲者的论述,并不鼓励论辩。事实上,认为有问题必须有会后私下请益,不应打扰会场严肃的气氛,而且要“虚怀以听”。中国这种反对论辩的为学态度自然无法发展出成套的辩论方式和规则,认为任何一种反对意见都是纷乱的根源,必须压制。这和西方传统大学里头各式各样的口试、辩论是大相径庭。我这里引一段有关的西方口试的话,做一个比较:

学位的颁授视学生是否已经上完一系列的演讲。其次,他必须参加过一些辩论(例如:Sophomes-Inceptions, Determinations及Quadrage simals。第三,他必须通过几题口试(例如牛津大学考逻辑时用的Priorums及Postiorums)。第四,他必须演讲两三个订好的题目,例如Clerums或其它讲章。

从这么一般简短的纪录,我们可以看见西方大学里头对演讲及论辩的重视,因此产生各色各样的辩论方式。这固然点像明清之于八股文,因此我们不必认为口试当面的辩论就一定比较好,但是东西方的发展,所重相异,可以说清楚得很。

二、影响中国侧重书写的几个因素

中国很早便开始用纸,使用印刷术也很早。这两样发明使得中国人重视书写材料,记录档案,为世上其它文化所不及。一般人说毕升在北宋中叶发明印刷术,其实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而用雕版印刷则早在第五世纪已经出现。在西方,印刷是和谷腾堡(Guttenberg)发明活字同时开时,在那之前并没有雕版印刷的事。那么东西方又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这就和纸有关。现代人用的纸是中国人发明的。这种纸要到第十世纪才传到欧洲。欧洲人能自己造纸又要比这个晚一个多世纪。在采用中国纸之前,西方只能用“纸草”辗平作成的“纸草纸”或羊皮打磨处理过的“纸”。这些纸产量少且加工繁复,流传不像中国纸那么多,价钱昂贵。这就使得印刷不切实际。 因此西方印刷术的兴起要远远晚于中国。这也是西方人比较重视口试及论辩的原因之一。

重视文字材料,利用历史档案来帮忙政府制订政策,这是中国政治传统的特色。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会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模拟式”(analogical)而不是“归纳式”。 不管归纳法是不是唯一或真正现代科学的方法。中国的模拟思维毕竟是和归纳法不同的,这种不同显然地又和中国人重视文字数据的治学风尚关系密切。

但是真正影响中国人侧重书写方式的治学风格的。莫过于隋唐以降推行的科举制度。事实上,按照顾理雅(H.G.Creel)的看法,早在汉文帝时已经实行笔试。 不过,中国长期推行笔试,用为录取文官的主要依据,这是唐代以后的事。更严谨地说,是宋代以后。由于希望保持考试的公正,不惜牺牲公平的原则,采取弥封、誊抄、搜身等等手段,防止作弊,完全仰赖文字本身,可以说是把“文字型”的治学风格推到了极点。世纪上恐怕看不到有其它任何文化可以和中国相比。

中国人喜爱作文字的思维,连带也喜欢书,歌颂书的诗文屈指难数,我认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写她爱书画碑帖的经历和感受最为感人。其实南朝梁元帝的故事就足令人感叹爱书人的感伤:

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行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之俱灭。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并以宝剑砍桂令炷,叹曰:“文武之道,今夜穷矣。”

中国人一向讥笑读书人。颜之推说博士(即读书人)卖驴,写了几张纸的卖券,还没用到“驴”字。隋文帝瞧不起李德林,骂他是读书人。读书人要到了宋代以后命运才略好一点。《宋史》说太祖在乾德三年(961年)拿下了蜀,看到了收到的铜镜,上面写有“乾德四年铸”,感得很奇怪,因此召集群臣来问。宰相窦仪说“必是蜀年号”。赵匡胤大为满意,说“作相必须读书人”, 这算是把读书人的地位提高了。

三、权威人格的两极矛盾

中国的读书人满意的是书中“黄金屋、颜如玉”。这话和我们所说的读书人必须像东林士人一样“风声、雨声、读书生、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似乎有矛盾,其实不然。这就必须从我们常说的“权威人格”讲起。

“权威人格”一般指的是被动的、受人指挥、没有主见的、和稀泥的中国老百姓的人格。许多学者都指出中国人的这个特质。关于这样的人格,我们知道的很多,但是考察文献,系统讨论它的却不是那么多。我认为它和明代以后的伦理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明末士人的人格,特别是像李贽所说的“大丈夫”的人格又是什么呢?我随便举海瑞的〈教约〉所说为例:

有犯于各衙门,罪人也,亦勿得免冠叩头,奴颜哀免,自贬士气!

海瑞本人的故事脍炙人口,大家都熟悉,他规约老百姓的文字,叫他们就是犯罪上公堂,也不要“免冠叩头,奴颜哀免”。他甚至于公开质疑官大道德尊的说法。这种气概在明末十分普遍。而以东林士人的许多作为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左光斗的事迹是很多中国人所景仰钦羡的,方苞所说的“左忠毅公逸事”这样说:

及左(光斗)公下狱,史(可法)朝夕狱门外,逆阉(指太监的党徒)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狱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狱,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生,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此!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以上这段表现东林气节或风节的话,充分表现出左光斗及其它东林殉难士人的风格。他们对于自己的人格及对于自己与真理的合一是绝对的,没有妥协的余地。他自己充分地有把握对于真理的坚持。

本来中国读书人讲的是“为己”之学,又追求“自得”,主张在书中与千古人物交游,实在像宋人山水画中那飘逸又孤独的个人。他面对大自然,以天下或宇宙作为自我的无言的伴侣。如果用后现代的话来说,大自然变成了他的“文本”(text)。他的孤独因此是他

生命力的根源,所谓“自”, 遂变成了存有的最基本的价值。对于自我的道德期许,透过自讼、自责等不断的鞭策,反而形成一种宇宙式的“狂”。把自我“透视化”(perspectivize),成为“生之连锁”(chain of being)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人格与上面所说的和稀泥、缺乏主见、唯命是从的人格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对于自己的期许做出过度的、狂妄的跨大,虽然因此提供了抵抗极权专制政治的精神力量,毕竟也是一种权威人格。他们虽然牺牲生命而在所不惜,但是这种“大丈夫”式的“说大人而藐之”的态度, 实在是对于自我作了逾越尺度的衡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思想史当中的对于“自我”的期许强调孤独自得,而不强调在社会纲络里头去追求合理的,结构上的解决方法。中国思想史里头也的确缺乏“社会”这个观念。

“国家”则是一个人格化了的观念,由天子所代表,是效忠的对象。于是自我和国家之间只能有道德上的绝对主从关系,而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那些不惜赴死义无反顾的士人在必须作出牺牲之时,却可以表现出令人鄙夷贱弃的嫌恶行为。宦官魏忠嫌所以能奴役当代朝廷大官,这实在是明太祖教导士人的结果。我在下面还会再讨论。

总之,中国人的人格构造有一种矛盾的两极化现象,这个现象可以统称为“权威人格”,一方面服从权威、缺乏主见;但另一方面,又是以“君子师”自居,要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追求完整无缺的道德世界的实现。于是以自己为权威的心态也就跟着展露,说这是权威人格,一点也不为过。

标榜与世隔绝,虽孑然一身,也要慎其独。中国人的世界观确实是追求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境界,成日为五的最好的是自己或古今圣贤的著作。这和中国的作学问的风格完全相符,也与科举长期使用文字考试的制度息息相关。我想这个教育史的特点是很值得研究和注意的。

上面所论述的,引起我们注意到权威人物的道德感。中国人的道德学说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文化可以比拟。当然道德理论历代有不同的发展,但孟子以恻隐之心的学说,开“四端”的理论,成为中国道德学说的张本,历代无不受其影响。上面讲到明中期以后的心学,更是这种道德学说发展的高峰。

简单地说,中国道德哲学强调人天赋的心是有道德认知的能力或本能,可以说道德认知的本能是先验的,倾向唯心或观念论的说法。因为有这种本能,因此人只要时常保育之,而不使失去,那么就可以作正确的道德判断,甚至于达成道德的完善生活和理想,用孟子的话说,这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哲学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人具有良知良能,凡人都能恢复“童心”的道德哲学。童心最接近生来就有的心,是最接近赤子的天机、完全无邪的“良知”。

中国的道德哲学因此是最纯朴,不假外求,不假超越的是上帝的支配、指导的道德哲学。在西方,从基督教伦理观解放出来以后的道德哲学,要晚到十六、七世纪才发展出来;比中国晚了很多。十七世纪时,英国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人自然地具有道德意识(moral sense),这个道德意识就像人自然地具有美感一样,能对外在的对象产生感受之情(feeling或passion),有时这种感情能使我们发生喜欢或赞同的反应,而乐意去作。这就是道德意识或道德感的根本。最先提出这种理论的是Shaftesbury(1621-83)和David Hartley(1705-67)。但是把这个理论推到了高峰的是休姆(David Hume, 1711-67)。休姆把人由情感而形成的“同情心”(sympathy)当作是道德判断的根本。他在《论人性》一书的后半,畅论人的情感(feeling,特别是passion),仔细探讨“同情心”,拿这个理论来批判理性观的道德哲学,认为理性观的道德哲学过份强调人的理性,忽视人所以有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因为人具有感情。在休姆看来,不重视人的感情,不了解人能由同情心而做出道德判断和行为,那么这种只讲理性的道德观,顶多只配谈“正义”和“法哲学”,因为正义原则是依附人的“私利”,谈不上对道德哲学有所贡献。休姆的观点是伦理学上具原创性的重要理论,他所提倡的同情心和“赞许”(approblation)对后来功利主义学者所主张的快乐或幸福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果我们比较休姆的“同情心”和孟子的“恻隐”之心,那么一定会觉得两者有相似之处。不管如何,十六世纪以降,欧洲思想家逐渐扬弃了传统基督教的伦理学说,渐次接受自然法的观点,普遍认为道德感或道德意识本来便内在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不假外求,并对外物产生同情之心,若客观事物激引人的同情,因此引发行动,并觉得心安理得,那么道德行为就完成了。这说法虽然复杂,但是基本上肯定人本身是道德感的自然源头。

我不敢说英国十七、八世纪的道德哲学说曾受到了中国的直接影响,但当时英国的道德哲学有了重要的进展,则是不可否认的事。

四、《治生经济》与“高贵野蛮人”

十六、十八世纪的英国或欧洲有两个重要的现象:一个是喜欢收假外国(不管存不存在)的经验来批判自己的文化,另一个是对道德哲学或条文的普遍兴趣。现在举一本有趣的小书来做为例子,说明这两个现象,并指明其意义。

一七五Ο或五一年,英国一位署名Robert Dodsley(1703-1764)的出版商出了一本《治生经济》(The Economy of Human Life), 这本书出版以后,洛阳纸贵,不仅畅销英伦三岛,还翻译成数种欧洲语文,更流传到美洲大陆,再三翻印出版,成了当时最畅销的书。这本书的来源据作者说出于一位西藏的高僧,专讲为人处世之道。后来中国皇帝(以年代推算,那便应该是乾隆)听说后,便让一位翰林将之译成中文,适有住在北京的英国人遂取得一本,寄给英国的的Earl of Chesterfireld,于是就在英国流传开了。

这本书大谈生命哲学,讲为人处世的方法,大多是用格言或劝谕的譬句,让人觉得充满了智慧,颇象中国的劝善书。例如“若能不听阿谀之言,自然不会自我吹嘘”;“多言招引后悔;恬静保证安全”;“自他人经验撷取智慧:见他人过失引为己鉴”等等。但是由于《治生经济》也大篇幅讲神及基督教信仰,可知是一本伪托西藏智慧的书。

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想象十八世纪在欧洲人的心中,中国(和神秘的西藏)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从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兴起对外国文化的热诚,甚至于有所谓“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 savage noblesse)的说法,认为非基督教文化的社会一样可以发展出高贵的人性和道德生活,往往值得欧洲人学习。当时一些思想家在提倡新思维或改革时,也因此常常利用外国的经验来作为鼓吹的动力。这种例子屈指难数。事实上由于不一定有足够的外国经验可以真正引用,因此假造乌托邦来作为宣传的手段,在十七世纪一样流行。当时学生读了许多游记、世界史的书,主要原因便是因为有一种“外国热”。

一本来自西藏及中国的道德教养的书可以流传广泛,正好证明当时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有极先进、高贵的道德学说。事实上“道德意识”理论的发展,甚至于可以认为是间接地受到中国的影响。至少,我们可以说扬弃传统基督教的伦理学说,另辟蹊径,这一定和当时地理及文化的新知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一点是,这本《治生经济》的书流传于早期的美国;这一点正好反映了十七、八世纪清教徒的道德信念。事实上十八世纪中叶之后,北美的思潮已经渐渐走进启蒙思潮,显出早期怀疑主义或理性主义的特质。但是清教徒的基本信仰和道德生活的执着,则仍然是当时美洲思想家的普遍思考方式。

五、《穷李查手册》与《基督教校长》

就当时美洲思想家言之,那么无疑的,富兰克林是最好的代表。富兰克林的道德学说基本上建基于清教徒的虔诚信仰,相信个人和基督的直接关系以及卡尔文“预先救赎”的信念。清教徒的虔诚信仰受到卡尔文新教教义的影响,强调几近禁欲式的道德生活,相信基督徒在上帝创造宇宙万物的时候已经选定了他们在时间的终了时一定会得救。因此基督徒和上帝的关系是超过一切宗教礼仪和教团,直通上帝,即使在世上活着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种信仰并不因此使清教徒(以及一般崇仰卡尔文教义的基督徒)自满而松弛,相反地,韦伯认为这种“选民”的心态反而使清教徒对于自己的道德生活更为谨慎、小心,务必要活得比没有被“选”的人更为充足、神圣。 韦伯的这个说法是他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中心要旨,是二十世纪最有名的社会学理论之一,不用我在这里多费唇舌介绍。韦伯最关心的是新教伦理当中的勤劳的美德,认为这是许多卡尔文信徒努力赚钱致富的根本动力,按照卡尔文的教旨,基督徒本来不应累积地上的财富,但是如果这种财富可以用来彰显上帝的恩典和大能,并且赈济穷人,那么努力积累这种财富正足以使自己与上帝的关系更为亲密,更为全面。

富兰克林有一本小书,题为《穷李查手册》(Poor Richard’s Almanac),鼓吹勤俭努力的美德,乃是一种类似于上述《治生经济》的书,充分反映清教徒式的道德理念。韦伯视富兰克林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是其来有自的。但是富兰克林的思想已经带有启蒙时代的特色,例如他的伦理思想就受到了“道德意识”学说的影响;他也放弃了基督教的原罪理论,相信人的道德可以臻于完美的境界。他发愿要“学习耶稣基督和苏格拉底”,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世俗化的趋势。

但是富兰克林仍然唯持相当清教徒式的生活理念。不愧是道德的禁欲主义的忠诚信徒,他的《自传》流传二百多年,是美国历史上的名著,也早已翻译成中文。这本自传可以看出他的公德心,他重视社会责任的关怀跃然纸上,但更有趣的是他制造了一份道德反省表,来纪录及反省自己按照自订的道德座右铭的行为表现。他一共列了十三项道德的标准, 决定第一周笃行其中的第一项,第二周笃行第一、二项,务求不会犯过,这样在十三周时,便可以没有任何犯错的纪录。然后重头开始,每一年可以有四个周期。像他这样身体力行,务求过一种道德完美、无咎无悔的生活,可以说充分体验了清教徒的伦理。

尤其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他自己还制订了一个表格,计分十三栏,登录每周自己的生活表现。凡在某日犯了十三项德行的任何一项,便在是日是栏划一个黑点;无过,那么在第十三周那一页,就会空白一片,表示十三项操守都作到了。

富兰克林这个道德反省表在西方世界几乎是从没有听过;如果有类似的,那便是一份当时英国学校流行的“记过表”(A Table of Faults)。学校管理学生的操行,这当然是自古已然,但是设立分类表格来登录犯过的种类和日期,这似乎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是。因此一份在十七世纪末年流行的教育学的书所引用的“记过表”便格外有意思。这本书是James Talbott所写的《基督教学校校长》(The Christian Schoolmaster,可径译为 《基督教学校校长》)书中所附的一份“记过表” 中,学生名一行及犯过种类一行。学生犯过,便在他名字和所犯过种类相交的那一格划一个黑点。据作者说,这份表格当时为伦敦许多学校所沿用,流行一时。

这个表和富兰克林的道德反省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当时道德教育的两个特点:一个是犯行轻重、内容的分类,一个是用图表示来登录。这两个特点并不是自古皆然,而是当时的时代产物。

六、从“乡约”到“圣功格”

很有趣的是在中国,从元末明初以降,也有相似的发展。从元末金华郑氏家族开始,到王阳明的乡约,到海瑞,到东林讲会的会约,或者何心隐所设立的会馆(在北京)都有“劝惩簿”之类的设置;把众人的名字及过失表列登录,并往往贴在门上,以提醒会众、族人或学生。这些“表格”一般用圈点的方式来登记,内容很容易一目了然,收到简洁清楚的效果。

若将明代人这种作法拿来和稍后英国的作法相比,那么一定会觉得古今中外,真是“其心同、其理同”!

更进一步说,在知识分子本身,也有各种与平民的功过格完全相同的东西,用来反省自己的操行。功过格从明代以降流行甚广,加上阳明学推广平民教育,因此更具影响力。这里不能讲其来源,但从名字看来,便知道应该属于表格之类的东西。只是今天所能看到的功过格却是庸俗化了以后的产物,记的是积多少德、值多少功的规定,反而看不到格子,反映的是一种功利的民间信仰,类近于宗教革命前夕,在天主教会流行的赎罪卷。

但是在知识分子中以表格的方式来自我反省道德实践的,确实是有。在一份日本流传下来的表格里,便可以看到每日反省的德行条目以及日期,上面用白圆圈及黑点来记录自己的功过。像这样的东西,在明末应当十分流行,刘宗周便讲到“记过格”、“迁改格”,刘学献则有“圣功格”,可见当时的风尚。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清教徒的道德生活和明末的士人生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实在值得注意。事实上,余英时先生在十多年前便已经注意到这个情形, 他认为清教徒式的宗教伦理事实上在明清商人的伦理也可以看出来。由禅宗及一般民间宗教一路传袭的勤劳节俭的生活伦理,是当时中国商业精神发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时由于“三教论”十分普及,带着素朴的民间宗教那种简单的生活信念,因此儒、道、释都直接地贡献了这个发展。伦理简单、明确,出于三教所共同宗仰的在中国流传已久的信念,因此称之为“儒家正统”或“儒教正统”亦不为过。

可见清教徒的伦理在态度上表现为勤劳、节俭,努力笃行世上的责任,而在实践上则阅读像善书一样的作品,编写登录道德表现的过错册子。这些与明末人的行为及精神都太相近了。无怪乎明末发展了繁荣的商业,类近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清(新)教徒的资本主义精神异曲同工。

七、清教徒的权威人格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河南省名校课堂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课(2020年2月10日)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课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