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哲学> 马克思选择题汇总(缩略版)

马克思选择题汇总(缩略版)

上传者:陈雷霆
|
上传时间:2015-04-29
|
次下载

马克思选择题汇总(缩略版)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话是说(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B.德国古典哲学

2.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D ) D.辩证法

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 ) A.唯物论

D.前者强调改造世界,后者只是解释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因为它( B )

B.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是( D) 实践性

7.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B )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8.马克思主义具有( C )的理论品质。 C.与时俱进

9.人生观是( D )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C)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1.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

32.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世界统一于( C ) C. 物质还是精神

3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 ) 运动的绝对性 ( D )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5.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C时空的客观性 36. 把意识看作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是(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37. 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38.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 ) 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39.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反映特性,这是(A)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40.根据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B) 从客观实际出发 4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42. 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 )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43.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B) B.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44.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6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62.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D)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关于(A) A.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6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D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6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66.“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6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形而上学的观点 68.质的特点就是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种同一是指(A事物的质存在,该事物就存在,丧失了自己的质,该事物就变成他物 6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C) C.形式和状态

7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变化(D)

D.是否超出度的范

71.“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C.质量互变规律

7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 )把握事物的度 73.事物中的肯定方面是C维持事物存在的方 74.在一定的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 C.辩证法的观点

75.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7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C ) .扬弃 77.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C )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7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D )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79.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是( A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7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实践的观点

7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农民播种小麦

7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B)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7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75.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D ) 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76.认识的客体指的是(D)

D.成为主体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事物 77.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这是(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7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主要区别是( D ) 34. 否认相对静止、只承认绝对运动的观点是

C.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14.凡是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派别认为( D ) 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 D.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不可知论

16.哲学的党性或派别性是指( A )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D )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 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19.认为世界是由原初物质构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派别是( C )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 A ) 原初”的物质

21.客观实在性是( B ) 物质的唯一特性 22.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3.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24.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B)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5.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C ) C. 主体

26.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 ) A. 根本属性

27.时间和空间是(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8.所谓一元论就是承认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29.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C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30.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B. 时间的一维性

31.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

人的做法违背了( A )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1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D) 45.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系统论深化了辩证法

47. 发展是指(c)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变化 48. 发展的实质是( C )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9.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50. 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天不变, 道亦不变”,这是( C )形而上学观点 51.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 B ) B.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趋势

52. 以下观点属于辩证法的是(C)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5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B ) B.对立统一规律

5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 D.源泉和动力

5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C)同一性和斗争性 56.下列各项中全面反映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 D )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5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58.矛盾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指( D )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 59.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C )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0.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 C )

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B ) ( C )

A.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6. 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是(C)

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79.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 生产实践 8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1.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D.社会实践

8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8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84.“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 85.感性认识的特点是(C)

C.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接、形象的认识 8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C)抽象性、间接性 87.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认识论的辩证法

8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A) A.社会实践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9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92.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B) B.教条主义

9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94.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95.人的思维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个观点是(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96.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A)

A.完全一致的 97.真理是(A)

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9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99.“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B) B.主观真理论

100.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01.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有(C)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2.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主要是因为(B) B.真理是具体的

103.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可知性也就承认了(D) D.真理的绝对性 104.相对真理是指(B) 10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 C.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10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说明(C) C.真理具有相对性 B.直接现实性

10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B) B.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A.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1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实事求是 C 社会基本矛盾

11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13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B)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136.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137. 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B) 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39.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A) 140.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D)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141.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

142.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B) B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143.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D)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14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C劳动者 145.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46.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在于(C)

C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 147.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C) 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148.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B) B加速或延缓作用

149.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D)

107.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B)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109.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A) 138. 社会基本矛盾是(D)D生产力和生产关

111.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能是 (C) A经济基础

认识论的原理是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 B 生产工具的改进

114.国家的本质是(A)阶级统治的工具 115.国家的起源是(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16.经济基础是(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11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 D 直接动力

118.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律的反映 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

120.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 12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D)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22.人的本质在于(D) 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3.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D) 生产方式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于(A)决定的

88.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B) 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9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119.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D)

123.群体意识是(C)群体实践的产物的产物 D经济基础中

1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B) 15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2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D)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127.“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B) B历史唯心主义

12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

129.“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D )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131.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D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

133.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A)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13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C)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A生产力的发展

151.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152.生产资料包括(C)

153.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A政治法律思想

154.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A )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15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C)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 157.人民民主专政是(B) B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158.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主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159.人民群众的主体是(D) D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创造的,因此(C)

C社会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16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162.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126.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地反作用 156.促使奴隶社会崩溃的最终原因是(C)

130.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A) 要取决于(A)

132.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D) 160.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地的活动着的人

B.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正确认识 辩证发展与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163.区分国家的性质主要是根据(B) 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6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65.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B) B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

166.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D )

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67.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D) D.人和自然的关系

168. 划分两种社会历史根本标准是(D)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9. 社会形态是(D)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70.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D)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171. 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C)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72. 社会进步是以(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173.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 C.前者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后者自发地起作用

174.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175. 社会进步的含义是(B) B.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

176.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 B.生产工具系统

177. 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艺术 178. 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权利的观点,这是对(A) 国家本质的错误论断 179 人类解放就是(C)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180.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81.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D) 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182. 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A) A生产工具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84. 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C)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185.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B)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18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187.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据历 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B)承认主体选

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188.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义的决定论 (D)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189. 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C) C抽象的人出发

190. 人性决定于(C) C后天的社会实践 191. 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B)社会属性 192. 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A)人的劳动

19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C)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9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人的社会属性 195. 人在价值关系中(D)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A.劳动价值论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198、社会经济制度是指(B): B.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199、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A): 生产

20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C):

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0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A):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20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段话说明(D):

D.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203、商品的本质属性是(C): 价值 204、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劳动生产率是C C.某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205、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B 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206、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B

207、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A 价格标准

208、两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原20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10、下列哪一种劳动生产率变化会直接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B部门劳动生产率 A. 购买生产资料的时间

21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213、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C): 21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C): 在必要劳动

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215、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C): 资本的集中

216、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17、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其构成是(B) 成本价格加利润

218、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A) 剩余价值率

219、利润率的变动与 (B) B.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同方向变化 220、垄断价格是(D)生产价格加垄断利润 22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D) D.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22、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C) 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223、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关系是 (D) D.利息率的最低界限是平均利润率 资本是(A) 产业资本

于固定资本的是(D): 劳动力

22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7、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 A. 剩余价值的生产

228、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B): B. 提高剩余价值率

229、已购买但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A)购买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哲学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是说( BCE )

B. 它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C. 它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E. 它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不断发展

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 ABD ) A. 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B.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D. 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CDE )

C. 细胞学说D.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D )

C. 狄慈根的唯物主义D. 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E )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E.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相比较,它的科学7.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BE ) B.主观唯心主义E.客观唯心主义 8.承认世界是可知的有( AC )

A.一切唯物主义者C.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或阶段是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

19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A): 224、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的197、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B): 225、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

183. 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B.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因在于它们D在生产中都消耗了一般人类劳动 “合理内核”

211、下列时间中不属于生产时间的是(A): 性表现在(ABCDE)

C. 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 ACE )

辩证唯物主义

10. 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或阶段是( ABC )

A. 古代朴素辩证法B. 近代唯心辩证法C. 唯物辩证法

11. 哲学是(ACE)

A. 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C. 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E.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2. 哲学基本问题是( CE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E.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前者与后者是否具有同一性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体现在(BCDE) B. 它强调哲学能够改变思想,改造人自身,进而能改造世界 C. 它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D. 它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E. 它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发展 14. 凡唯物主义都主张(AC)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 世界是可知的 15. 在哲学史上,往往交织着( AB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6. 在哲学史上,辩证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它往往同(CD)

C. 唯物论相结合 D. 唯心论相结合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相比较,它的科学性表现在(ABCDE)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CE) C.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服务 E.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1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B ) A.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B. 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20.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E)

21. 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BCDE)

22. 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BD ) B. 非欧几何学D. 相对论 23.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CE )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E.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4.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ABDE ) A. 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B. 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D. 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E. 对事物进行分析的前提

25. 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之间的关系是( ACE )

A. 不可分离的关系C.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E.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DE )

D. 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 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26. 意识是(ABCD)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自然界长期发展27. 意识的本质可以归纳为( CE )

C.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E. 特殊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27.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 AC )

A. 三思而后行C.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29.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BCE)

B. 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C. 意识能动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E. 意识能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 3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大脑是(AE) A. 意识的物质器官E. 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

31 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E)

A. 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E. 把意识视为人的大脑的分泌物

32. 在意识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ABCDE)

33.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是因为(ABCD)

A. 它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 它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 它不能科学地解释意识的起源问题D. 它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E. 它对于唯心主义力量估计不足,对唯心主义理论缺乏研究

3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 ACD)

A.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C.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 世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35.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DE)

D. 不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E. 主张世界上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36.为了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 (ABCDE)

38.唯物辩证法认为(ABCD)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B.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C. 事物的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D.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39.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有(ABDE)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辩证法的观点D.不把事物的差异和界限绝对化的观点

41. “断手非手”的比喻说明了(ABDE) A.部分依赖于整体B.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失去了部分就没有整体了 D.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E.脱离整体研究部分或脱离部分研究整体都是有缺陷的

42.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生事物,要看它(ABC)

A.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B.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 43.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ABCD) A.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运动变化的趋势 B.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D.矛盾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的结果

44.规律是事物的(ACDE)

A. 本质的联系C. 必然的联系 D. 稳定的联系E. 客观的联系

4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BCE)

A.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片面的观点还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BDE)

A.它揭示了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B.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4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ACDE ) A.就是对立统一C.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 D.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E.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

48.“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 正的矛盾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BCDE)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E.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绝对对立起来

4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 CE ) C.同一性E.斗争性

50.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 ABD )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5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AD) 系

5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作用是(ABD) A.将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统一体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DE)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相互关系是(BCDE)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第一位原因 C.外因是变化的条件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E.外部条件不同,会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55.矛盾的普遍性表明( ABCE ) A.矛盾无处不在B.事物就是矛盾C.矛盾无时不有E.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56.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表现为(ABCDE) 5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C)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 58.下列各项哪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BD)

B. 提纲挈领D. 牵牛要牵牛鼻子

5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根据是

37.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 (ABCDE) A.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关系D.相对和绝对的关

40. 只有从联系中才能把握事物,这是(BD) 54.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

的产物C.社会劳动的产物D.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态的飞跃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CD)

B.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60.下列说法符合辩证法的有(BCE) 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C.物极必反 E.失败是成功之母

61.事物的质与属性的区别在于( AC) 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C.在质不变的情况下,某些属性是可以变化的

62.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E) A.有多样性的E.客观的

63.唯物辩证法认为质与量的相互关系是(ABE)

A.对立统一的B.质是一定量的质,量是一定质的量 E.没有无质之量的事物,也没有无量之质的事物

64.事物的度是( CE )

C.特定质和特定量的统一E.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和范围

65.正确认识事物的度才能(ABCDE) 6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ACE)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E.量变和质变可以相互转化

67.辩证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表现在( BD )

B.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D.新事物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68.辩证的否定是(ABCDE) 69.“扬弃”是指(BDE)

B.对旧事物根本性质的否定 D.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 E.保留旧事物中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某些特征

B.经过两次转化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C.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D.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71.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ABCD)

A.直线论B.循环论C.悲观主义D.左倾冒险主义

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E.二者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7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必然性( AC )

A.存在于偶然性之中C.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74.对可能性具体分析应该(BCE) B.把不可能性排除在外 C.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E.分析现实的可能性,要区分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75.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一般说来(CD)

C.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 D.内容的发展决定形式或迟或早要发生变化

76.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BDE) 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性的 D.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比较稳定的 E.现象可以由感官感知,

本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77.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在(ABD ) A.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B.任何本质都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D.假象也是对本质歪曲的颠倒的表现

7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BDE)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的主观精神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80.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ACDE) A.实践关系C.认识关系D.价值关系E.审美关系

81.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它是(BCE) B.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社会的、历史的活动E.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82.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ABE)

A.纺织工人在工厂织布B.法官在法庭审案E.实验员在实验室做实验

83.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ABCDE)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CDE)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A.概念D.判断E.推理

86.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DE)

D.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区分E.在相互联系中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差别性

8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E) 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中包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88.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ACD) A.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C.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89.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ABDE)

A.经验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D.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的错误E.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的错误

9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这是因为(CE)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目的E.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9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ABCDE) 93.客观真理是指(CE)

C.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E.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94.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的实质是(AC)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C.唯心主义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95.“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一命题的错误有(ABCD)

A.把真理与真理有用性混同

B.歪曲了真理的本性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把真理看作谋取利益的手段

96.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它们(ACD) A.是相比较而存在C.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界限是确定的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BCDE)

98.任何具体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CD)

C.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D.它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9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CDE)

C.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E.真理和谬误不断斗争的过程

100.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都要受到(ABCDE)的制约

101.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BCD)

B.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C.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 D.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真理” 102.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ACDE) A.主观主义的片面性C.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否认真理的具体性E.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10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ABCDE)

10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BDE) B.它是绝对的D.它是唯一的E.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105.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DE) D.实践活动有具体性、历史性 E.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仍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106.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ABCDE)

107.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BCDE) 108.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BC) A.忽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B.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 C.没有考察人民群众的活动

10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BCE)

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E.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BCD)

A.帮助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 B.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 C.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D.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1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E) 11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BCDE)

113.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BCD)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

7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CDE) 9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

70.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BCD ) 85.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DE)

72.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ABE) 含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90.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表现为(ABCDE) 11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河南省名校课堂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课(2020年2月10日)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