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中国史>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上传者:沈少萍
|
上传时间:2015-12-24
|
次下载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源 头,她几千年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浩瀚的医学典籍,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 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 的营养。概括起来,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有6个方面的特征:

勇于求索的精神

我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形 成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怀着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上下求 索,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 着历史的进步,造就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

1.先秦时期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燧人伏義氏见其民吃生的食物而导致 疾病,便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使人不生病,伏義氏还发现了药物发明了用石针 针灸的方法为百姓治病。《路史?后纪>载:“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病,而人 滋信”。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的病苦寻找药物,曾一曰 尝七十毒,表现了祖先为民的伟大献身精神。〈通鉴外纪>载:"古者民有疾病, 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曰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 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我国最早的医院

典籍之一〈神农本草经〉便是以神农氏的 名义所作。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带头人, 根据他与他的臣子雷公、岐伯等人研究医学的记载,形成的我国最早的医学典 籍《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秦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为解除老百姓疫病之 苦,救民于水火,许多医学家淡泊功利,精研医术,行走民间。"建安三神医”董 奉、华佗、张仲景是杰出的代表人物。董奉隐居深山,为百姓看病分文不取,病 人好后只要栽种一棵杏树,日久成林,被传为"杏林佳话"。华佗多次拒绝做官, 一生行走民间为老百姓看病,首创我国古代全麻手术,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外 科鼻祖"。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 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 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 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 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 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 疫5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 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 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年,有 2/3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张仲景从小面对瘟疫的 肆虐,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 张仲景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立志做个能解救人民疾苦的好 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 自序)。他10岁左右时拜当时的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一生不仅"勤求古 训”,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还 "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对民间喜用的针 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 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 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 实践,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 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共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不朽之作。〈伤寒杂病 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 医学典籍,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 的重要医籍。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 (〈伤寒论 >)者不可以为医。”〈伤寒杂病论 > 奠定了张仲景在我国医学史上的重 要地位,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3.晋唐时期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大发展时期。一批医学家执著 探索,为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创著〈脉经〉, 奠定了中医脉象诊断学的坚实基础,在中医诊断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隋朝太医 博士巢元方倾毕生精力主持编著了〈诸病源候论 >,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巨大 影响,等等。在这些医学大家中,首推的还数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唐代大医学 家孙思邈。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7岁开始读书,有过目成诵的天才。因为少 时患疾,从小立志学医。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青年时期的孙思邈一面学 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 他走遍家乡的名山大川,还经常到“五台山"(今陕西药王山)采药。他采药回 来,兰州军康妇科医院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哪种 滋味?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什么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孙思邈20岁 时,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 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 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 立刻赶去救治。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在医疗实践中,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 疾病,创造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 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 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 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 人,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曰,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 "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 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同时,在 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 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 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 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 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 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许多富人的脚 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潜心医学,隋文帝曾召他为国子博 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立志做一名济 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 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民间单方验方。他经过一生近百年的时间,

第一章医院文化溯源篇

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和《千金翼方〉三十卷等医学巨著,集7世纪以前 中国医学之大成,充实和扩大了我国的医学宝库,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 了伟大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一千多年来,他不仅永远活在广大医务 工作者当中,而且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受到老百姓的世代供奉。

4.宋元时期由于连年遭受战争,疾病丛生,原有医疗水平已不能满足社 会需要,不少医学家均认识到"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医学家为适应疾病救治的 需要,纷纷研究创立新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其中成就最大的要数刘完素、 张元素、朱丹溪、张从正“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中医寒凉学派创始人,世人 又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和金对峙的时代,此时烽烟 四起,哀鸿遍野,百病丛生。当时朝廷要求医生治病必须使用<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中的药物。当时许多医生受了影响,也习惯性地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 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对疾病治疗效果不好。刘完素是个求真务实的人,目 睹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痛苦,不愿跟官方同流合污,金朝皇帝章宗3次聘请 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了。他反对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 规定,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 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他一生精研《黄帝内经》,对《内 经> 有其独到体会,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 变,应当掌握其规律,又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 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因此,提出了使用寒凉 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 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因为他在医学理论上强调"火热"之邪治病 的重大危害,所以,后世称他的学说为“火热论”。又因为他在治疗上主张用 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又称他为"寒凉派”。他自己独创的方剂凉膈散、防 风通圣散、天水散、双解散等,都是效验颇佳的著名方剂,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村)人,中医脾胃学 派创始人,世人又称其为"张易水"。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 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 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除心包络之外,他对于每一脏 腑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 统。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元素尤其对 广 1 第一章医院文化溯源篇?-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 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 具体治疗原则。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 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 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张元素还对药物学有独到的研究。他认 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 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比如类泻火药,黄连泻心火, 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音则 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之以黄连。所以,都 是泻火药而药效不同,就是由于它们的归经各不相同。如果用药不辨归经,无 的放矢,则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 展,它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不同疗效的道理,既是临床经验 的很好总结,又为辨证施治遣药处方提供了中药效用的理论依据,推动了中药 学的发展。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中医滋阴学派创 始人,因其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世人又称其为“朱丹溪"。朱丹溪小 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辞赋,一挥即成。他年轻时潜心朱程 理学,学识渊博,为"东南大儒”。他30岁的时候,因老母患严重的胃病,请了 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 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www.yy0931.com 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这使他深深 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丹溪心法>序)。于是他立 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 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不仅治好了母亲的病,而且为日后从医打下良好 的基础。后来,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曰久,他更加潜心钻研医术,学业大有长 进,朱丹溪42岁时,治愈了老师多年的顽疾。后来,朱丹溪先后到吴中(今江 苏苏州)、宛陵(今安徽宣城)、南徐(今江苏镇江)、建业(今南京)遍访名医。 朱丹溪45岁时打听到名医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日夜兼程,赶到杭 州,长立风雨中,乞求罗知悌收他为徒,罗知悌深为他的精诚感动,收他为徒, 悉心传授,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 不仅医术上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医学理论上对火热病有深入的研究,提出 了"相火论”的医学理论和施治原则。他将火证分为实火、虚火与郁火,并提 出火证的三大治则: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火郁当发。朱丹溪认为"相火"是推 动人身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但是相火妄动,就会产生病理性的变化,以致"火 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其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可见,相火既 有推动人身生命活动的一面,如果反常妄动,又有"煎熬真阴”,而使人生病的 一面。因此,朱丹溪又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主张"滋阴降火",倡导 滋阴学说。朱丹溪也因此被后世尊为滋阴派的代表。丹溪学说在我国影响 深远,还于15世纪时传入日本,对日本医学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迄今日本仍 沿存有"丹溪学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朝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为"攻邪派”的 代表。张从正幼喜读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因家世业医,对医学造诣尤深,精 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张从正治学态度严谨,求在务实,立论必以 古代医学文献为依据,在病因分类方面,他在刘完素的基础上,将临床各种疾病 按病因分为风、暑、湿、火、燥、寒六大门类,比刘完素五运六气归类法,执简驭 繁,更加切合实用。在治疗方法上,张从正则从疾病发生的实际出发,认为邪气 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张治病必先祛邪,邪去则正安。指出风、暑、火、 湿、燥、寒为天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上(外);雾、露、雨、雹、冰、泥为地之六邪,发 病多在乎下;酸、苦、甘、辛、咸、淡为人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中。于是,他根据(内 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溃形以为 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论述,提出治疗疾病必先祛邪,而祛邪则应以汗、吐、 下攻病三法为主。具体地说,凡风寒之邪在皮肤经络之间所致的疾病,可用汗 法;凡风痰宿食在胸膈或上脘所致的疾病,可用吐法;凡寒湿痼冷或热客下焦 所致的疾病,可用下法。正由于张从正倡言汗、吐、下攻病三法,所以后世称 他为“攻邪派”。张从正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不仅丰富了汗、吐、下三法的内 容,扩大了三法的治疗范围,而且在运用中达到了十分精确熟练的程度。他 说识练曰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元代医家吕复也 说张子和医,如老将对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对 其学术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张从正为了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介绍几十年 来的临床经验,曾写了十余种医学著作。后来其门人将这些著作辑为一书, 名曰(儒门事亲>,意思是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而"为人子者,不可不知 医"。该书共十五卷,详细论述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主张,记载了各科疾病 的临床治疗,有不少精辟的论断和创见,并附有较多的医案,对我国古代医学 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5.明清时期王晓鹤和王永杰〈医学发展简史〉说明清疫病的数次大流

第一章医院文化翮源篇

行,促使当时的医学家在金元四大家对温病认识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继明末吴有性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特点、治疗原则的开拓,清代医学家建立了系 统的温病学体系,使温病脱离伤寒而独立成为明请乃至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大 的成就"。明清之际我国还发明了人痘接种技术,成为当时世界人工免疫学 的先驱,对天花流行的认识和人痘的接种术的发明,是明清中医学又一突出成 就,祖国医学至此已经发展到空前的高水平"。还是列举两个典型人物,让我们 感受一下明清时期医学家的追求。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t今湖北省黄冈市蕲舂县蕲 州镇)人,中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 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在他父 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 是,他既"搜罗百氏M,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 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 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 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 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 “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 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教,其中有釆药的,有种田的,捕鱼 的,砍柴的,打猎的,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 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 >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淸 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的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 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幵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 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 > 中一请二楚地解释出来了。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 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 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 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山里捕来 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蕲蛇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 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因其 有特殊的疗效,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 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 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 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 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不顾,到处寻找。在捕 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 样深入实际的调查,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 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广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 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 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 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 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 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请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 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 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 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 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请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 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岳太和山(武当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 "可 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 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功效。于是, 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 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 殊功效。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 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 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 是否正确,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 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 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掀开蚁穴,进行舔食, 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正确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 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 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 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 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 出成就。〈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 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 r第一章医院文化瀏源篇卜。

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曰、法、德、英、拉丁、俄、 朝鲜等十佘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 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 莫斯科大学的长廊里,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 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 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 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 (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 >,两者都 非常伟大。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 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名医。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 〈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叶天士 12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 去世后,家贫难为生计,他一边开始行医应诊,一边拜访名医继续学习。他聪颖 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老 师。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 行弟子礼拜之为师,必待学成后始归。从12?28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 17人,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叶天士母亲患病,他总治不好,又请遍城内外名医,也不见效。他便问仆人 本城有无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常夸自己医术比你 高明,但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出此大言,当有真才实学, 快请来!Mi卜人请章医生时说太夫人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彷徨,口中反复念着"黄 连"。章医生到叶天士家诊视老太太后,细看过去的药方,很久才说药、症 相合,理当奏效。但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黄连。"叶天士一听便 说,我早就想用黄连,因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章医生说太夫人两 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很赞同,结果 两剂药病就好了。以后叶天士逢人便说章医生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 看病。”

叶天士最撞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 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 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框框, 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 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

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 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4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 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 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弥补了张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除精通医术外,叶天士在其他学问的研究中也具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 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他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 轻量也"。虽身享盛名,而手不释卷,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后人也说 他"固无日不读书也”。他在医学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体现在他的待人 接物方面,故后人赞其"内行修备,交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嚢拯之,无所 顾藉。"

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天士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 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L科、 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史书称其"贯彻古今 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其医学理论,治学态度,尤其是他那种尊重同道, 谦恭好学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在我国医学史上,还有无数心系百姓,胸怀苍生,济世救民的医学家,正是 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求索的精神,推动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我国灿烂的传 统医学文化。

整体辩证的思维

中国传统医学对人生命现象的研究,始终坚持天人合一、有机联系的整体 观和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的辩证观。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然是中医学的理论基 础,而且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把人本身看成一个 统一的、有机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人的物质元素、形体结构、功能运 动,必须实现完美的协调一致和高度的内在统一。否则,哪个方面、哪个环节、 哪一点上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人体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人体疾病的产 生。正因为如此,人一旦出现病情,中国传统医学在对人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 疗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考察病情的内在联系和致病 原因,实施整体的调节和治疗,恢复人体整体的协调健康。不是顾此失彼,治了 此病,造成彼病。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