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大学论文> 不同思想人群下的旅游现象分析

不同思想人群下的旅游现象分析

上传者:刘智敏
|
上传时间:2016-05-13
|
次下载

不同思想人群下的旅游现象分析

前言

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已经成为一个关系着人类自我生存的命题,它蕴含在生活世界的内在关系之中,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活动和体验.

生活世界是文化的源泉,也是旅游活动的起点.

当人们沉沦在日常生活并陷入困惑时,正是通过旅游这种文化启蒙唤醒对生活世界的意义诉求.

因此,在历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多维的文化视角下揭示旅游的本质和意义,就有利于把握旅游活动的社会价值及其发展方向.就旅游的综合性而言,它既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完善并走向成熟的学科.

近些年来,学术界把旅游视为一种经济活动而展开诠释和研究,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往往把旅游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也受到这种观念的支配,从而也就造成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论失语.旅游活动在其完满性里涉及许多文化的元素,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山水诗歌、山水游记等知识体系均列其中.旅游之所以需要这些文化元素作为历史背景,是因为它们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基础.人类自诞生之日起,旅游活动便随之而生,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都与旅游密不可分,它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一、基于"游牧思想"的旅游现象

旅游自发端起,便要求行为和精神尽可能地自由和开放,冲破先天的自然环境限制,从而在原始崇拜和神仙信仰的精神超越中满足心理需求,并使一种非理性的意义生活成为可能.法国哲学家德留兹把人类学、心理学的思想拓展至社会领域,把人类欲望的扩张和压抑的模式应用于社会思想领域,提出了"游牧思想"与"城邦思想"的对立.这种游牧思想强调一种自由性、开放性、流动性的草原生活情境,肯定多样性、牧歌式的生存时空.与之相反,城邦思想则突出封闭、单一、相似和否定等特性,将生活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狭隘的阈限之内,是对自由生活的一种否定.原始先民在获得生活食物的过程中,试图找到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阿基米德"支点,用以平衡人类的身体和心灵.显然,对于人类生命哲学黄金分割点的判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过,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推论并非臆测,它需要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发端、起源、生命的本质谈起.目前,学术界能够达成共识的问题是原始社会的自由和开放,如果学者们把这一社会特性概括为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未免带有经济学的学科偏见.原始部落过着游荡、牧歌式的生活,是人们猎取事物,满足生存之需的惯常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在长期的生命诉求中孕育出了人类最基础、最普遍、最恒久的精神思维: 自在自为、无拘无碍.这是游的内在精神,也是原始民族生存的内在精神.

原始先民在突破空间的限制,在生存与对大自然探秘的过程中引导自己的精神向自由发展,并建构了"游牧情怀"的行为文化形态.这种建构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却表现出了人类原真的生活状态,形成了原初的旅游文化.原始民族最突出的文化形态是图腾崇拜,这种神仙信仰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民俗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旅游景区仍能发现其中的图腾元素.我们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代典籍中可以透析出,远古社会,人类的远游和迁徙与部落的原始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多是自然崇拜和部落图腾,这些流传的神话传说标志了部落民族的起源,这些部落神仙就成为了他们征服自然,超越恶劣生存时空的精神力量.为了生存之需和生命安全,原始民族需要不断地迁徙和四处游走,以便获得安全的居所和丰富的食物.在出游过程中,人们执旗而游,喻指图腾的指引和佑护.先秦时期,在皇帝的巡游和封禅活动中仍然贯穿着神话意识和神仙信仰.这种崇仙敬神式的出游活动始终体现着游的基本精神: 自由洒脱,无拘无碍.因为神仙是自由、超越、解脱、无拘无碍的.从远古到先秦时期所形成的这种"牧歌式"的旅游范式,凝聚着"神游"的文化精神.这是古代人的一种心理期待,是和自然相处过程中超越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同时又在社会活动中践行.

国家形成和封邦建制使人类的活动区域和迁徙式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城邦式"的生活形态不断冲击游牧的生活形态.我国周朝开始推行户籍制度( 按户定民)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实施"编户齐民"政策,对"上无通名,下无田宅"的无籍人士进行惩罚.秦以后,各朝代皆沿袭这种使人民与田宅结合的政策,崇本抑末,农贵商贱.

统治阶级重农乐稼,将人们固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形成了"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农业社会生存价值观.封建统治者以伦理道德和法律的手段打破了"牧歌式"的生存模式.自由的乌托邦之境被引入封闭的、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之中.

新生存范式的建立对旅游活动的进行和旅游文化的发展是一种障碍,但是,游的基本精神仍然在士大夫阶层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游士文化思潮盛行追求"游牧"生活的价值.孔子身上投射出了"兼济"和"独善"的社会价值观,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他提出"士不怀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主张"无道则隐","独善其身".他称羡曾点"浴乎,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由、超然游乐精神.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体系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对人们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入世的生存文化走向官府,出世的精神文化流向民间,并形成了回归自然的道教文化.社会存在中的矛盾与依赖,对立与融合,是旅游精神存在的基础.就现实维度而言,人类的社会性,以及生命的延续性,指引其为现实而存在.正如老子所说的对"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的争夺,即人人沉浸于分等级、名贵贱、论优劣的名利虚荣之中,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为之掩蔽.然而,就人类的理想维度而言,主体的失落必然激起对"城邦式"生存范式的反叛或逃离,进而追求自由生活和多样的人生.由此可见,旅游是"游牧思想"的一种表现,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二、基于"经济"思想的旅游现象

现代市场经济的建构从根本上触动和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经济决定论体制下的科层制与理性共谋建构了现代人"城邦式"的封闭、狭隘、单调的生存方式.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欧洲人就已经开始探讨旅游现象的本质问题.

1927 年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在自己的着作中认为旅游现象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这种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人们一致认为发展旅游是为了获得经济价值和商业利润,旅游活动成为赚钱的载体.欧洲国家在经济决定论的卵翼下所形成的大众消费思潮,确定了旅游现象经济性质,并建立了现代形态的旅游学体系.改革开放后,受西方的影响,我国旅游体系的建立也是在经济范式下进行的.旅游体系主要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三部分组成,主体是指社会化的旅游者,客体指旅游对象,介体指旅游企业.旅游成为人们对旅游对象的审美活动,以及相关行业的专业运行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现象和关系总和,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了旅游的产业链,而且,这条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规范在经济范式之下.甚至旅游目的地政府对旅游活动中诸行业的监督、调控和管理均以经济价值来衡量.

旅游现象的经济性本质先后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人们普遍认为旅游现象的经济外壳遮蔽了旅游现象的文化内涵,并使人们无法深刻理解旅游现象的文化本质.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旅游学者葛留克斯曼以及后来的亨泽克尔和克雷夫就提出了旅游现象非经济性的观点,他们从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旅游现象,重视旅游现象的文化性质.然而,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没有激起太大的涟漪,经济范式仍然左右着旅游学者的思维.

三、基于"文化"思想的旅游现象

尽管旅游业已经建立了以经济为基质的范式,但是,将旅游活动武断地视为经济活动是不够成熟和完善的,旅游的论学旨趣不应该仅停留在经济学领域.事实上,就旅游活动而言,经济外壳蕴涵的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需求,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是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今天,人们思维的聚焦点过度集中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从而导致了人类的异化.

20 世纪以来,在旅游活动的各种转折和变化中,尽管不断出现旅游现象流变,但是,众多的理论流派一次又一次地回归旅游的文化属性,这正源自旅游现象的文化性质.无论国内外旅游学研究在主题、问题域、范式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异,也无论人们在重新诠释和张扬旅游本质时存在多少误读和偏差,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旅游学研究首要关切的不是旅游的经济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在 20 世纪现代性统摄一切的历史背景下,针对现代人的生存困惑和文化境遇,人们对日常生活展开批判,并探寻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开拓出旅游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潮展开深层次的辨析,揭示旅游现象生成背后的文化因素,寻找旅游活动和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的共源: 生存时空困惑与精神超越.远古时期的原始民族的迁徙和远游,不仅是生存环境所迫,而且更重要的是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和向神而生的心理向往.这是旅游最基本的精神价值,也是人们出游的原初动因.应当说,不同历史时期旅游现象的发生背后都蕴藏着这一基本精神.先秦时期,游士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游学和游说拜官活动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思潮.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人们的精神寄托于恬淡的自然之中,形成了"以形媚道"的山水旅游文化.回归自然,畅神山水的道家逍遥游思想深刻影响着唐、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晚清时期,由于受到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激烈冲击,许多知识分子到域外游历,师夷长技,救亡图存,旅游的精神价值突出体现在追寻人生价值和超然人格.因此,就旅游的本质而言,尽管现代旅游呈现多种形态,但它们均是在生活困境中产生的,并在人类的精神追求中实现.当今社会,旅游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人类意识和行为的自觉反映,是人们的生活之根和意义所指.人类被赋予社会性之后,在现实维度展开不懈追求,对物质财富无休止追求的同时,建构以科技和理性为主导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然而,在他的最大化函数中物质因素进一步改变的可能性被限制时,人们就会转而追求文化消费的扩张,旅游意识冲破理性的束缚,以一种自由的精神逸出于日常生活之外.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人的旅游意识和旅游冲动,较之以前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强烈和炽热.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热潮.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为丰富,然而人类在享用着大自然馈赠的种种丰厚资源的同时却在加速地异化自己.珍馐佳肴滋养着的是精神的空虚,绫罗绸缎包裹着的是精神的荒漠,即使成功者的趾高气扬中都透着深深的中气不足,肥硕的脂肪下实际上是一具精神骷髅[1].信仰迷茫与缺失、文化短视与缺位等这些都是现代性带来的必然后果.因此,以经济作为支撑,对自由精神和异域时空的诉求,领略文化的异同就成为旅游大众化的内在动力.

四、基于"乌托邦"思想的旅游现象

旅游是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是一种乌托邦响度的理想诉求.乌托邦是对现代性悖论的批判和拯救.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旅游逐渐成为践行乌托邦使命的重要途径.伴随现代性的焦虑、现实维度的迷茫,人们开始向往精神寄托的理想主义,依靠这种理想化的乌托邦精神,重返欢愉的精神家园.

现代性悖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不是存在与物质,而是存在于精神.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是一种"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它促进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造就了唯利是图和精神危机.旅游是一种离开惯常环境,到异域寻找精神寄托的"乌托邦冲动",是现代性焦虑下的精神解放.旅游景区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的"异位空间",它能够满足游客休闲观光、康体健身、消费娱乐等旅游需求,是现代人精神向往的异域乌托邦,是旅游者的精神家园.旅游的乌托邦追求,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审视,而更重要的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审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现代性悖论所带来的精神诉求和对健康生活的渴望.现代性悖论激发了"虚无"对"存在"的否定,为追求理想的、自由的幸福生活,唤醒了强烈的乌托邦冲动.使得乌托邦成为旅游者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寄托,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2].

五、基于"哲学"思想的旅游现象

旅游是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崇尚与亲近,是对异域文化的向往与追求.旅游现象的发生是古代先民原始神仙信仰的结果,这种崇仙敬神式的游走是原始旅游活动的"胚芽".然而随着神仙意识的淡化,旅游活动的内源动力开始体现为对生存时空的困惑.从先秦知识分子的游说拜官到魏晋的游仙避祸,从晚明的山水游记到晚清的域外游记可以看出,生存时空给人们带来的危机感促使了旅游的兴起,旅游成为社会的减压器.尼采指出生活世界存在一种弊病,那就是"社会的颓废".

人们都为某种外在事物"费心地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类这种"意志疾病"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摄一切的科技和理性,而"大多数的人"缺乏辨识这一根源的"知性的良知"[3],人的意义世界被压缩到背景世界之中,颓废由此诞生.生活世界的"颓废",役使人逃避或沉沦于共同世界,但他同时又提供了人选择成为自己,找到属于自己意义世界的可能性.就现实维度而言,现代人在追求个人的荣誉和成就的同时,会遇到种种困惑和焦虑,需要"形而上的慰藉".社会中的多数人不可能归隐山林成为隐士,但可以通过旅游空间来慰藉心灵.旅游世界是一种排斥现实生活的"异位空间",置身其中,旅游者"体味着超越惯常环境的非真实的自我,也体现着异位空间的特质和旅游吸引物的价值特性."[4]

人们选择旅游,是一种存在的空间的转换.生活世界的各种弊端和危机,使得人们开始排斥"当下"的庸碌生活,选择非惯常的空间进行置换,体味不寻常的生活情调并找回生命中的那份宁静,"就仿佛一个美丽的点缀,是灰暗的日常生活中的亮点,它意味着康复,意味着新生"[5].旅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是旅游主体暂时栖居的意义世界,旅游主体通过自我回归,达到"自性的顿悟",找到自在和快乐,并最终"超越存在",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6]

结 语

总之,旅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与自然、经济、文化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讲,旅游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山林"的一种消费需求; 从经济的角度讲,旅游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从文化的角度讲,旅游的产生是对异域"异时"文化的向往,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的途径.然而无论是"游牧思想"下的旅游、"经济思想"下的旅游和"文化思想"下的旅游,他们都是从比较单一的角度来分析旅游现象.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明显,以健康的乌托邦精神为指导,离开惯常环境,到异域寻找精神寄托,体味着超越惯常环境的非真实的自我,体味不寻常的生活情调并找回生命中的那份宁静,从而实现旅游主体的"自我回归"甚至"超越存在"这是旅游大众化时代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士. 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J]. 科学之友,2004,( 11) : 2.

[2]郭伟峰. 旅游现象的文化思考[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247 -253.

[3]王岳川编,周国平等译. 尼采文集·悲剧的诞生卷[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213.

[4]王中华. 哲学视野与旅游活动之本质[J]. 宁夏大学学报,2011,( 4) : 86.

[5]谢彦君,谢中田. 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 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 旅游学刊,2006,( 4) : 16.

[6]李庆雷,杨春和. 地方政府竞争: 理解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 1) :78.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小学英语单词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