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资格考试> >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历史复习知识分类之《中国古代史》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历史复习知识分类之《中国古代史》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这话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是不确切的,因为春秋时期也有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正义战争,也有各国人民抵抗游 牧部落进攻的自卫战争,但用这句话来说明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不断发动的争霸战争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却有一定的道理。

  (2)影响: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 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 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 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法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 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 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法家这套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很适合当时新兴 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为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秦在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统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 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使那些本来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际上并未起到应 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导致了秦朝的早亡。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这主要是因为: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大变革 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 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这些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存在,而且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 跃。

  (4)社会动荡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网罗在诸侯、大臣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大国争霸,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被打破,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还有两个突出原因,即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如何认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一方面,秦建立在灭六国的基础上,秦把一切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集中于皇 帝一人手中,有

  利于加快对原六国的控制,避免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这有利于统一,也是巩固统一的需要。另一方面,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 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经 济的基矗因此,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战国以前分封诸侯制是一个历史的大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矗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 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 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 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 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 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 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为什么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必然会逐渐汉化?

  (1)落后民族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进民族先 进。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反过来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 的先进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来统治国家。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上都居于领先地位,任何一个民族 都必须学习先进文化。

  (2)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落后民族在先进经济地区建立政权,进行统治,终归要适应比较发展的经济基础,从而引起本身的改造,为被统治阶级所同化。少数民族的汉化,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汉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只有汉化,才能得人心,才能统治下去。

  ★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结合史实分析隋统一的社会条件

  (1)三国时江南初步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北魏统一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

  了南北之间的相互交流,从经济上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矗

  (2)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

  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东晋以来,南方士族地主占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南朝时,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这也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唐文化繁荣原因

  唐文化繁荣,除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外,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还有一些:如唐代文化政策比较开明,如唐太宗实行 三教(儒、释、道)并行政策;唐代科举制的实行;且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唐代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农业民族文化与 游牧文化的交融和兼收并蓄。

  ★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 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后, 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 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 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 有: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如何认识辽宋、夏宋之间的和议?

  公元1005年和公元1044年,北宋分别与辽、西夏达成和议,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岁 币。这些和议是北宋统治阶级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的产物,每年的岁 币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但如果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达成和议也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夏宋之间几 十年的战争,使边疆地区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状态,有利于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说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战争,也有和 平,在长时期里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友好交往,共同发展是历史的主流。

  ★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手工工场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何区别?

  前者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后者为封建的生产组织形式。前者规模较大,苏州 有些机户开设的机房有几十台织机,内部分工也较细,所谓工匠各有专 能即指此种情况;后者规模较小。前者早期工人与资本家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工人出卖劳动力,计日领取工资,对资本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后者的作坊主 一般不脱离劳动,有时也带几个学徒、帮工,学徒、帮工衣食于主人,对作坊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学徒没有工资,帮工除衣食外,工资徽薄,等等。

  关于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 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

  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 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

  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在中 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 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原因何在?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 海贸易。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 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 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困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明朝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

  明代以前中外关系以使节往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1)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侮盗也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2)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3)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继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在经济基础领域得以确立后,战国时期的上层建筑也发生明显变化。在新兴地主阶段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历经

  100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它彻底废除了井田制,而代之土地私有制;又废除分封制,代之以另一种政治制度以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的制度分别为封建社会中两种最典型的制度所取代。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当属意 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战国时期 社会经历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奴隶制的统治基础井田制彻底崩溃,封建生产关系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集 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集权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 提供了物质基矗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

  了许多新鲜 的思想素材;春秋战国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 境,活跃

  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

  ☆⑵秦汉(西汉、新朝、东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 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 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 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 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 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 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 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 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战国后期,匈奴族威胁中原,迫使北方各国筑长城 自卫。秦朝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迁发内地人民充实边防。西汉初年白登之困后,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并不能杜绝北方边患。汉武帝时,社会繁 荣,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 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断骚扰北方边郡。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两汉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展。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

  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 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同东方领国朝鲜、日本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对这些东方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本阶段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 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 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 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 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

  ★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 移。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 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 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的惨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 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 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民族关系:本阶段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 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 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局面,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 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 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 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 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

  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 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 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

  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⑷隋唐时期(581-907年):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政治: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 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 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 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 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 到妥善解决。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而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上更出现 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经济: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 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 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 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780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工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但它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

  ★民族关系: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特 别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 达,科技文化昌盛。这为汉族政权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边疆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进文化,主动和唐朝政府发展 关系,如松赞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证。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朗,积极采用如直接管辖、册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展同周边各族的关 系。

  ★对外关系: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 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 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 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的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 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各国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⑸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

  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 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

  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 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

  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 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 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 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 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 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棉纺织业逐渐取代丝织业成为纺织业的重心。

  ★民族关系:本阶段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 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 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 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 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 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 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⑹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期(1368-1840年):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 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在地方废除省制,设三司;清朝统 治者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主。如明朝设厂卫特*务 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 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恢 复发展生产,为此些他们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小农。如明太 祖奖励垦荒,减免租税;清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松弛,从而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 担,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达到繁荣。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丝织业等部门中,已经产生了资本 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缓慢发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毕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巩固时期。特别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准噶 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 乾隆帝还周到地安置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使其为开发边疆作出贡献。清政府还通过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紧密控制了西藏。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清政 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 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 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 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中国古代史》第六章

  ★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手工工场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何区别?

  前者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后者为封建的生产组织形式。前者规模较大,苏州 有些机户开设的机房有几十台织机,内部分工也较细,所谓工匠各有专 能即指此种情况;后者规模较小。前者早期工人与资本家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工人出卖劳动力,计日领取工资,对资本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后者的作坊主 一般不脱离劳动,有时也带几个学徒、帮工,学徒、帮工衣食于主人,对作坊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学徒没有工资,帮工除衣食外,工资徽薄,等等。

  关于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 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 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 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

  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在中 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 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原因何在

  ?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 海贸易。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 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 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困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明朝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

  明代以前中外关系以使节往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1)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侮盗也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2)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3)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继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在经济基础领域得以确立后,战国时期的上层建筑也发生明显变化。在新兴地主阶段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历经

  100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它彻底废除了井田制,而代之土地私有制;又废除分封制,代之以另一种政治制度以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的制度分别为封建社会中两种最典型的制度所取代。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当属意 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战国时期 社会经历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奴隶制的统治基础井田制彻底崩溃,封建生产关系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集 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集权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 提供了物质基矗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 的思想素材;春秋战国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 境,活跃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空

  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

  ☆

  ⑵秦汉(西汉、新朝、东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

  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 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 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 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 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 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 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 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 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战国后期,匈奴族威胁中原,迫使北方各国筑长城 自卫。秦朝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迁发内地人民充实边防。西汉初年白登之困后,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并不能杜绝北方边患。汉武帝时,社会繁 荣,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 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断骚扰北方边郡。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两汉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展。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 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同东方领国朝鲜、日本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对这些东方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影

  响。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本阶段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

  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 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 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 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矗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 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

  ★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 移。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 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 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的惨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 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 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民族关系:本阶段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 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 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局面,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 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 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 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 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 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

  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⑷隋唐时期(581-907年):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政治: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 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 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 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 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 到妥善解决。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而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上更出现 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经济: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 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 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 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780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工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但它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

  ★民族关系: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特 别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 达,科技文化昌盛。这为汉族政权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边疆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进文化,主动和唐朝政府发展 关系,如松赞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证。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朗,积极采用如直接管辖、册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展同周边各族的关 系。

  ★对外关系: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 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 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 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的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 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各国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⑸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 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 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

  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

  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 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 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 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 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 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棉纺织业逐渐取代丝织业成为纺织业的重心。

  ★民族关系:本阶段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 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 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 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 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 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 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⑹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期(1368-1840年):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

  衰落。

  ★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 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在地方废除省制,设三司;清朝统 治者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

  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主。如明朝设厂卫特*务 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 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恢 复发展生产,为此些他们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小农。如明太 祖奖励垦荒,减免租税;清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松弛,从而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 担,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达到繁荣。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丝织业等部门中,已经产生了资本 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缓慢发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毕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巩固时期。特别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准噶 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 乾隆帝还周到地安置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使其为开发边疆作出贡献。清政府还通过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紧密控制了西藏。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清政 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 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 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 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

班级管理应富有创造性(湖边琚坚)
【黄金投资平台】美联储加息时间预期被推迟至2016年,金市多头恐怕仅仅被判死缓而已
【黄金投资平台】大摩:鉴于投资者撤离黄金市场,看跌未来两年的金价前景
分散作业下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研究
20150418中国资本市场前景分析及企业上市专家报告会(摘要文件)
风险投资基金评价方法比较
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商业发展初探
对中国房地产异常状况的分析
4月10-11日市调简报5.16
【黄金投资平台】现货金1200美元下方续跌,仍受累于美元及股市上涨
新手应该怎样进行现货白银投资
天虹商场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风险投资介入对中小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影响
伦敦北2区(N2)房产均价和租金均价(2015年3月)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写作格式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
风险投资与农业科技中介的有效对接机制分析
服务导向下的房地产企业经营策略
消防演练
风险效应与基于风险调整价值的风险决策
【黄金投资平台】金价挑战震荡三角形上边缘,关注是否破位
ACBA篮球联赛金寨县体育馆招商合同
股市小白必看:新手20问!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论 文
史上最强降准有多强:谁将受益 为何降幅那么大?
风险投资组织形式与风险投资家报酬设计研究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比较研究
服务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风险投资体系与城市创新系统的关联效应分析
【黄金投资平台】跌9美元至1193,受累于美元美股反弹

网友关注视频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3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