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文学> 学会质疑

学会质疑

上传者:刘戎
|
上传时间:2015-05-08
|
次下载

学会质疑

学会质疑 打开以学定教之门

【摘 要】质疑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会质疑是“以学定教”的基础。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却普遮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笔者主要从教师自身、开放课堂和学会质疑的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以学定教;质疑精神;教师素养;开放式课堂;善于质疑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教学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那么,一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应该怎么适应这种课堂呢?笔者认为,学会质疑是帮助这些孩子们打开以学定教的敲门砖。

一、学会质疑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的“自我设疑”为学生的“主动质疑”。许多大师、专家也都一致认为:会学习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学会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及时捕捉课堂上闪现的精彩,并依此梳理重点,“以学定教”,展开接下去的教学。

从学生的发展目标来看,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提高科学探究实效的灵魂。而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鼓舞他们主动地学习、发展,变“学会”为“会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二、目前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质疑能力不强是我国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状,几十年来的教育模式造成的我们学生不善于质疑,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的知识,而不善于思索和怀疑。有这样一则故事很具有代表性。据说在一次国际奥林匹克数学

竞赛中,各个年龄段的金牌都被中国的学生包揽了,赛后组委会安排参赛学生和出题的教授进行交流,在这次交流过程中,国外的学生纷纷发言,和出题的教授交流出这题有什么意图?这题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解???,唯独中国的学生当了一回忠实听众。不是他们不想问,是他们不知道该问什么好,因为这个问题老师没教过。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中国的学生正是缺少这一点,这也许是中国至今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之一。

三、为什么我国学生普遍缺乏质疑能力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体制及基础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在思想竞争方面大大滞后于美国。绝不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天生就弱,这个结果是中国家长和学校联手提供的教育环境造成的。学校严格的纪律和统一的标准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好孩子”、“优秀孩子”都以好成绩为导向,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外界认可,内在兴趣和动机都很弱。中国采用“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这些都使中国孩子的创造潜能被过早地扼杀了。

那些孩子后来的表现又如何?在一个为教育改革建言的座谈会上,某大学教授披露近年间自己所阅读过的毕业论文:“如果哪一篇写得很通顺,那十有八九是在网上抄的。”某律师事务所主任评价近些年前往应聘过的大学生:“基本上不具备任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被称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专家”奈斯比特夫妇,近日在他们的新书《梅林:我的中国》中分析说,中国青年进入国际大公司后往往会很顺从,但每到需要他们决断时,总是瞻前顾后,害怕承担责任。于是,很难独当一面,成了中国员工被许多大公司炒掉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这是教育的问题。中国的教师们把所有学生都用一种方法培养,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与众不同,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学生可能出了问题。”

四、提升学生质疑能力的应对策略

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以为:

首先,从源头入手,要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作为小学科学专职教师,我经常阅览科普类的图书,观看科技类的影片,在家里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央视套的探索发现栏目。经常给自己充电,在每节课前,我都会在网上查阅资料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自己先吃透,这样结合实际,给学生上课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以我认为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所在。

第二,营造开放式课堂,让学生“敢问”、“爱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经由提出、检验、接受或抛弃假设而作出结论,新的结论又引出新的问题,由此循环往复,步步深入,以致无穷。在这无穷的循环中,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营造问题氛围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开口提问的基础。

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迫不及待的感到有问个“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需求的时候,才能调动学生思维,以促进问题意识的产生,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思索下去,不断的提出疑问。教师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讲解,也能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开阔学生求知的视野,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设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科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境中的情(情即教材中

的一些因素),精心设计情境中的境(境即是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境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1.“顺瓜摸藤”。

在这里,“瓜”是结果,“藤”是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科学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发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例如为什么眼睛会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有时可能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18世纪初,天花在欧洲流行,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即使侥幸活下来的人,脸上也留下了疤痕,人们害怕极了。琴纳是英国一位乡村医生,他发现奶牛场的女工从没得过天花,为什么?他考察发现牛会发生一种类似天花的病,这就是牛痘,而女工患过牛痘,是不是患过牛痘的就不再患天花?能不能给人接种牛痘?琴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经过慎重考虑后给以孩子接种了牛痘,半个月过去了,孩子安然无恙,直到现在,琴纳的发现仍然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2.适用条件法。

科学规律都有其适用条件,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条件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改变条件,想一想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同一科学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沉在清水中的土豆,当在水中不断加入盐时,土豆会慢慢浮出水面,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把一张报纸压在尺上,轻轻压下尺,结果怎样?快速击打尺子,结果有怎样???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进行质疑。

3.运用实验引发质疑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实验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动手上见科学,做到动中有思,思中有动,动思结合,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既达到深化科学知识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来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吹泡泡实验中,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怎样才能把泡泡吹得大些?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去?为什么阳光下的

泡泡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用方框催促的泡泡仍然是球形???这些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能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4.潜移默化,养成质疑的习惯。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质疑的习惯。我平时也会对学生讲一些有关质疑的名言故事。比如,我跟学生一起学习陆九渊的诗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在上课时,我要求学生这样做:每人准备一个问题本,在老师讲课前,把要学的本课内容看一遍,把能解决的问题打上“√”,把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再听老师讲课。有时,在课堂上还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汇报自己在预习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大张旗鼓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学生受到了表扬,又有机会展示自己,积极性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熏陶,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终于明白,善思好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求知的前提,是科学探索的起点。 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对学生进行质疑的培养,是为学生终身所用。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大胆地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因此,学会质疑,在科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用孩子们的好奇心敲开以学定教的大门吧!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科学教学实施指南》方红常利梅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戴辉文.还孩子一个享受的科学课堂.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2011.05.

[5]罗秀丹.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2011.12.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小学英语单词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