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中教育> 高中政治> 高二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

上传者:苏宇峰
|
上传时间:2016-12-23
|
次下载

高二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

高考政治必修四复习资料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单元知识网络结构
                          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就是知道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观点
        百舸争流的思想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三种基本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社会变革的先导
         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搞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个动态过程。)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3、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4、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电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内钙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3)态度: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之是哲学家的事情。
2、世界观与方法论
(1)区别: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养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联系:
二者是统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是不可分割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要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知识:
(1)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2)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3)思维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
2、哲学: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态度: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三、全面把握哲学的概念:
1、从字义上看,哲学史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3、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唯心主义唯一标准)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局定存在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可知论
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地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水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本原 先后 决定
唯物主义 物质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比较
常见观点 评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进步:否认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
(1)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2)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本原
(3)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狄德罗:自然界由树木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进步:坚持并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
(1)仍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唯心主义(意识能脱离物质独自存在)
常见观点 评价
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无外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我思故我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万物皆是我们的表象 局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都是错误的
可取之处:就唯心主义的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客观唯心主义 神创论
拨拉土的理念观  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三)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具有从属意义,它们附属于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增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任何反映自己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直到社会的变革。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人类历史根本转折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30年代,欧洲国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科学基础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产生的意义: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杰出的丰美硕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从实践出发认识任何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革命性: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成果的比较
产生条件 主要贡献 主要内容 三者关系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 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三者是与时俱进而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第一次表较系统地回答了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练习:为什么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1、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国的政治经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一定时代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正确反映这些变革,并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旧观念的束缚,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可以预见和知名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可以通过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物质力量。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知识网络结构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求索真理的历程                               真理是客观的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知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与具体事物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1)联系:(紧密)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
              具体物质形态出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征,即客观实在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
(3)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
5、“客观实在”——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任何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自然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存在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运动是物质的载体,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或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普遍的。
3、规律是客观的:
(1)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他是不可抗拒的。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
5、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势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3、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使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怎样运动的?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3、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有具体事物刺激引起的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人所特有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内容上看、本质)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的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点额。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5、概括:
意识的起源产生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 高度发的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内容本质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二、意识的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紧密结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意识活动以来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上进。
5、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6、意识能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方法论)
1、原理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坚持东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具体要求:
①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主观限于客观的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有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这些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a、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烙印。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的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第一第二两个特征并不矛盾,二者相互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客观物质性否认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则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时间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4、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
5、实践的基本形式: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b、变革社会的实践;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意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主体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只有把主观和客观事物加起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这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5、主观能动性:“想”“做”和精神状态
意识能动性:“想” 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又不等同于意识能动性
6、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世界起决定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结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4、真理只有一个(绝对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真理)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条件的认识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人类认识史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3)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3、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3、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知识网络结构
                              联系的含义
                                           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自然界是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联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者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关系;认为事物的联系
2、认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方法论要求:要从实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对待联系客观性的正确态度:联系是客观的,并不以为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实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关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2、方法论要求: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实践、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 部分
含义 实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功能 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服务于整体
3、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绝对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酒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3、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具有特点:个别性、局部性;多样性、差别性;不可分割性;不确定性。
4、系统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人士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对事物整体性质研究的新领域
②有序性原则。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③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各要素的结合是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方法论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完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方法论要求:坚持发展的观点,反对精致和僵化的保守思想。
(二)发展的实质
1、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运动变化分为前进的、上升的和下降的、后退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具有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
①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3、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能以时间先后来判断、不能以发展速度快慢来判断、不能以是否成熟完善来判断、不能以形式、旗号、名称判断、不能以力量强弱判断,根本标志: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向符合。
4、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5、方法论要求:
①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只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得到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做好两边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之态的飞跃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物质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坚持适度原则,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③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3、同一性:
矛盾上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5、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食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普遍性: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统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4、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①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相互联结: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质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每于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存在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
③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换。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与联系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
特性 同类事物的共性 每一事物的个性
联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质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每于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有时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所以各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次矛盾的关系: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村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②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A、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或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矛中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B、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没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
①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②矛盾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2)关系:
①相互排斥:
A、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
B、正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力量对比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次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所以在规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起主导作用。
C、复杂事物或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不平衡的,其力量、地位、作用都是不一样的。
②二者相互依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对事物的性质影响和作用。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
关系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区别 外延 主要矛盾就是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统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格
内涵 主、次矛盾将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一个”或“一种”。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双方,所以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支配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面超过矛盾点额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有不忽视一般。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病根制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实践方面 判断主要矛盾的字眼“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
联系 ①都是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③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两点论:
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②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3)重点论:
①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4)关系:
①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②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③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市错误的,要反对以点论和均衡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集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辩证否定关于创新意识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事物中维持其存在,保持其性质和现状的方面
        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辩证的否定的特征:
(1)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西区、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事旧事物中过时的内容,保留的事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4、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1)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
(2)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断了新旧事物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3)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5、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辩证法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的否定式事物内幕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事物的狗定式事物的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外力、主观加于事物的。
粉定和肯定的关系 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能够包含否定,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否定和肯定都是绝对的,要么一切否定,要么一切肯定
否定同发展、联系的关系 辩证否定及时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扬弃” 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不是“扬弃”
6、辩证的否定的方法论要求:
(1)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任何书本上的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
(3)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
(4)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
1、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含义:
(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
A、事物的存在对于他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是有理由的、必然的
B、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存在的理由就会丧失
C、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创新: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方法论要求: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琛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存照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2、“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3、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1)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2)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3)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算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社会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1)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
(2)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急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了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是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4)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4、比较:
研究对象 内容
物质与意识 整个世界 辩证唯物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5、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从两方面把握:
A、社会存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
(2)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性质不同,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正确预见社会发展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6、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7、小结:
(1)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成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基本观点: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坐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社会生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行业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
A、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斗抗性矛盾 非斗抗性矛盾
实现方式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内容 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通知,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恶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
(1)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不同内涵。
(3)主体部分都是劳动群众。
(4)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劳动群众生财产实践的重要性,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是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①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主力军。
②其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
③实现方式: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价值与价值观
(一)人的价值
1、价值的含义: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它涵盖不同领域是物的价值,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3、人的价值的判断标准:他的贡献。最根本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的比较
比较 价值 人生价值 价值观
区别 含义 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于社会对个人的需要和满足两个方面,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涵盖范围 涵盖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性,属客观范畴 只涵盖人生领域的价值 是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属于主观范畴
联系 (1)价值在人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人生价值
(2)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价值观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各种价值判断和选择是不同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要树立正确的价值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的内涵: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而不同。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载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阶级性)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我们必须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需要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
(2)人民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3)我们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标准。
(4)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4、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1)最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忌讳要和最具决定性因素)。
(2)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政党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在劳动和风险中创造价值
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1)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3)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1)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努力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 
(2)爱我们的家人、朋友、事业、祖国、世界,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2、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贡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正确认识和追求个性发展:
(1)在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2)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个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施展自己能力的过程。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我们学会辨别是与非,排除外界的干扰、坚定正确理想信念,时刻用正确的价值观支撑自己,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不断前进。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河南省名校课堂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课(2020年2月10日)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